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晓端代表: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5-06-25 14:57:28
|
作者:
当前,我国正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对于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但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健全特别是企业责任不落实,统筹保障力度还不强,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还未建立。为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一、全方位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是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二是要科学定位职业教育地位,突出学历教育重研究、职业教育重技能的办学特色,使职业教育跟经济和产业更加相互依存契合。三是大胆破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大力培养职业教育科研团队,制订先进的教学实习标准,探索吸引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机制体制。
二、落实企业责任,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首先,要完善法律体系,明确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法律责任。同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新增可供调解的法律条文。其次,加强政策支持,增强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其三,健全协调机制,增强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动力。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保障体系。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保障、加快发展。一是要加强经费保障。制订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大型设备采购和校舍基本建设专项经费。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二是要加强师资保障。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教职式编制标准、职务(职称)分类评聘办法和绩效考核制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 “双师型”教师培训,支持直接从行业企业引进高技能教师。三是加强生源保障。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保持一定规模的生源。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合理规划应用型本科招生生源分布置结构,其招生对象应以中职和高职专科学生为主。
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人事部门要支持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支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从教,逐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在各类评先评优中的比例,完善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税务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优惠扶持政策。完善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对职业学校买卖生源、“学生工”等违法行为要加强监管,依法惩处,避免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制定实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奖励制度。
但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体系建设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健全特别是企业责任不落实,统筹保障力度还不强,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还未建立。为加快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建议:
一、全方位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是要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层次体系。二是要科学定位职业教育地位,突出学历教育重研究、职业教育重技能的办学特色,使职业教育跟经济和产业更加相互依存契合。三是大胆破除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大力培养职业教育科研团队,制订先进的教学实习标准,探索吸引行业、企业参与高职教育的机制体制。
二、落实企业责任,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首先,要完善法律体系,明确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法律责任。同时,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新增可供调解的法律条文。其次,加强政策支持,增强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其三,健全协调机制,增强对企业参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推动力。
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保障体系。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保障、加快发展。一是要加强经费保障。制订职业院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建立大型设备采购和校舍基本建设专项经费。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职业教育,拓宽办学筹资渠道。二是要加强师资保障。抓紧制定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办学规律的教职式编制标准、职务(职称)分类评聘办法和绩效考核制度。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 “双师型”教师培训,支持直接从行业企业引进高技能教师。三是加强生源保障。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招生工作,保持一定规模的生源。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招考,合理规划应用型本科招生生源分布置结构,其招生对象应以中职和高职专科学生为主。
四、营造有利于职业教育的良好社会环境。人事部门要支持职业院校人事制度改革。要支持行业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从教,逐步提高职业院校教师在各类评先评优中的比例,完善职业院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税务部门要完善职业教育优惠扶持政策。完善职业教育税收优惠政策。政府对职业学校买卖生源、“学生工”等违法行为要加强监管,依法惩处,避免在社会上产生负面影响。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制度,制定实施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收入分配政策,完善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