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温台发展困局
发布时间:2014-12-18 10:26:25
|
作者: 浙江发展改革研究所所长 卓勇良
在浙江,人们习惯把温州和台州称作温台。改革开放头20余年,温台发展速度并列浙江前列;最近10年,温台发展速度双双跌至浙江末位。
概括而言,温台经济发展当前遭遇三大问题:一是改革滞后形成的制度供给短缺,二是转型滞后形成的资源要素供给短缺,三是2009年信贷大投放引起的企业债务危机。
温台警示
温台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浙江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然而温台经济有一个共同的较大问题,大致均为低水平粗放型经济。典型的如低技术水平的组装加工,以及合成革、服装、鞋等产业的比重长期较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慢于全省。
2004年全国缩小建设用地闸门。而粗放型经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高度依赖土地等要素投入。温台人均耕地仅0.3和0.4亩,全省最低,仅为全国平均的1/3至1/4左右。按理说,由此形成的土地紧缺“倒逼机制”,将促使温台从粗放外延走向集约内涵。然而此时中西部建设用地大增,一些省份竞相以低地价招商引资。温台企业不仅没有集约发展,反而大批出走省外“复制”传统产业。起家于温州的青山控股集团,生产基地均已在温州以外,2013年生产不锈钢粗钢300万吨,销售产值508亿元。
这里还有一个较大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成本敏感性逐渐增强,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按“销地产”要求,在全国布局生产,进一步影响温台投资和经济增长。
按照温台区位和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大致可有3个途径:一是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及时将改革先发优势转变为竞争先发优势:二是加快发展总部型制造业,及时破解区位和资源困境;三是展开全国范围内的资本经营,及时将改革红利转变为现代多元经营资本。这样,在当地制造业因空间局促而遭遇土地瓶颈,创业者因出身草根而遭遇素质制约,企业因“销地产”需要而大举向外投资之时,当地经济加快转型,区域发展持续辉煌。
然而具体推进均有相当难度。企业做大做强遭遇素质性、资源性及当地文化习俗等多重因素制约,总部型制造业因区位及体制机制等原因对当地促进有限,资本经营遭遇监管当局严厉规制。
温台发展长期内还有一个较大问题,即经济增长对区域发展促进作用较小。社会发展滞后,累及经济增长受阻。虽然浙江各地都有这一问题,但温台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一方面当然是经济发展水平尚低所致,但分配关系也是重要原因。如果简单地把企业收益定义为用于自身和回报社会两大部分,则温台企业回报社会部分明显少于浙江其他区域,从而影响社会发展。且温台财政收入和支出明显低于全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后果,是当地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此外,长期低工资锁定了长期的低水平繁荣。在低工资下,当地服务业难以较快发展,脏乱差难以较好治理,城市品位难以快速提升。温州城乡结合部建设水平,远远低于杭嘉湖县级市市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长期难以转型升级,企业发展缺少可资依赖的当地市场。
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严重杀伤力。在教育卫生事业长期难有相应水准的情况下,全社会人口的文化和身体素质都难以有较大提高。在区域文化建设长期滞后情况下,区域社会文化素质长期难以提高。这两个原因进而导致,企业创新发展缺少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当地高素质人力资本,企业转型发展缺少可资依赖的高水准社会文化氛围。社会创造力难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阻力逐渐上升。温台企业给自己的长远发展酿了一杯苦酒,形成内生的发展障碍。
温台转型
温台转型或可有3个方向。首先是制造业提升,这就当前而言是基础,但温州制造业在本地经济中的重要性,今后或将有所降低。其次是资本经营,基于丰厚的民间资本,温台完全应该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区域金融投资中心,并由此展开国际商务活动。再次是城市化,从地形状况和空间结构而言,温台应加快全域城市化,构建滨海城市带,加快促进社会发展。
温台转型亦可在3个方面并重推进。首先是全国及全球发展环境变化,引致温台民营经济内生性转型。其次是温台党委政府锐意改革,清除积弊,优化区域商务和发展环境,转变区域价值和行为方式,一定程度地加快区域发展。再一个方面,是在中央政府层面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激发温台形成新的活力。
首先,所谓的温台民营经济内生性转型早已展开,温台最早感受到了环境资源和劳动力等基本变量的转折性变化。温台土地集约利用远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等三大土地利用指标,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居全省11市第一位。温台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温州2013年与2007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1个百分点,达到46.8%;台州上升5.8个百分点,达到45.2%。温州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近几年进一步提高,优势行业也进一步趋强。暴风雨还可以更猛烈一些,温台民营资本的内生性转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实际。
其次是区域推动的改革,或应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以经济体制为重点推进改革,是就全国而言。而在温台,民营经济主体格局早已形成,国有经济虽仍需改革,但已远非重点。同时就地方政府而言,当前亦缺少经济领域改革的相应空间。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力,社会体制改革为支撑力,政府改革为服务力。三力之中,地方政府对于社会改革和政府改革,或有较大空间及自主。具体可以有政府自身的改革转型,以及社会服务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组织发育、社区功能和社会监督增强等改革。
再次是中央政府推动的改革。这里包括确立民营经济主体地位、金融、农村产权、城市化、公务员改革等。中央政府锐意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将产生两大效应,一方面是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约束条件,另一方面是极大激发温台民营资本活力。
温台重振
在中央政府层面,有必要重新审视1995年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再次明确沿海地区应作为全国发展的“引擎”,促进温台重振。
中国区域经济自2005年以来,中西部发展加快,沿海发展放慢,过早结束了沿海地区的经济集聚趋势。2005年,沿海自辽宁至广东9省市GDP占全国55.6%,2013年降低为51.8%,8年降低了3.8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向沿海地区的集聚亦出现停滞。在这一过程中,中西部持续扩张又重又黑的产业结构,全国范围的粗放增长越演越烈。
全球凡有海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本都集中在海岸带上。在当前中国人口增长放慢下,沿海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中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以及沿海要素的高效集聚利用。
温台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迅猛推进,以及加快沿海发展的大战略;而温台发展放慢,亦可说是受制于改革放慢,以及新世纪之后沿海在整体上的增长回落。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整体放慢。在这一重大转变的转折点上,特别需要有若干个区域,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继续较快发展,作为增强中国整体转型的重要支撑。而包括温台在内的沿海地区,从全球现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地域政治等方面看,完全应该成为这样的支撑。推进和加快温台转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是当前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命题。
——摘自2014年18期《南风窗》
概括而言,温台经济发展当前遭遇三大问题:一是改革滞后形成的制度供给短缺,二是转型滞后形成的资源要素供给短缺,三是2009年信贷大投放引起的企业债务危机。
温台警示
温台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浙江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然而温台经济有一个共同的较大问题,大致均为低水平粗放型经济。典型的如低技术水平的组装加工,以及合成革、服装、鞋等产业的比重长期较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慢于全省。
2004年全国缩小建设用地闸门。而粗放型经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高度依赖土地等要素投入。温台人均耕地仅0.3和0.4亩,全省最低,仅为全国平均的1/3至1/4左右。按理说,由此形成的土地紧缺“倒逼机制”,将促使温台从粗放外延走向集约内涵。然而此时中西部建设用地大增,一些省份竞相以低地价招商引资。温台企业不仅没有集约发展,反而大批出走省外“复制”传统产业。起家于温州的青山控股集团,生产基地均已在温州以外,2013年生产不锈钢粗钢300万吨,销售产值508亿元。
这里还有一个较大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成本敏感性逐渐增强,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按“销地产”要求,在全国布局生产,进一步影响温台投资和经济增长。
按照温台区位和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大致可有3个途径:一是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及时将改革先发优势转变为竞争先发优势:二是加快发展总部型制造业,及时破解区位和资源困境;三是展开全国范围内的资本经营,及时将改革红利转变为现代多元经营资本。这样,在当地制造业因空间局促而遭遇土地瓶颈,创业者因出身草根而遭遇素质制约,企业因“销地产”需要而大举向外投资之时,当地经济加快转型,区域发展持续辉煌。
然而具体推进均有相当难度。企业做大做强遭遇素质性、资源性及当地文化习俗等多重因素制约,总部型制造业因区位及体制机制等原因对当地促进有限,资本经营遭遇监管当局严厉规制。
温台发展长期内还有一个较大问题,即经济增长对区域发展促进作用较小。社会发展滞后,累及经济增长受阻。虽然浙江各地都有这一问题,但温台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缓慢,一方面当然是经济发展水平尚低所致,但分配关系也是重要原因。如果简单地把企业收益定义为用于自身和回报社会两大部分,则温台企业回报社会部分明显少于浙江其他区域,从而影响社会发展。且温台财政收入和支出明显低于全省。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低的后果,是当地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此外,长期低工资锁定了长期的低水平繁荣。在低工资下,当地服务业难以较快发展,脏乱差难以较好治理,城市品位难以快速提升。温州城乡结合部建设水平,远远低于杭嘉湖县级市市区。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长期难以转型升级,企业发展缺少可资依赖的当地市场。
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对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严重杀伤力。在教育卫生事业长期难有相应水准的情况下,全社会人口的文化和身体素质都难以有较大提高。在区域文化建设长期滞后情况下,区域社会文化素质长期难以提高。这两个原因进而导致,企业创新发展缺少具有浓厚乡土情结的当地高素质人力资本,企业转型发展缺少可资依赖的高水准社会文化氛围。社会创造力难以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阻力逐渐上升。温台企业给自己的长远发展酿了一杯苦酒,形成内生的发展障碍。
温台转型
温台转型或可有3个方向。首先是制造业提升,这就当前而言是基础,但温州制造业在本地经济中的重要性,今后或将有所降低。其次是资本经营,基于丰厚的民间资本,温台完全应该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区域金融投资中心,并由此展开国际商务活动。再次是城市化,从地形状况和空间结构而言,温台应加快全域城市化,构建滨海城市带,加快促进社会发展。
温台转型亦可在3个方面并重推进。首先是全国及全球发展环境变化,引致温台民营经济内生性转型。其次是温台党委政府锐意改革,清除积弊,优化区域商务和发展环境,转变区域价值和行为方式,一定程度地加快区域发展。再一个方面,是在中央政府层面出台一系列有力举措,激发温台形成新的活力。
首先,所谓的温台民营经济内生性转型早已展开,温台最早感受到了环境资源和劳动力等基本变量的转折性变化。温台土地集约利用远远走在全省前列,2011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亩均增加值等三大土地利用指标,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居全省11市第一位。温台产业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温州2013年与2007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1个百分点,达到46.8%;台州上升5.8个百分点,达到45.2%。温州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近几年进一步提高,优势行业也进一步趋强。暴风雨还可以更猛烈一些,温台民营资本的内生性转型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实际。
其次是区域推动的改革,或应以社会体制改革为重点。以经济体制为重点推进改革,是就全国而言。而在温台,民营经济主体格局早已形成,国有经济虽仍需改革,但已远非重点。同时就地方政府而言,当前亦缺少经济领域改革的相应空间。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力,社会体制改革为支撑力,政府改革为服务力。三力之中,地方政府对于社会改革和政府改革,或有较大空间及自主。具体可以有政府自身的改革转型,以及社会服务提升、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组织发育、社区功能和社会监督增强等改革。
再次是中央政府推动的改革。这里包括确立民营经济主体地位、金融、农村产权、城市化、公务员改革等。中央政府锐意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举措将产生两大效应,一方面是优化调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激励约束条件,另一方面是极大激发温台民营资本活力。
温台重振
在中央政府层面,有必要重新审视1995年提出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再次明确沿海地区应作为全国发展的“引擎”,促进温台重振。
中国区域经济自2005年以来,中西部发展加快,沿海发展放慢,过早结束了沿海地区的经济集聚趋势。2005年,沿海自辽宁至广东9省市GDP占全国55.6%,2013年降低为51.8%,8年降低了3.8个百分点,中国人口向沿海地区的集聚亦出现停滞。在这一过程中,中西部持续扩张又重又黑的产业结构,全国范围的粗放增长越演越烈。
全球凡有海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基本都集中在海岸带上。在当前中国人口增长放慢下,沿海人口比重上升,意味着中西部生态环境保护加强,以及沿海要素的高效集聚利用。
温台快速发展,可以说是得益于改革开放迅猛推进,以及加快沿海发展的大战略;而温台发展放慢,亦可说是受制于改革放慢,以及新世纪之后沿海在整体上的增长回落。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整体放慢。在这一重大转变的转折点上,特别需要有若干个区域,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下继续较快发展,作为增强中国整体转型的重要支撑。而包括温台在内的沿海地区,从全球现代经济增长、资源环境条件以及地域政治等方面看,完全应该成为这样的支撑。推进和加快温台转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是当前具有全局意义的重大命题。
——摘自2014年18期《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