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3年3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3年3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3年3期
创新驱动 科学发展
发布时间:2013-09-02 10:56:17
  |  
作者:
    编者按:中共浙江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通过的《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实现“八倍增”、力促“两提高”,到2020年跨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的奋斗目标,为我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指明了主攻方向。为此,民建会员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经济界的优势,围绕省委决策,建真言、献良策。现本刊摘取《联谊报》上部分民建会员对浙江省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建议和看法,供学习交流。

    郭吉丰委员:改革用人机制 强化企业国际化战略

    改革开放、创新驱动是两大动力,而创新驱动离不开改革和开放,我们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和实施国际化开放战略这两个视角,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以市场先导、企业主体、政府推动”等原则出发,建议如下:
    改革用人体制机制,大力推动人才强省工程
    一、加快懂科技创新的干部和企业家队伍建设。要使产业从单纯买设备、产品这样比较简单的过程,到确立研发方向、通过集聚人才进行研发,最后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较复杂的过程转变,关键是干部和企业家队伍。要加强企业家的科研创新理念、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培养。
    二、加快研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一要鼓励我省高校实用开发型人才与企业对接,在对接中提升能力、贴近市场,提高成果转化率;二要建立一批行业龙头和骨干企业的中试基地,对引进技术进行中试或产业化研发;三是政府要推动建立一些以新兴产业为目标、事关全局的市场化的中试研发机构。
    三、加快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两个大平台的人才集聚和作用发挥机制的建设。一是要进一步激发和提升两个科技城集聚和整合功能,既要有竞争,又要有错位;二是在集聚高端科技资源基础上,加快要素融合和作用发挥机制的建设;三是充分利用专业投资和中介机构,在省内和国外建立一些项目孵化机构等,直接与国际对接。
    四、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人才集聚功能。一是以各类高新技术园区等为依托,加大科技型企业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二是对经认定的符合我省产业发展导向的科技企业,凡产值在一定范围内或新设立企业一定年限内,其企业所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给企业。
    强化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国际化战略
    一、政府要推动建立与我省产业结合度高的一些重点国家和区域的合作,鼓励各地多建立与国外友好合作关系。注重面上招商引智工作和重点国家、地区的深度合作相结合。
    二、鼓励企业通过各种方式收购和兼并海外企业、研发机构、品牌和市场网络体系,鼓励企业到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技术的融合和应用,实现再创新。
    三、加强人才的合作和交流。
    (摘自2013年5月23日《联谊报》)


    马梅芝委员:创新资金要真正“雪中送炭”

  记者:创新驱动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就如何提高创新资金的使用效益,您有何建议?
  马梅芝:省委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把握新阶段新形势,顺时应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同时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目标,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创新资金投入方面,在注重“量”的同时,更应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益,在投入方向和环节上多“雪中送炭”。企业研发阶段是最痛苦和难熬的阶段,这时政府的资金支持哪怕很少,对企业也是一份肯定,能提升企业的发展信心,为企业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记者:每个企业都希望在研发阶段得到政府支持,但哪些项目方向对、前景好,哪些项目不可行,这需要一个科学的评估,政府支持的风险如何控制?资金怎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马梅芝:确实,如果来者不拒都支持,不现实更不科学。
  政府扶持资金要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需要科学的评估和预测,这一点可以借鉴美国洛杉矶的中小企业局。他们目前有15万义工,其中大部分是已经退休的企业高管、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他们通过对企业研发项目的风险评估,进而为企业争取贷款。
  我们不妨也组建这样一个由实践经验丰富、专业知识渊博的专家组成的风险评估团队,对正处于研发攻坚阶段的企业项目进行科学评估,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资金扶持,帮企业渡过难关。此外,我认为政府的支持也应该允许失败,现在的扶持资金效益考核多以结果导向为主,应把更多的评价指标放到研发过程中去。
  记者:现在有的企业反映,政府创新资金投向硬件领域的较多,对于资金扶持方向,您有什么想法?
  马梅芝:这是一个观念问题。我认为现在创新资金投入,确实有些重“硬”轻“软”。硬投入,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当然需要。但硬投入的同时,不能忽略软投入,这就需要政府转变观念,不能只把经济增长速度看成硬目标,而要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看成软目标。政府部门和企业应该高度重视软投入的重要性。
  软投入包含体制、政策、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建设、劳动者积极性(如观念、创新精神、道德)等。在目前整个政策体系尚待健全的环境下,总的来说软投入组合的质量相对较低。如果政府能适时地加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软投入,利用政策资金等要素,提高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企业攻坚克难的战斗力,这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摘自2013年6月6日《联谊报》)


    徐土松委员:让金融改革撬动创新资本

    记者:您一直关注金融创新,随着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不断推进,您认为金融创新在哪些方面要有所作为?
  徐土松: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何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提高绩效,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是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目前的政府财政扶持,大部分是通过企业项目申报、技改补贴和事后奖励的形式对企业进行资助,这种形式存在一定弊病。因此,建议改变现有的财政扶持方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间接扶持,比如建立创业引导扶持基金。政府将评审的环节交由风险投资机构,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将原有的扶持资金按比例放大,让受扶持的企业更大地受益。风投机构的项目评审以市场性为准,更严格公正,最终不单是资金的投入,还会在经营管理模式上给予企业更好的指导。杭州市从2008年开始设立了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目前收效良好。
    记者:风投的投资效益可能更高,但它的要求也高,对于一般的企业该怎样扶持?
  徐土松:现在许多创新型企业往往是人脑+电脑,抵押物和融资渠道都很少。对于这些企业,可以选择政策性担保,由政府出面向银行担保为企业融资。通过算术题模型对比一下,比如现在政府有1000万的扶持资金,如果直接扶持100家企业,每家企业平均能拿到10万。而如果政府将这1000万给担保公司,进而将资金放大到1亿,100家企业平均每家就能从银行贷款100万,假设最终100家企业里有10家不能偿还,这1000万的坏账就由政府偿还。10%的坏账率完全在银行的贷款风险控制范围内,政府同样是出1000万,但对企业来说一个是拿10万,一个是贷100万,效果显而易见。实际上,银行放贷评审细致合理,发生10%坏账的几率很小,如果只有500万的坏账,政府还能将剩余的500万转入来年的担保基金,这样受益的企业将逐年增多。
    记者:企业除了融资难,还有融资贵的问题,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徐土松:现在企业的商业贷款一年期为多。到期了如果要继续贷款,就要先还款,再向银行申请放贷,转贷周期一般最少需要7天。随着还款期的临近,企业的资金压力可想而知,往往只能寻求民间借贷来应急。目前市场上民间借贷资金成本在0.3%左右,每次转贷时间在7~15天,转贷成本占全年融资成本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对于企业来说,这笔钱花得有些“冤”。
    2013年杭州市经信委设立了“转贷引导基金”,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为企业转贷提供服务。具体做法是,企业还款期前,政府及银行进行调查摸底,对于运行良好且要转贷的企业,政府先行垫付还款,银行快速放款,实现转贷的“无缝对接”,为企业转贷开辟绿色通道,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转贷成本。自5月7日首笔转贷业务启动至今,已为12个单位,共14笔业务进行转贷支持,累计发放贷款10901万元,平均每笔业务2天内完成。与民间借贷相比,已为企业节约转贷成本118.138万元。杭州一塑胶企业作为这次转贷资金的首家受益企业,500万元转贷资金及时填补了公司贷款缺口,解决了他们一筹莫展的资金问题,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转贷金额的签发,这次贷款成本仅用了1.5万元,与之前相比直接节约成本7.25万元。这是政府服务企业的创新尝试,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了融资问题,值得借鉴。
    (摘自2013年7月4日《联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