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主席周总理搭的舞台上唱好戏”
——追忆民建老会员王云生先生的一席谈
发布时间:2014-06-03 11:48:00
|
作者: 宁 建
宁波民建的老会员、曾任宁波民建常务副主委的王云生老先生,于2014年4月11日走完了自己人生路程,享年八十六岁。听到这个噩耗,我感到十分震惊,因为我三个月以前还向他做过一次采访,还将写成的初稿送到他家里请他审稿。当时虽然已经知道他患了重症,但看来精神还不错,很是健谈,没想到王老先生病情恶化,这么快就撒手人寰,为此很是伤感。于是就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两次采访,想到他位于宁波海曙区西湾路的不算很宽敞的住所,想到他客厅墙上那一幅徐悲鸿的奔马图……
是的,王老家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幅“奔马图”了,占了一边的墙面,画中的4匹骏马,或奔放有力,或优美柔顺,体现了力和美巧妙的结合,寄托了不竭的进取精神和崇高情感……
我们的采访就是在欣赏这幅栩栩如生的骏马图时开始的。王老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是宁波市最早的一批会员之一,1985年初至1996年底,曾任宁波市民建副主委,其中1992—1996年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委。我们先说明了来意:2015年6月9日,是宁波市民建组织成立6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日子的前后准备搞一系列以“60年在一起”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其中采访老资格的民建会员,请他们谈谈60年来如何尽到民主党派责任的,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我们特别强调:“王老是宁波市民建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所以采访就从你这里开始。”
说到民主党派的责任,王老马上接过话题,说:
“作为民主党派,说到底,就是在毛主席、周总理搭好的统一战线的舞台上,唱好多党合作、参政议政的戏啊。”
言简意赅,比喻生动,一下子就直奔采访的主题。于是,就在徐悲鸿的奔马图下,王老谈起了他的人生经历,谈起了民建组织的历史,谈起了参政党的责任……
幸遇伯乐 好马当先
1928年5月,王云生出生在宁波,幼年时即失去双亲,14岁初中肄业后进了位于宁波东门口近旁日新街的锦华棉布店当学徒,后来,又转到永丰布店。1950年初,九龙布店的老板邹云生又开了一家元隆绸布店,请王云生任协理,主持这家店铺的业务,他就以10两黄金入股,成为店铺老板之一。1951年10月,东门口闹市的九龙、元隆、永丰、天章、大同等7家棉布店合营,成立第一绸布公司,这7家棉布店,都是宁波商界有影响的企业,各有特色,其中大同绸布店的老板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香港巨商陈廷骅。私私联营,第一绸布公司自然就成为宁波最大的纺织品商场,王云生在这家公司任营业部副主任。
当时正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王云生从年轻时起就有“先立业、后成家”的理念,认清了历史发展方向,认定中国一定要走共产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于是在各项政治运动中,如宣传抗美援朝、购买飞机大炮支持前线、买公债等,王云生都一马当先,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份事。
好马还得有伯乐相。那时王云生虽然还是个驹齿未落的小青年,但他的表现,引起了宁波团市委于光礼书记、市委统战部青年联合会的朱忠华部长的注意,觉得他是一个可塑之才,就开始着力培养他。1952年,王云生已是宁波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的委员,在商界是一个活跃的青年积极分子了。但就在此时,王云生觉得顶着一个“资本家”的名声不好,同时生意也很难做,经济收入不稳定,萌生了退出商界、另谋生路的想法。于书记、朱部长知道了他的情况,与他谈心,挽留他留在商界。他们说:统一战线是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共产党统一战线之内的,共产党在商界也要有力量,你尽管不是共产党员,但留在商界,可以为共产党做很多事情,并希望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离开商界”。王云生听了他们的话,就坚持了下来,他戏称这个行动叫做“就地卧倒”。在这样的情况下,1953年他加入了由工商界人士组成的民建组织,成为宁波市最早的25名民建会员之一。
当时宁波市民建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1952年第一批入会的会员9人,有和丰纱厂的俞佐宸、正大火柴厂的冯梯云、永耀电力公司的周信涛、天章绸庄的崔汉章、英雄烟厂的胡思明、均记药店的丁锦甫等,商界翘楚、明星灿灿;与王云生一起、或稍后一些入会的有华伦纸厂的朱尔梅、俞佐宸的夫人周竹君等,年轻有为、朝霞烂漫。1955年6月,宁波市民建组织正式成立时,全市有会员38余人,是全市2000多位工商业者的代表。宁波民建最早的会员,后来相继成为宁波工商界的代表人物。王云生与这些头面人物相比,以资产来说无法比肩,资历也是很浅的,但他年纪轻,可谓是初生牛犊、龙驹凤雏,虎虎有生气,起到了其他老资格会员起不到的作用。一入民建,他就被派到杭州、宁波的政治学校学习,努力掌握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的武器,回来后即投身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之中。1955年,第一绸布公司率先公私合营,接着就成为宁波商界老大——市第二百货商店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营后,因他对工商界的情况比较熟悉,一度到工商界的人民团体市工商联机关上班。
跃马扬鞭 尽心尽职
1956年,王云生到江北码头附近公私合营的后马百货公司任私方副经理,他积极配合公方经理做好工作,尽心尽职,得到了公方经理和市工商联的赞许。“文革”起后,作为“资本家”,难免受到冲击,王云生被取消了商店的进货权,后又调到二百,当普通营业员。尽管身处逆境、无职无权,但他始终记得于书记、朱部长的交代:“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离开商界”;始终保留了一个梦想:“留在商界,可以为共产党做很多事情”。
有梦不觉岁月长。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来,终于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各项政策得到了落实,王云生“资本家”的帽子也被摘掉了,根据资本的数量,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业主,他笑称“白白当了近30年的资本家,不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随着老一辈年事增高,王云生逐渐走上了民建的领导岗位,从1985年到1996年,王云生在宁波市民建的领导岗位上任职将近12年,同时担任市政协七届、九届、十届委员和常委,省七届人大代表等荣誉职务。这10余年时间,是王云生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他跃马扬鞭、大有作为的时候。
王老说到这里,我们问道:“到了80年代中期,王老已经走到宁波市民建的前台,那你是怎样唱好多党合作、参政议政这台戏的呢?”
回忆将近30年前的这一段历史,王老没有直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说了几件他所做的印象最深的事情:
——争取编制,确定机关工作程序。当时民主党派的机关还没有完全定型,王云生主持工作的那几年,制定了民建机关的一系列工作程序,确定了市委机关的编制为11人,这个人数至今还没有变化,这说明这个数字是符合民建市委工作的实际情况的。
——物色人物,培养党派后备队伍。一个党派要有活力,一定要不断吸收新人。王老在主持工作那几年,特别重视这一点,后来在党派和工商联工作中起了作用的陈豹年、水志旺等同志,就是在王老主持工作那几年调到党派机关、逐渐成长起来的。
——关心会员,争取资金帮困解难。王云生看到,老一辈的工商业者在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都将自己的资产献给了公家,只提取了少量的定息,后来定息也被取消了。到了80年代,这些老工商业者年纪都大了,从企业退休后养老金微薄,子女大多上山下乡,回城后无一技之长,生活也很拮据,有的家庭甚至陷入了困境。为此,王云生多方呼吁,尽力争取,通过时任中央监察部副部长的冯梯云与宁波市委副书记王卓辉等沟通,在原有的工商联互助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开始财政拨款10余万,后逐步增加到每年30万元,同时排了一个70名困难工商业者的名单,以这笔基金专门资助生活有困难的老工商业者。虽说杯水车薪,但还是得到了老工商的广泛好评。
至于如何坚持多党合作的制度、如何参政议政,采访时王老没有详细谈当及,但只要打开市民建的“大事记”,对此就一目了然了。仅以1993年的“大事记”为例,除了日常工作和各种例会外,王云生参加的参政议政的事项至少有下面一些:
——4月16日,王云生副主委主持召开座谈会,10名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会员参加,畅谈了当前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情况和主要问题;
——6月12日,王云生副主委主持部分支部主任座谈会,座谈研讨支部活动如何围绕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我市经济建设作出贡献问题;
——6月25—26日,在市政协十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王云生副主委就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问题作了发言;
——10月27日,王云生副主委、丁锦甫名誉副主委暨全体机关干部参加市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王云生副主委代表本会作了汇报。
……
一件件、一桩桩,从政协工作到经济建设,从党派的社会服务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机制转换,我们从这些议题中 就可以看出民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党的一员,是如何在统一战线的舞台上唱好自己的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的。
老马识途 语重心长
岁月无情,再好的骏马也总有一天要成为老骥的。1996年,王云生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担任了市民建名誉副主委,接着在1998年正式退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第一线的任务轻了,但工作很长时间都没有停歇过。他说,退休后将注意力主要放在老年会员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上,他发现有些老会员生活中有难处,及时向民建市委反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如从交通运输公司退休的一位工程师生活上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他助了一臂之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王云生还经常对新会员做传帮带的工作,为新会员讲民建的历史,让新会员发扬民建的光荣传统。在这种场合,他总是强调三点意见,实际上也是他一辈子的心得体会。
——要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老工商业者将自己的财产奉献给国家,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只留下了微薄的定息,这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一心一意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现在的年青一代民建会员,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多党合作、参政议政作为自己一辈子的政治理念。
——诚心诚意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凡是共产党组织和民建组织交给的任务,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完成。当年的老同志于书记和朱部长交代我要在工商业者的队伍里“就地卧倒”,我就牢记他们的嘱托,任何时候不动摇,不见异思迁,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为党做好一份工作,既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又能得到共产党和民建组织的肯定和赏识,个人也就有了前途。
——要关心会员,设身处地为会员着想。有些工商业者过世了,但他们的家属还在,生活没有着落,饭篮吊起来了,我们就得关心他们,为他们争取资助,这样做了,就会得到群众的好评,使他们感受到民建组织的温暖,感到我们“在一起”的力量。
王老讲的话,非常实在,没有虚言假语,全都是他自己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沧桑后的体会,又说的很生动,听者常常啧啧赞叹:“到底是老马识途啊。”
三个月前的采访历历在目,王老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随着他的娓娓而谈,我似乎听到了墙上群马“哒哒哒”的马蹄声,王老节奏分明的语调与鼓点似的马蹄声似乎混在一起,一时分不清是马蹄声,还是王老的说话声。我不禁感叹:这“哒哒哒”的马蹄声,是时代的脚步声,也是民主党派努力追赶时代、在这个大好时代里建功立业留下的印迹。正是这雄浑、激越马蹄声在大地上奏起的鼓点中,我们民建人在毛主席、周总理搭建的统一战线的舞台上,唱出一出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的大戏、好戏;而时过三个月,当王云生先生回归自然之际,我们又会觉得他生前留下的这一席话,不只是为宁波民建的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也是宁波民建老前辈对后辈们的交代和嘱托,真值得我们回味和铭记的啊。
是的,王老家最引人瞩目的就是那幅“奔马图”了,占了一边的墙面,画中的4匹骏马,或奔放有力,或优美柔顺,体现了力和美巧妙的结合,寄托了不竭的进取精神和崇高情感……
我们的采访就是在欣赏这幅栩栩如生的骏马图时开始的。王老1953年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是宁波市最早的一批会员之一,1985年初至1996年底,曾任宁波市民建副主委,其中1992—1996年为主持工作的常务副主委。我们先说明了来意:2015年6月9日,是宁波市民建组织成立60周年纪念日,在这个日子的前后准备搞一系列以“60年在一起”为主题的庆祝活动,其中采访老资格的民建会员,请他们谈谈60年来如何尽到民主党派责任的,就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我们特别强调:“王老是宁波市民建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所以采访就从你这里开始。”
说到民主党派的责任,王老马上接过话题,说:
“作为民主党派,说到底,就是在毛主席、周总理搭好的统一战线的舞台上,唱好多党合作、参政议政的戏啊。”
言简意赅,比喻生动,一下子就直奔采访的主题。于是,就在徐悲鸿的奔马图下,王老谈起了他的人生经历,谈起了民建组织的历史,谈起了参政党的责任……
幸遇伯乐 好马当先
1928年5月,王云生出生在宁波,幼年时即失去双亲,14岁初中肄业后进了位于宁波东门口近旁日新街的锦华棉布店当学徒,后来,又转到永丰布店。1950年初,九龙布店的老板邹云生又开了一家元隆绸布店,请王云生任协理,主持这家店铺的业务,他就以10两黄金入股,成为店铺老板之一。1951年10月,东门口闹市的九龙、元隆、永丰、天章、大同等7家棉布店合营,成立第一绸布公司,这7家棉布店,都是宁波商界有影响的企业,各有特色,其中大同绸布店的老板即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香港巨商陈廷骅。私私联营,第一绸布公司自然就成为宁波最大的纺织品商场,王云生在这家公司任营业部副主任。
当时正是新中国建立之初,王云生从年轻时起就有“先立业、后成家”的理念,认清了历史发展方向,认定中国一定要走共产党指引的社会主义道路,于是在各项政治运动中,如宣传抗美援朝、购买飞机大炮支持前线、买公债等,王云生都一马当先,尽自己的能力做一份事。
好马还得有伯乐相。那时王云生虽然还是个驹齿未落的小青年,但他的表现,引起了宁波团市委于光礼书记、市委统战部青年联合会的朱忠华部长的注意,觉得他是一个可塑之才,就开始着力培养他。1952年,王云生已是宁波市民主青年联合会的委员,在商界是一个活跃的青年积极分子了。但就在此时,王云生觉得顶着一个“资本家”的名声不好,同时生意也很难做,经济收入不稳定,萌生了退出商界、另谋生路的想法。于书记、朱部长知道了他的情况,与他谈心,挽留他留在商界。他们说:统一战线是共产党三大法宝之一,民族资产阶级是在共产党统一战线之内的,共产党在商界也要有力量,你尽管不是共产党员,但留在商界,可以为共产党做很多事情,并希望他“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离开商界”。王云生听了他们的话,就坚持了下来,他戏称这个行动叫做“就地卧倒”。在这样的情况下,1953年他加入了由工商界人士组成的民建组织,成为宁波市最早的25名民建会员之一。
当时宁波市民建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1952年第一批入会的会员9人,有和丰纱厂的俞佐宸、正大火柴厂的冯梯云、永耀电力公司的周信涛、天章绸庄的崔汉章、英雄烟厂的胡思明、均记药店的丁锦甫等,商界翘楚、明星灿灿;与王云生一起、或稍后一些入会的有华伦纸厂的朱尔梅、俞佐宸的夫人周竹君等,年轻有为、朝霞烂漫。1955年6月,宁波市民建组织正式成立时,全市有会员38余人,是全市2000多位工商业者的代表。宁波民建最早的会员,后来相继成为宁波工商界的代表人物。王云生与这些头面人物相比,以资产来说无法比肩,资历也是很浅的,但他年纪轻,可谓是初生牛犊、龙驹凤雏,虎虎有生气,起到了其他老资格会员起不到的作用。一入民建,他就被派到杭州、宁波的政治学校学习,努力掌握统一战线的理论、政策的武器,回来后即投身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之中。1955年,第一绸布公司率先公私合营,接着就成为宁波商界老大——市第二百货商店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营后,因他对工商界的情况比较熟悉,一度到工商界的人民团体市工商联机关上班。
跃马扬鞭 尽心尽职
1956年,王云生到江北码头附近公私合营的后马百货公司任私方副经理,他积极配合公方经理做好工作,尽心尽职,得到了公方经理和市工商联的赞许。“文革”起后,作为“资本家”,难免受到冲击,王云生被取消了商店的进货权,后又调到二百,当普通营业员。尽管身处逆境、无职无权,但他始终记得于书记、朱部长的交代:“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要离开商界”;始终保留了一个梦想:“留在商界,可以为共产党做很多事情”。
有梦不觉岁月长。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过来,终于到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民族资产阶级的各项政策得到了落实,王云生“资本家”的帽子也被摘掉了,根据资本的数量,他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业主,他笑称“白白当了近30年的资本家,不过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随着老一辈年事增高,王云生逐渐走上了民建的领导岗位,从1985年到1996年,王云生在宁波市民建的领导岗位上任职将近12年,同时担任市政协七届、九届、十届委员和常委,省七届人大代表等荣誉职务。这10余年时间,是王云生最忙碌的时候,也是他跃马扬鞭、大有作为的时候。
王老说到这里,我们问道:“到了80年代中期,王老已经走到宁波市民建的前台,那你是怎样唱好多党合作、参政议政这台戏的呢?”
回忆将近30年前的这一段历史,王老没有直接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而是说了几件他所做的印象最深的事情:
——争取编制,确定机关工作程序。当时民主党派的机关还没有完全定型,王云生主持工作的那几年,制定了民建机关的一系列工作程序,确定了市委机关的编制为11人,这个人数至今还没有变化,这说明这个数字是符合民建市委工作的实际情况的。
——物色人物,培养党派后备队伍。一个党派要有活力,一定要不断吸收新人。王老在主持工作那几年,特别重视这一点,后来在党派和工商联工作中起了作用的陈豹年、水志旺等同志,就是在王老主持工作那几年调到党派机关、逐渐成长起来的。
——关心会员,争取资金帮困解难。王云生看到,老一辈的工商业者在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中,都将自己的资产献给了公家,只提取了少量的定息,后来定息也被取消了。到了80年代,这些老工商业者年纪都大了,从企业退休后养老金微薄,子女大多上山下乡,回城后无一技之长,生活也很拮据,有的家庭甚至陷入了困境。为此,王云生多方呼吁,尽力争取,通过时任中央监察部副部长的冯梯云与宁波市委副书记王卓辉等沟通,在原有的工商联互助会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基金会,开始财政拨款10余万,后逐步增加到每年30万元,同时排了一个70名困难工商业者的名单,以这笔基金专门资助生活有困难的老工商业者。虽说杯水车薪,但还是得到了老工商的广泛好评。
至于如何坚持多党合作的制度、如何参政议政,采访时王老没有详细谈当及,但只要打开市民建的“大事记”,对此就一目了然了。仅以1993年的“大事记”为例,除了日常工作和各种例会外,王云生参加的参政议政的事项至少有下面一些:
——4月16日,王云生副主委主持召开座谈会,10名从事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会员参加,畅谈了当前国营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情况和主要问题;
——6月12日,王云生副主委主持部分支部主任座谈会,座谈研讨支部活动如何围绕当前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我市经济建设作出贡献问题;
——6月25—26日,在市政协十届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上,王云生副主委就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问题作了发言;
——10月27日,王云生副主委、丁锦甫名誉副主委暨全体机关干部参加市民主党派、有关人民团体为经济建设服务经验交流会。王云生副主委代表本会作了汇报。
……
一件件、一桩桩,从政协工作到经济建设,从党派的社会服务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机制转换,我们从这些议题中 就可以看出民建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参政党的一员,是如何在统一战线的舞台上唱好自己的戏、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的。
老马识途 语重心长
岁月无情,再好的骏马也总有一天要成为老骥的。1996年,王云生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担任了市民建名誉副主委,接着在1998年正式退休。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第一线的任务轻了,但工作很长时间都没有停歇过。他说,退休后将注意力主要放在老年会员的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上,他发现有些老会员生活中有难处,及时向民建市委反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如从交通运输公司退休的一位工程师生活上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他助了一臂之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另外,王云生还经常对新会员做传帮带的工作,为新会员讲民建的历史,让新会员发扬民建的光荣传统。在这种场合,他总是强调三点意见,实际上也是他一辈子的心得体会。
——要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老工商业者将自己的财产奉献给国家,接受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只留下了微薄的定息,这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一心一意走社会主义康庄大道。现在的年青一代民建会员,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多党合作、参政议政作为自己一辈子的政治理念。
——诚心诚意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凡是共产党组织和民建组织交给的任务,就一定要尽心尽力地完成。当年的老同志于书记和朱部长交代我要在工商业者的队伍里“就地卧倒”,我就牢记他们的嘱托,任何时候不动摇,不见异思迁,坚守在这个岗位上为党做好一份工作,既锻炼了自己的才干,又能得到共产党和民建组织的肯定和赏识,个人也就有了前途。
——要关心会员,设身处地为会员着想。有些工商业者过世了,但他们的家属还在,生活没有着落,饭篮吊起来了,我们就得关心他们,为他们争取资助,这样做了,就会得到群众的好评,使他们感受到民建组织的温暖,感到我们“在一起”的力量。
王老讲的话,非常实在,没有虚言假语,全都是他自己经历了几十年风雨沧桑后的体会,又说的很生动,听者常常啧啧赞叹:“到底是老马识途啊。”
三个月前的采访历历在目,王老的音容笑貌浮现在眼前:随着他的娓娓而谈,我似乎听到了墙上群马“哒哒哒”的马蹄声,王老节奏分明的语调与鼓点似的马蹄声似乎混在一起,一时分不清是马蹄声,还是王老的说话声。我不禁感叹:这“哒哒哒”的马蹄声,是时代的脚步声,也是民主党派努力追赶时代、在这个大好时代里建功立业留下的印迹。正是这雄浑、激越马蹄声在大地上奏起的鼓点中,我们民建人在毛主席、周总理搭建的统一战线的舞台上,唱出一出出多党合作、参政议政的大戏、好戏;而时过三个月,当王云生先生回归自然之际,我们又会觉得他生前留下的这一席话,不只是为宁波民建的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也是宁波民建老前辈对后辈们的交代和嘱托,真值得我们回味和铭记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