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3年4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3年4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3年4期
农民心中“牛教授” 奉献“三农”建功勋
——记民建会员、浙江农林大学驻金华市婺城区箬阳乡特派员周圻
发布时间:2013-10-30 11:05:57
  |  
作者: 柯岩索
    他,浙江农林大学的“牛教授”,农民说他“会养牛”,同行和领导知道他“有点牛”;
    他,一名当知青时就跟“农”结下不解之缘的科技工作者,为浙江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作出重大贡献。先后获得“浙江省优秀科技特派员”、“浙江省优秀科特派团队”、“浙江省基层农技推广优秀工作者”和“浙江省农业丰收奖”;
    他,带领“肉牛产业科特派团队”,在金华婺城、杭州建德、台州天台、衢州江山、温州苍南等广博的山间林地,科学利用山地、林地、荒田、山塘、水库等分散的森林资源,不使用或少使用抗菌素和化学药物,指导农民科学养牛,为发展浙江肉牛产业不断助力。在担任科技特派员八年中,主持完成肉牛产业项目10余项,指导2000余农民养牛致富,增加产值1亿余元。
    他就是民建会员、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浙江省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带头人、2013年“浙江省功勋科技特派员”荣誉称号获得者周圻。
    理论、实践紧结合,生态养牛成果丰
    浙江是生态大省,无论植物和动物产业,不能延续“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浙江又是土地资源匮乏省,“七山一水二分田”是农业资源的基本特征,农用地每年都在减少,如果只把农业集中在“一水”和“二分田”上,是解决不了“三农”问题的。
    怎么办?在浙江的“七山”里,有优良的放牧和饮水等饲养条件,有适宜的光、温和土壤等自然环境,有发展生态草畜业的巨大潜力,是先天的、充满诱惑的“林牧复合”产业地。为此,周圻作为科技特派员,自2005年开始,对浙江山区发展肉牛产业进行深入调查和研究。在《中国畜牧》杂志发表论文《浙江山区发展肉牛生态养殖的优势和途径》,受到国内同行充分认可和肯定。
    周圻一到农村,就走进群众家里,同吃同住,实地查看肉牛养殖的过程及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尝试,指导农民实践并推行肉牛半生态饲养技术。在4到10月份青草茂盛时,将牛放养到山上,11到3月野外没有青草的时候,再进行圈养、补充黑麦草等饲料,保证肉牛能够一年四季健康生长。他指导农民在山坳里建造牛舍,并在牛舍边建设排污管道、发酵池,使牛粪尿经发酵池发酵,转化沼气,沼液排出口连接沉淀池,达到排污标准的沼液排入周边的农田,养殖场地更加生态环保。如今,在浙江很多山区,漫山遍野的杂交黄牛,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野外养牛不仅不影响当地的环境,而且为附近农田提供免费的生态肥料,既保证了肉牛更加生态环保,也节约了饲料成本。
    周圻深入实际研究认为,选择优质肉牛品种,改良当地黄牛,可获得产量高、品质好的肉牛。他趁访美的机会,购进黑安格斯牛和澳洲矮脚牛冻精,指导和鼓励养牛户采用人工授精,让母牛怀上美国黑安格斯牛和澳洲矮脚牛的“孩子”。让农民们没想到的是,杂交牛的效果比周圻原先介绍的还要好,不仅没出现担心的难产问题,而且集聚了父母的优势:身体十分健壮、体型更好、生长更快,肉质也更鲜美。这种牛肉一上市就受到了顾客的欢迎,售价要高出近两成。 
    周圻积极争取所在县市科技部门的支持,组建“浙江省肉牛产业科特派团队”,并担任首席专家。团队成员由浙江农林大学的教授和博士、所在县市和乡镇的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和干部、畜牧专业合作社、养牛专业户和牛肉加工企业技术人员等20余人组成。紧接着,他带领成员,形成共识,确定“团队”的三大目标任务,一是显著提高肉牛生长速度和产肉性能,明显增加养牛户收入,二是从生态饲养、良种繁育到产品精加工,建设示范基地,形成肉牛产业链,三是发展山区草畜业,走“林牧互益”之路,建设绿色、生态浙江。
    作为一线农业科技工作者,他清楚地知道,一个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项目的支持。他以项目为抓手,推进肉牛产业进程。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经费600余万元。
    周圻带领团队科学养牛、辛勤工作,技术成效卓著,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在10余个市县实施和推广“放牧、补饲”的肉牛生态饲养技术;发展适合山区环境条件的肉牛生态养殖示范小区6个、规模养殖场7个;发展养牛专业合作社3家;研发和生产嫩化酱牛肉和牛肉香肠,提高牛肉附加值;指导2000余农民养牛致富,增加产值1亿余元,实现山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团队、项目两手抓,肉牛产业创佳绩
    周圻当科技特派员八年,和农民交朋友八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带领养牛户脱贫致富,被群众亲切地称为“牛教授”,就连县、市和省里很多领导和同行都知道农林大学有个“牛教授”。
    长期以来,浙江本地黄牛体重在250公斤上下,出肉率40%左右。经“牛教授”和他的团队不懈努力,每头牛能长到300公斤以上,出肉率更高、肉质更好,每养一头牛农民可增收1500元以上。享受到科技带来效益的农民们,每当谈起养牛,就会提到一个名字,那就是农林大学的“牛教授”。正是在他的指导下,农民们才走上科技养牛的致富路。
    “牛教授”这一称号有二个含义:其一,他是养牛的、会养牛;其二,他“有点牛”。这里的“有点牛”,意思是指他深知“农民最讲实在,不能来半点虚”的硬道理;是指他给农民讲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指他给农民算“养牛赚钱”的账,算的一清二楚、算的农民口服心服;是指他不愧为一名“既能做、又会说”的“专家型”科技特派员。农民和养牛户经常说,“这是‘牛教授’说的,可以干。”可见,“牛教授”教给农民致富的本事,与农民的距离很近。是因为农民说他“会养牛”,同行和领导才知道他“有点牛”。
    自当“知青”时就跟“农”结下了不解之缘的科技工作者、浙江农林大学的“牛教授”,只有六年就到退休年龄了。可作为一名“专家型”的科技特派员,周圻心里牵挂着农民、情里割不断农村、梦里想着农业、脑子里沉积着能发光的农业科技“智慧”和“能量”,希望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心系“三农”、服务“三农”、奉献“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