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省制定“十三五”规划的相关建议
——郭吉丰委员代表民建省委会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5-05-15 10:19:43
|
作者:
2015年是我省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谋划“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当前,我省经济开始显现出增速换挡、控量提质、结构调整、改革攻坚等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阶段性特征。我们认为,在即将编制的我省“十三五”规划中,需要以新思维主动适应新常态、创造发展新业绩,按照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浙江实际,重点关注和谋划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增强我省经济发展新动力
随着资源环境、生产要素等约束的不断加剧,传统粗放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加快推进各领域改革,向改革要红利,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成为新常态下我省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十三五”规划要围绕激发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谋划好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两篇大文章。
1、要坚持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纵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横向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关键是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围绕政府自身改革打造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围绕市场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在推进市场主体升级上取得突破。重点是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和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2、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转型。要在营造创新氛围,改善创新环境,打造创新平台上下功夫,要建设好、利用好我省已有的四大国家战略平台、15个产业集聚区和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吸纳集聚,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工作,立足浙江,打造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长三角城市创新、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等区域联盟,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二、以“信息、智慧、生态”为重点,培育我省经济发展新优势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传统优势正在弱化,新兴支柱产业接力过慢,必须加强规划和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定不移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并纳入“十三五”规划,坚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要在推进传统产业更新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经济新形态、新优势。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要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智慧经济和以山区发展为重心的生态经济进行重点研究和布局。
1、要抓住我省发展信息经济方面的有利条件,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布局,同时要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新型城市化、信息化与现代服务业等的深度融合。
2、要对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智能产业发展进行重点规划,以大力鼓励智慧应用,形成智慧经济规模,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智慧化。
3、要让生态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增长新亮点。我省生态经济的主战场在山区,特别是浙西南地区。“十三五”时期应重新审视欠发达地区定位,确立生态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从设计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各种平台措施等方面着手,对以山区发展为重心的生态经济进行重点扶植,进一步培育生态经济的新优势。
三、以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为契机,构筑我省开放型经济新局面
我省处于国家东南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外向度较高。要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发展空间,就需要把“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结合起来。“十三五”时期,应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新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重要纽带和战略支点作用,通过深入实施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外资源,建设更为开放、内外联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1、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它是“一带一路”建设最大的海上战略支点,也是我省海洋“两区”建设的核心载体和对外开放的主要依托地。要在硬件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发挥其陆海联动、江海联运的作用。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义乌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纽带作用,使之成为我省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枢纽。
2、要主动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对接联动。深化浙沪合作开发洋山区域,其中重点是要加快小洋山北侧区域的合作围垦步伐,并加快该区域功能定位与合作方案研究,争取将之纳入上海自贸区功能范围。积极推进与周边省市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四、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抓手,优化我省经济发展空间新布局
“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要取得新突破,必须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抓手,以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人民生活幸福为落脚点,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集聚利用。
1、要积极实施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四大都市区建设,以都市区形态优化空间结构布局,加快形成都市圈经济;同时,要注重发挥台州、湖州、丽水等区域中心城市作用,提升其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心的地位,使之成为区域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地。
2、要根据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使县城和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规划打造一批“宜居型”、“宜游型”、“养生型”小城市,扩大其集聚周边人口、资源的能力。
3、要积极探索“多规融合”,提高规划的协调性和效率。规划编制中,要统筹区域和城乡,以空间区域总体规划为引领,进一步融入和贯通环保、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农业、林业、园林、水务、交通、电力、消防、城市管理等部门的专业规划,实现“一张蓝图”形式的规划管理。
(发言人系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课题组组长:陈小平,起草人:钟其、郦红斌等)
一、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增强我省经济发展新动力
随着资源环境、生产要素等约束的不断加剧,传统粗放增长动力明显减弱,加快推进各领域改革,向改革要红利,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将成为新常态下我省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因此,“十三五”规划要围绕激发改革和创新两大动力,谋划好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两篇大文章。
1、要坚持以深化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纵向撬动政府自身改革,横向撬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改革”。关键是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围绕政府自身改革打造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围绕市场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在推进市场主体升级上取得突破。重点是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和社会领域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2、要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转型。要在营造创新氛围,改善创新环境,打造创新平台上下功夫,要建设好、利用好我省已有的四大国家战略平台、15个产业集聚区和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加大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要素的吸纳集聚,进一步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积极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工作,立足浙江,打造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技术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构建长三角城市创新、金融创新、产业创新等区域联盟,通过协同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包容性发展。
二、以“信息、智慧、生态”为重点,培育我省经济发展新优势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传统优势正在弱化,新兴支柱产业接力过慢,必须加强规划和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定不移推进“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并纳入“十三五”规划,坚持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要在推进传统产业更新升级的同时,大力培育和发展经济新形态、新优势。建议在“十三五”规划中,要对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以智能产业为核心的智慧经济和以山区发展为重心的生态经济进行重点研究和布局。
1、要抓住我省发展信息经济方面的有利条件,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统筹布局,同时要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信息化与新型城市化、信息化与现代服务业等的深度融合。
2、要对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医疗等智能产业发展进行重点规划,以大力鼓励智慧应用,形成智慧经济规模,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智慧化。
3、要让生态经济成为我省经济增长新亮点。我省生态经济的主战场在山区,特别是浙西南地区。“十三五”时期应重新审视欠发达地区定位,确立生态经济发展的新理念,从设计生态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环境、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各种平台措施等方面着手,对以山区发展为重心的生态经济进行重点扶植,进一步培育生态经济的新优势。
三、以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为契机,构筑我省开放型经济新局面
我省处于国家东南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南翼,经济外向度较高。要突破发展瓶颈,寻求发展空间,就需要把“立足浙江、发展浙江”和“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结合起来。“十三五”时期,应抓住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新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重要纽带和战略支点作用,通过深入实施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外资源,建设更为开放、内外联动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1、要加快宁波—舟山港一体化建设。它是“一带一路”建设最大的海上战略支点,也是我省海洋“两区”建设的核心载体和对外开放的主要依托地。要在硬件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发挥其陆海联动、江海联运的作用。加快建设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要充分发挥义乌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纽带作用,使之成为我省中西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枢纽。
2、要主动接轨上海,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对接联动。深化浙沪合作开发洋山区域,其中重点是要加快小洋山北侧区域的合作围垦步伐,并加快该区域功能定位与合作方案研究,争取将之纳入上海自贸区功能范围。积极推进与周边省市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
四、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抓手,优化我省经济发展空间新布局
“十三五”期间,我省经济空间布局的优化要取得新突破,必须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抓手,以促进城乡居民增收、人民生活幸福为落脚点,统筹协调城乡发展,促进资源、要素的集聚利用。
1、要积极实施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等四大都市区建设,以都市区形态优化空间结构布局,加快形成都市圈经济;同时,要注重发挥台州、湖州、丽水等区域中心城市作用,提升其区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中心的地位,使之成为区域高端要素、高端产业的集聚地。
2、要根据各县市区的实际情况,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使县城和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规划打造一批“宜居型”、“宜游型”、“养生型”小城市,扩大其集聚周边人口、资源的能力。
3、要积极探索“多规融合”,提高规划的协调性和效率。规划编制中,要统筹区域和城乡,以空间区域总体规划为引领,进一步融入和贯通环保、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农业、林业、园林、水务、交通、电力、消防、城市管理等部门的专业规划,实现“一张蓝图”形式的规划管理。
(发言人系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课题组组长:陈小平,起草人:钟其、郦红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