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5年5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5年5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5年5期
愿如春蚕吐丝尽 风雨同舟映人生
——记民建会员、地质学家莫松年
发布时间:2016-01-21 16:30:19
  |  
作者: 张莹
    萧山民建有这样一位老同志,年到古稀却精神矍铄,满腹才华却毫无架子,外表平凡却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特别能奉献,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协作。人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会亦如是。他的名字就叫莫松年。
  莫松年于1986年12月加入民建,曾任山西阳泉太湖耐火材料总厂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民建阳泉市主委,阳泉市政协第九届委员会常委,全国耐火粘土协会副秘书长、专家组成员,在本职工作和民建事业上均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热爱祖国 情系地质

  莫松年1940年出生于萧山,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地质系,因为品学兼优被推荐到国家冶金部山西省直属矿山,从此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把地质勘探作为了他的终身事业。这个选择就注定了他一生要和野外施工的艰辛困苦为伴,“踏破铁鞋行千里,叩敲大地绘新图”,这是对地质工作的写照。他常年奋斗在深山荒漠、原野海洋,在深山沟、在密林中、在雪线边、在戈壁滩、在海岛上,到处都留下了他艰辛的足迹和勤劳的血汗。虽然工作流动性大、条件异常艰苦,但他却无怨无悔地把自己所有的才华、精力,以及最美好的时光全部奉献给了地质和荒野。地质工作是艰苦的,但跑路线又属最艰苦的工作之一。行进在沟谷中,沼泽遍地,杂草丛生,一人多高的蒿草让人行走不便,往往要掂起脚才能辨认方向。穿行于山坡上,心情会放松一下,但体力会有更大的消耗,陡坡处要猫腰爬行,平缓处藤条缠身,荆棘丛生,密不透风,每行进一步都很困难。勘探时每天早晨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汗水,翻山越岭,涉沼泽、跨河流,有时不小心就会陷入齐腰深的沼泽里。风餐露宿,几个冷馒头和一杯开水就是一顿饭,北方的冬天非常寒冷,可他却能在休息的间隙,在农民废弃的破屋里一坐下就睡着。夜深人静,大家早已进入了甜蜜的梦乡,他一个人仍在汇总当日资料,认真分析和总结。有时碰到疑难问题,他便寻找相关资料,问题得不到解决时,常会彻夜不眠。
  凭着这股刻苦钻研的精神,莫松年为祖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他在1983年为矿引进复相青刚玉生产线,1994年引进合成耐火材料生产线及其尖晶石钢包浇注料产品。主持高铝矾土骨、粉料加工、合成厂、铸石厂、砂轮厂、小型浮选厂、水泥、氧化铝厂等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先后完成勘察工作70余项,撰写论文20篇分别在国家、省市有关学术团体年会上发表,编写技术工作报告70多份。主持过耐火粘土矿床勘探网速的地质试验,为同类矿床选择合理勘探网度提供了详细的依据资料。1985年赴美国参加第八届国际粘土会议。1992年在会同国家冶金部对全国冶金辅料矿山进行调研,撰写《冶金辅助原料矿山发展及对策》专题报告。1986年至1995年,与冶金、化工、核工业部、地质矿产部、有色总公司等十多个部委的专家合编出版260多万字的建国以来第一步矿山地质大型工具书《矿山地质手册》。

牢记使命 热心民建

  莫松年对民建有着深厚的感情。用他的话来说,“已经真正把民建当成了自己的家”。他经常外出进行野外地质勘探,工作艰苦、时间也不固定,但是只要条件允许,不管费多少周折,他一定会赶回阳泉参加组织活动。同时,他还在繁忙工作之余,撰写了多篇社情民意信息,积极关注社会焦点、民生热点,认真建良言、献良策。因为本职工作突出,并热心会务,1992年5月,莫松年荣获民建中央颁发的“中国民主建国会优秀会员称号”。
  1996年12月,莫松年任民建阳泉市委主委。从此,他带领一班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履行职责,揭开了事业奋斗的新篇章。他把机关建章立制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会议、学习等十多项工作制度,进一步使机关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有章可循。他十分关心会员,当会员碰到困难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有一家会员企业因经营不善而濒临破产,他发动省内具有丰富经营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经济学专家进行企业诊断,对该企业管理状况、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分析,应用科学的方法找出企业经营战略和经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建议,使企业奇迹般地起死回生。此后,定期帮助会员企业进行诊断、每年举办“诊断培训班”成为了阳泉市委会的例行工作,为企业规避风险、健康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退休后,莫松年毅然放弃了山西熟悉的生活环境,回到了魂牵梦萦的家乡——萧山。
  回到萧山后,因为在2005年前,萧山还没有成立民建支部,莫松年被划拨到民建滨江支部。从萧山莫家港到滨江路途比较遥远,但每次不管刮风下雨,他总是倒3班公交车,来回4个多小时坚持不懈的参加组织活动。2008年,民建萧山总支成立,按照属地原则,莫松年划入了萧山总支,从此,他更是以百倍的热情参与和支持民建事业。他认真进行调查研究,撰写了《对萧山公交路线的建议》、《建议加大对萧绍官河保护开发力度》等十余篇社情民意信息,利用自己的专长为会员开办“民建会员的责任和使命”、“如何提高参政能力”等多场讲座。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莫松年挥毫写下一首小诗:“花甲风雨手足情,战斗友谊海样深。前仆后继为中华,所向披靡全无敌。”2010年,一支部要编写五年工作画册,莫松年主动请缨,承担起编辑任务,他每天5点多起床,为90多岁高龄的老父亲准备好早餐和午餐,坐1个多小时的公交车赶到民建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戴上老花眼镜不停地收集资料,编写材料,忙起来连水都顾不上喝一口,下午4点半又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为父亲准备晚餐。这样的工作持续了一个多月,画册终于在他和其他会员同志的辛勤努力下出炉了,并得到了广大会员和市委会的好评,为保存会的珍贵史料立下了汗马功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莫松年身上充分展现了民建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舍小家、顾大家的优秀品质,展现了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的高尚情操,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民建会员学习。
    (作者系民建萧山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