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2年6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2年6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2年6期
木雕竹编大师何红兵:传承发展民间艺术
发布时间:2013-03-08 10:44:53
  |  
作者: 吴旭华 杨文平
    何红兵,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民建会员、浙江省民间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为东阳市青年传统工艺促进会副会长,东阳市东风竹编工艺厂厂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福礼大师的主要传人。
    熟悉何红兵的人,经常问他一个题目:“你既做木雕又做竹编,会不会很纠结?”
    这个问题确实让人纠结。时下大师按艺术门类评审,游走于木雕与竹编艺术两界的何红兵时常为按哪个门类申报而犯愁。但也仅是小小地纠结一下,“如果要让梦想随自己成长,就要学会拒绝纠结。竹编与木雕并非水火不相容的两个领域,相反,从传统建筑和艺术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它们水乳交融的合作。”
    轻松自如地玩转竹木混搭,缘于师父姚正华的影响与竹编家世的熏陶。高中毕业后,爱好美术的何红兵到中国美院进修了两年的设计专业,后进入东阳工艺美术公司从事工艺设计。在这里他遇到了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姚正华。姚老师对于这个“高学历、悟性好”的弟子格外青睐,倾心相授。跟着姚正华,何红兵更掌握了东阳木雕技艺,成为“既会画又会雕”的年轻工艺师。1993年,何红兵离开公司,到父亲创办的东风竹编工艺厂,专门从事竹编设计。在他看来,相较东阳木雕,东阳竹编更需要充实设计力量。他的加入,令父亲何福礼如虎添翼,先后创作出了《羲之观鹅》、《西游记大笔海》、《渔家乐》、《乐叟图》、《情韵江南》等竹编精品,均获得金奖;并通过创新,编织出了一批仿古竹器,摆脱了东阳竹编器具在“瓶瓶罐罐”中打转的模式。
    因为兄长何红亮致力于竹编,何红兵决定从事木雕,与他形成错位、互补发展。2003年他开设了个人工作室,承接木雕设计制作与建筑装饰,很快就崭露头角。2004年,北京故宫博物馆张榜招收艺人修缮倦勤斋,何福礼报名参加。何红兵受命编制修缮方案,帮助父亲顺利拿下了修缮工程。2005年,何红兵陪同父亲首进故宫,倦勤斋内大量使用的竹木结合工艺,让他的木雕与竹编工艺得到了尽情发挥的空间。整整三个多月,他不仅承担起修缮中的竹雕、竹刻工作,还每日撰写修缮记录,“这项工作不仅要求用专业术语详细描写修缮的每个步骤,还要对相关部件绘图,如果没有良好的竹编与木雕技术基础,这项工作很难胜任。”何红兵专业的表现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专家称赞及美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浙江日报、钱江晚报、都市快报等媒体报道宣传并给予高度评价。三个多月的修缮让何红兵收获良多:“三百年前的工匠就会竹木工艺混搭,我们更没理由让这两种艺术割裂!”他把这种混搭艺术运用于山西大同凤临阁的内部装饰,受到了多位专家称赞。2010年,何红兵评为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
    优裕的家庭环境,浓烈的艺术氛围,培养了何红兵独特的艺术商业眼光。当他的同龄人还在为生计发愁时,他已经涉足木雕与竹编收藏,其费时20余年所建立的“藏宝阁”网罗了千余件古木雕竹编,堪称我市民间木雕竹编收藏第一人。在不久前举行的央视《寻宝•走进东阳》活动中,他选送的木雕门窗获得了最具投资潜力奖。他的藏品数量之丰、品位之高,让见多识广的专家都称羡,并吸引了多家学术机构与出版机构前来研究。但对何红兵来说,收藏带给他的并非直观的物质财富,而是浓烈的艺术感染,“我的很多创作灵感都得自这些藏品”,他坦言,他最初的木雕创作,一度在传统题材、传统技法上踏步,是收藏给了他审视民间艺术的机会,入故宫修缮又接触了宫廷艺术,两种艺术的共同作用,使他的作品洗去了匠气、俗气,变得清新、大气,他承建的西安大雁塔“大唐地宫”内部装饰工程,更显示出他对宫廷艺术与寺庙风格的娴熟掌握,其设计制作的“九龙壁”长30来米,堪称国内最大的木雕“九龙壁”。
    “对于传统题材,华美之际宜带点清新,可以一扫陈腐之气;对于现代题材,时尚之际宜带点贵气,可以除却浮躁之感。”为迎接今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东阳)木雕竹编工艺美术博览会,他特意创作了一组四幅《十八学士》,何红兵说,对雕塑艺术而言,人物是最难表现的题材,难就难在形似而神难似。“在我收藏的木雕门窗上,就有不少人物雕刻,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居多,这类题材在如今东阳木雕中难得一见。我决定以古代章回小说中的插图为范本,用木雕表现古代文人聚会的情景。”
    因有了这种艺术的领悟,何红兵也就少了纠结。“木雕也好竹编也好,重在继承传统,在传承中创新。”何红兵认为,对于创新的落脚点,各有各的选择,不必陟罚臧否,“对木雕艺术的创新就像切钻石,我们每个人只能选一个面,每个人都把自己所在的那一面切割好了,才会打磨出上品钻石。”
    作为民建会员,何红兵除了专注于自己的竹木、木雕工艺,还继承和发扬了民建扶贫帮困、热心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积极为社会贡献力量。现如今,他的竹编厂和藏宝阁成了东阳民建会员进行参观学习交流的栖息地,也成为一个展示东阳民建会员风采的窗口,对于民建兄弟组织和领导到东阳交流考察,何红兵都主动请缨,邀请到其所办的东阳市东风竹编工艺厂参观交流。在这里,民建会员们感受到的不仅有那些艺术珍品扑鼻而来的带着历史意蕴的古朴、洗去浮华尘嚣的清新,还有作为民建会员的一份担当、一份义务、一份热忱、一份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