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3年1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3年1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3年1期
大会书面发言摘录
发布时间:2013-04-11 16:34:51
  |  
作者:
加快我省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发言人】陈小平委员代表民建浙江省委会
【背 景】当前,我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居全国第一。增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省经济结构和产业特点的协同创新能力建设。
【建 议】1.尽早谋划我省产业协同创新的改革思路,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和动态跟踪,重点研究科技体制和机制改革思路,提出可操作性的实施路径。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赶超战略。实施龙头带动战略,打造总部型跨省跨国集团;加大行业装备制造技术研究,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核心经济战略,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先进交通装备制造业。3.加快科技体制创新,着力突破我省高端制造产业的瓶颈。积极探索市场化社会化的公共研发平台建设,实现官产学研等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4.尽快出台细分领域产业扶持发展政策,重点培育一批“海洋经济制造业”、生物医药等相关的全球“隐形冠军”,促进产业集群内的技术交流与协作。5.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实施国际化战略,培育制造业全球竞争优势。6.营造产业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发挥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创新我省高端制造业人才培育模式。
(起草:浙工大支部课题组)

促进我省民间资本与人才对接的相关建议

【发言人】郭吉丰委员代表民建浙江省委会
【背 景】近年来,我省制定引导投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人才+资本”的创业投融资政策,在促进民间资本和人才对接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民间资本与人才对接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民间资本投资于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的动力不足;创业投融资体系不健全,缺乏对企业初创期和种子期的天使投资和孵化机制;可持续的风险共担市场化运作机制仍需完善;对接平台的人才集聚和资本集聚功能仍需提升等。
【建 议】以省委“两创”总战略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利益为纽带,市场为主导,政府引导建立可持续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为核心,采取政府贴息、补贴、税收优惠、担保、股权交易、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杠杆,搭建民间资本与人才对接的多种形式的平台。具体完善以下政策:1.进行规范民间资本的地方性立法试点,健全法律保障。建议先在温州试点,再向全省推广。2.创新支持机制和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议由省财政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基金。3.提升资本与人才对接平台的层次和功能,将杭州市创投服务中心提升为省创投服务中心,推动产业资本、金融资本、技术资本和人力资本有效融合。4.完善风险共担机制,发展政府担保和科技保险,解决人才创新创业过程中因风险较高而融资困难的问题。
(课题组长:郑亚莉,起草:郭晶)

关于我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对策建议

【发言人】黄小杭委员代表民建浙江省委会
【背 景】2008年我省跨过工业化成熟期,开始进入工业化发达期。进入这一阶段后经济增长率下滑不可避免,同时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我省应借鉴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等的成功经验,力保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建 议】1.以技术创新为中心,推进工业高端化,抓住全球正在兴起的新产业革命的机遇,重点提高研发水平、加快新产品开发与促进高科技产业发展。2.以大都市圈与中心镇建设为抓手,推进城市中心化。应 通过大都市建设促进大企业、大产业发展,同时也要避免“大城市病”与区域差距、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可以温州与金华两大都市圈建设为重点,推进都市经济发展;加快以县城为主体的中心城镇建设,做大做强中心城镇,促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创新。3.以政府职能改革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重点,推进社会公平化。加快行政机构的整合与精简,建设机遇均等的公平竞争机制,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保障积极就业,加大财政转移性支付,推进民主法制与公民社会建设,拓宽公众参政议政渠道,完善民主监督机制。
(起草:徐剑锋)

鼓励社会办医 促进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的建议

【发言人】徐育斐委员代表民建浙江省委会
【背 景】近年来,民营医疗机构取得了长足发展,对缓解“看病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政策支持存在差距;行业投资吸引力不强;人才匮乏严重;地域分布和功能定位不合理;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等。
【建 议】1.明确民营医疗机构的发展定位。确立民营医疗机构地位,引导和促进民营医院走大专科、小综合发展道路。2.放宽民营医疗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凡符合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法律未明确禁止的,社会资本都可依法选择所投资的医疗服务领域和医疗机构类别。3.加大民营医疗机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税费优惠、医保定点政策,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业务培训、参加学术组织和活动、科研立项、政府购买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4.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民营医疗机构的管理。加强执业监督管理,整顿和规范医疗市场秩序,加强医德医风、依法诚信服务教育,形成有利于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5.引导民营医疗机构技术创新。支持公办医疗机构与民营医疗机构合作、协作与交流,提升民营医疗机构服务水平。6.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经营行为,维护民营医疗机构自身合法权益。
(课题组长:徐育斐,起草:林新星、周志华、黄炜)

关于建立我省学龄前残障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体系的建议

【建议人】张英委员
【背 景】当前,我省学龄前残障儿童抢救性康复工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康复措施保障力度远远不够;康复机构和设施偏少,康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救助力量不强,没有形成完善的救助体系。
【建 议】1.加快地方立法,明确康复权利平等和康复费用合理标准,保障学龄前残障儿童享有康复的权利。2.筹集社会资金,保障学龄前残障儿童抢救性康复事业的发展,建议以省政府为主导多层级、多渠道筹集资金以保证经费的落实。3.建立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各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政府对于开办康复机构的民营企业应予以税收优惠、费用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抢救性康复的事业中来。4.进一步细化完善有关社会、康复、教育等现有的惠残政策,确保相关政策的落实到位。5、建立完善学龄前残障儿童医疗康复救助的政策,在建立和规范康复托养服务体系、康复人才培养、基层康复机构管理和建设的基础上,扩大康复工程补助项目,积极争取对关节置换、假肢装配、残疾矫治、脑瘫康复、盲人定向行走等效果好的康复项目给予补助;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基本辅具适配等康复效果好的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
(起草:周 红)

咬定出口不放松 关于推动我省外贸提质增量的建议

【发言人】黄小杭委员
【背 景】外贸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在相当长时期仍然是支撑我省加快发展的主要力量。去年以来,由于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约,我省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外贸要立足“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平衡”, 保持外贸出口平稳增长。
【建 议】1.优化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商品结构、贸易方式结构、进出口结构和外贸企业主体结构,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增加出口主体。2.优化市场开拓方式。加快建设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好我省电子商务优势,用好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鼓励省内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探索跨境零售和小额批发业务。积极推进浙江优势企业和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合理布局;鼓励优质企业自主构建国际营销渠道,增强浙江产品在全球市场销售的主导权。3.优化政策导向。调整政策支持方向,加大对企业自主品牌培育、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营销渠道建设等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举措的支持力度。4.优化贸易模式。大力支持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尽快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制订完善海关、检验检疫、外汇管理、国税、工商、商务等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管理措施,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融合与匹配。


城镇化进程中要重视减灾能力及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建议人】隗斌贤委员
【背 景】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期,事故灾难已由传统行业向城市交通、建设、消防及各种运行行业及校园、社区、工业园区等转移,尤其是人员高度密集公共场所,灾害风险有增无减。
【建 议】1.明确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安全要素。提升城市关于生命与安全的国家观念、城市防灾抗毁的生命线系统能力、综合减灾规划的本质能力与水平、防灾减灾设计研究教育、城市管理者及公务员的应急管理能力与素质和城市公众、中小学生、弱势群体防灾自护能力教育等。2.大力发展城市应急安全产业。增强与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综合减灾能力,发展应急安全产业,如协同创新的集群发展、应用物联网的应急管理“生态圈”技术等。3.切实加强城市应对巨灾的基础性研究。既要研究城市灾害学原理,也要研究城市综合减灾理念下有效的防灾减灾技术对策,从而寻到城市安全投入的合理指标。4.积极推进安全示范城市及社区建设。坚持组织有规模、范围广、规格高的综合减灾演练,强化市、区、社区“三级联动”,实现建设防灾减灾能力的根本提升,还要做实传播平台。5.进一步加强社会协同和城市防灾立法。积极探讨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城市防灾法》的编研与立法工作,各地可在“十二五”期间全力推进城市防灾地方立法的程序及路径。

规范银行业经营 促进银企协调发展

【发言人】潘锦仁委员
【背 景】银行业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前我省金融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乱收费等现象,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对企业贷款回报要求过高,得额外执行“潜规则”;有限资金随民企趋利性投资重点外移,加剧本地信贷资金的紧张;区域性银行利润分配机制,造成本地资金的流失。
【建 议】1.加强对银行业收费和贷款回报的执法检查,降低企业不合理财务成本。政府金融、物价部门应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对违规收费行为课以重罚,同时建立银行违规收费行为的举报监督网络,启动金融行业协会自律机制,规范银行业市场经营秩序。2.加强对企业贷款资金流向的监控,盘活存量信贷资源。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应开展授信项目资金使用情况专项检查,出台限制高额贷款企业从事非主业的虚拟资本投资、小额贷款公司参股、动用巨资参与外地房地产开发等相关政策规定,盘活存量信贷资产。3.建立有效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促进银行业规范化发展。规范新银行准入门槛,重视和关注各金融机构对各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规范金融服务的各项收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