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智主席在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施复亮故居揭牌仪式上的讲话
4月30日
发布时间:2015-06-25 14:46:19
|
作者: 陈昌智
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施复亮故居举行“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施复亮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主要领导人,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主建国会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为我国革命事业尽心竭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将施复亮故居作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民建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风雨同舟、亲密合作,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具有重要的意义。
施复亮,原名施存统,1899出生于浙江金华。学生时代的他受辛亥革命影响,追求光明和民主,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他参加筹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集会,参与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发起组,并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施复亮开始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团中央,并被选为团中央书记。这一时期,他开展了大量实际性工作,经常写文章,作报告,参加群众性政治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帮助许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施复亮不顾个人安危,在各种集会发表演讲,连续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为动员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奔走呼号,影响很大。1945年抗战胜利后,施复亮应邀参加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与重庆各方面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的会见,受到很大鼓舞。同年12月,与黄炎培等人一道,共同发起创建了民主建国会。施复亮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并任言论出版组主任。
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民建积极响应,施复亮与章乃器、孙起孟等人为代表,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在东北参观学习期间,他看到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解放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对比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惨状,深受教育。1949年1月,他与55名爱国民主人士联合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公开表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施复亮被任命为劳动部第一副部长,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同时担任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员、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他一方面忙于劳动部的公务,一方面全力推动民建工作,以双重身份调整劳资关系,在团结、教育、改造民族工商业者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出版了《资产阶级的自我改造》、《如何建立新的劳资关系》等著述。在此期间,他因操劳过度身患疾病,在病中仍然关心国家经济建设事业,关注民建组织建设,念念不忘能再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他生活勤俭朴素,节衣缩食,把工资中除生活费之外的部分全都积蓄起来,捐献给国家和人民。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施复亮故居是1933年施复亮回东叶村老家居住时建造的。解放后,他将故居捐献给村里办学校。1992年,施复亮、钟复光夫妇骨灰由北京迁回故里,安葬在故居旁。施复亮故居能完好保存至今,凝聚了会组织和会员们的大量心血。2001年,民建金东支部发现故居面貌简陋,就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建设维护,民建会员捐款20多万元铺筑了从村口到施复亮墓地的水泥路,这条路被东叶村称为“民建路”。2013年,金东总支又通过募捐在墓地旁修建了停车场。故居保护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4年,中共金东区委、区政府启动施复亮、施光南故居保护利用项目,并修缮施复亮墓地,建造施光南纪念馆。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民建浙江省委也积极参与工程的方案修改,史料搜寻,展陈设计等,并邀请知名书法家题写匾额,民建会员自发为工程捐款200多万元。在此,我谨代表民建中央衷心感谢各有关方面对于故居保护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缅怀先辈,凝望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施复亮先生传奇的一生。从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再到参与民主建国,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民建老一辈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和为国为民兢兢业业、舍身忘我的高尚风范。这些崇高品质都是本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民建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今年是民建成立70周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此建立“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为了让来到这里的会员同我们一样,更加生动地了解民建的历史,更好地沿着先辈的足迹,以更高的觉悟、更大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四个全面”汇聚起强大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施复亮故居举行“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仪式。施复亮是我国著名的政治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早期主要领导人,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民主建国会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为我国革命事业尽心竭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将施复亮故居作为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民建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共风雨同舟、亲密合作,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具有重要的意义。
施复亮,原名施存统,1899出生于浙江金华。学生时代的他受辛亥革命影响,追求光明和民主,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他参加筹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集会,参与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发起组,并成为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施复亮开始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团中央,并被选为团中央书记。这一时期,他开展了大量实际性工作,经常写文章,作报告,参加群众性政治活动,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帮助许多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施复亮不顾个人安危,在各种集会发表演讲,连续发表文章,抨击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为动员全国人民奋起抗日奔走呼号,影响很大。1945年抗战胜利后,施复亮应邀参加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与重庆各方面民主人士和各界代表的会见,受到很大鼓舞。同年12月,与黄炎培等人一道,共同发起创建了民主建国会。施复亮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并任言论出版组主任。
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五一”号召,民建积极响应,施复亮与章乃器、孙起孟等人为代表,参加了新政协的筹备工作。在东北参观学习期间,他看到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解放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对比国民党统治区民不聊生的惨状,深受教育。1949年1月,他与55名爱国民主人士联合发表了《对时局的意见》,公开表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新中国成立后,施复亮被任命为劳动部第一副部长,第一、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常委,同时担任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员、组织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务。他一方面忙于劳动部的公务,一方面全力推动民建工作,以双重身份调整劳资关系,在团结、教育、改造民族工商业者方面,做出了艰辛的努力,出版了《资产阶级的自我改造》、《如何建立新的劳资关系》等著述。在此期间,他因操劳过度身患疾病,在病中仍然关心国家经济建设事业,关注民建组织建设,念念不忘能再为国家和人民工作。他生活勤俭朴素,节衣缩食,把工资中除生活费之外的部分全都积蓄起来,捐献给国家和人民。
我们现在所看见的施复亮故居是1933年施复亮回东叶村老家居住时建造的。解放后,他将故居捐献给村里办学校。1992年,施复亮、钟复光夫妇骨灰由北京迁回故里,安葬在故居旁。施复亮故居能完好保存至今,凝聚了会组织和会员们的大量心血。2001年,民建金东支部发现故居面貌简陋,就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建设维护,民建会员捐款20多万元铺筑了从村口到施复亮墓地的水泥路,这条路被东叶村称为“民建路”。2013年,金东总支又通过募捐在墓地旁修建了停车场。故居保护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14年,中共金东区委、区政府启动施复亮、施光南故居保护利用项目,并修缮施复亮墓地,建造施光南纪念馆。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高度重视,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民建浙江省委也积极参与工程的方案修改,史料搜寻,展陈设计等,并邀请知名书法家题写匾额,民建会员自发为工程捐款200多万元。在此,我谨代表民建中央衷心感谢各有关方面对于故居保护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缅怀先辈,凝望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可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施复亮先生传奇的一生。从以天下为己任,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再到参与民主建国,全身心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民建老一辈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操,和为国为民兢兢业业、舍身忘我的高尚风范。这些崇高品质都是本会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民建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今年是民建成立70周年,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此建立“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就是为了让来到这里的会员同我们一样,更加生动地了解民建的历史,更好地沿着先辈的足迹,以更高的觉悟、更大的热情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四个全面”汇聚起强大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