继往开来,真情履职--纪念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
发布时间:2008-05-29 10:32:12
|
作者: 赵昌东
纪念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回顾60年来多党合作的发展历程,重温“五一口号”发布前后的光辉历史,对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指导小康社会建设和创业创新实践,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薪火相传  缅怀多党合作的光辉历程
正当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国民党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陷入全国危机,民主党派受到疯狂镇压迫害,中国渴望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中国的关键时期。1948年4月30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核心内容是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号召立即获得中国民主建国会和其他民主党派以及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拥护和响应。民建和各民主党派从此放弃了原先的“不右倾、不左袒”的中间路线,最终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辗转进入解放区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开始筹备召开新政协、建立新中国的工作。这是我国多党合作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里程碑,是各民主党派建立后作出的最重要的政治抉择。
60年来,包括民建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党亲密合作,共同走过了艰难曲折而又光荣辉煌的历史道路。建国之初,民建和各民主党派作为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社会各界的政治代表参加国家政权,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格局。1957年下半年以后至“文化大革命”期间,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关系受到极为严重的破坏,在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中,各民主党派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共十七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多党合作事业也迎来了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
60年来,多党合作经受了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并得到丰富和发展。经过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领导集体的努力,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基本方针和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并把它的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继续推进我国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
   抚今追昔,总结多党合作的历史意义
在纪念响应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之际,我们深感民建和各民主党派先辈们在当时的复杂的斗争环境中,政治上远见卓识、精神上准确领会、合作上胸怀大志。六十年风雨沧桑,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亲密协作,患难与共,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日臻完善、巩固与发展。
回顾历史,我们就是要发扬包括老一辈民主党派人士形成的光荣传统,重温历史,我们就要总结它所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意义。
一、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民建和各民主党派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自觉的郑重的必然选择,是中国进步的民主党派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各民主党派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拯救中国的正确的政治主张,而且以自己的卓越贡献和牺牲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所以逐步把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二、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是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好制度安排,具有历史的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
三、选择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是民建和各民主党派源于实践的最基本最广泛最深刻的共识。民主党派老一辈的领导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发挥那么大的作用,关键是他们在与中共密切合作、为民族解放不懈奋斗中形成了巨大政治感召力和人格魅力,在政治方向上与中国共产党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
  继往开来,指导创业创新的伟大实践
“五一口号”离我们这年轻一代比较遥远,也都没有亲身经历。今天我们纪念它,就是把它从理论上优越转化为实践中指导。不忘前辈的历史功勋,继往开来,代代相传,进一步发扬光大,探索有新的历史条件所产生的现实意义。 现在我们正处于发展战略的重要机遇期,也处于各种矛盾的激显期。作为民建人,作为民建战线上的专职干部,要增强政治鉴别力,加强自身思想建设,抓好政治学习,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主动协助民建区委员会主动开展各项工作,以创建“两型”为载体,增强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积极做好民建联系的成员及非公经济人士的工作。
最近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创业创新”的战略部署,我们应以纪念“五一口号”精神为指导,自觉融入到“创业创新”的建设洪流中去,立足岗位,在“创业创新”中显身手。自觉履行好参政党的职能,发挥智力密集和联系经济界的优势,深入调查,在“创业创新”实践中多谏科学之谋,多建发展之言,多献创新之策,多尽富民之力。
(作者:民建椒江区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民建第八支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