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 建设充满正能量的基层组织
——绍兴县基层委员会基层组织建设亮点展示
发布时间:2016-01-21 16:32:10
|
作者: 绍建
近年来,绍兴县基层委员会依靠全体会员,在加强自身建设、服务中心大局、拓宽参政渠道、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不断努力,开拓创新,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好评,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一、强意识,抓理论学习
绍兴县基层委员会近年发展会员较快,会员年轻,学历高,能力强,但政党意识淡薄,为此我们注重会章会史、政党意识教育。
一是走出去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安排骨干会员、新会员集中参加省、市委会的会章、会史、会的优良传统和时事政治、新知识、新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二是请进来教育。通过举办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请省、市领导及老会员讲解会的发展史,传承民建优良传统,重温民建成立之初的“五项主张”,缅怀先贤们的英雄壮举。三是多形式交流。每年组织骨干会员到兄弟基层组织进行横向联系,学习他们的先进工作经验;每季由基层委员召集支部相互交流,探索支部建设和活动心得,专题学习民建中央、民建省委会等文件精神;设立支部活动园地,摆放民建简讯、简报,民建会章,支部工作信息等资料,供会员学习,提高会员的政治觉悟和辨析能力,坚定政治信念,树立党派政治意识。
二、重规范,抓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学习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基层组织工作,加强支部活动,制定了多项制度,使学习有章可循。二是建立考核制度。为充分发挥支部与会员的履职行为,鼓励会员积极参政议政。基层委员会及时修订和完善了《民建绍兴县基层委员会支部组织生活基本履职规范》,明确每月召开一次基层委委员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扩大到支部主任的会议,半年度召开一次扩大到全体支部委员的会议,全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员会议;各支部要每月组织一次支部活动,每次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有信息,每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至少写一件议案提案,每个在职会员至少反映一件社情民意。三是健全联络制度。由于无专职工作人员,为保证信息畅通,每个支部确定一名热心会内工作,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业务能力的会员担任联络员,联络员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每月提供一篇信息;牵头负责做好课题调研,每年提供一篇调研文章。建立民建绍兴县基层委QQ和微信群,方便会员联系沟通,增进友谊。
三、优队伍,抓组织活力
一是注重考察和培训,全面提高会员素养。在组织发展上,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注重质量、注意数量、优化结构、保持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社会中介组织拨尖人士的组织发展工作,同时坚持半年以上的组织培养期,有不少会员在入会之前已经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二是均衡配置支部力量,形成争先创优氛围。三是组织跨行业、跨地区之间交流。
一、强意识,抓理论学习
绍兴县基层委员会近年发展会员较快,会员年轻,学历高,能力强,但政党意识淡薄,为此我们注重会章会史、政党意识教育。
一是走出去学习。有计划、有组织安排骨干会员、新会员集中参加省、市委会的会章、会史、会的优良传统和时事政治、新知识、新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努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二是请进来教育。通过举办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请省、市领导及老会员讲解会的发展史,传承民建优良传统,重温民建成立之初的“五项主张”,缅怀先贤们的英雄壮举。三是多形式交流。每年组织骨干会员到兄弟基层组织进行横向联系,学习他们的先进工作经验;每季由基层委员召集支部相互交流,探索支部建设和活动心得,专题学习民建中央、民建省委会等文件精神;设立支部活动园地,摆放民建简讯、简报,民建会章,支部工作信息等资料,供会员学习,提高会员的政治觉悟和辨析能力,坚定政治信念,树立党派政治意识。
二、重规范,抓制度建设
一是完善学习制度。为进一步规范基层组织工作,加强支部活动,制定了多项制度,使学习有章可循。二是建立考核制度。为充分发挥支部与会员的履职行为,鼓励会员积极参政议政。基层委员会及时修订和完善了《民建绍兴县基层委员会支部组织生活基本履职规范》,明确每月召开一次基层委委员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扩大到支部主任的会议,半年度召开一次扩大到全体支部委员的会议,全年至少召开一次全体会员会议;各支部要每月组织一次支部活动,每次活动要有计划、有安排、有记录、有信息,每个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至少写一件议案提案,每个在职会员至少反映一件社情民意。三是健全联络制度。由于无专职工作人员,为保证信息畅通,每个支部确定一名热心会内工作,有一定组织能力和业务能力的会员担任联络员,联络员负责上情下达、下情上报,每月提供一篇信息;牵头负责做好课题调研,每年提供一篇调研文章。建立民建绍兴县基层委QQ和微信群,方便会员联系沟通,增进友谊。
三、优队伍,抓组织活力
一是注重考察和培训,全面提高会员素养。在组织发展上,坚持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注重质量、注意数量、优化结构、保持特色的基础上,积极做好非公经济代表人士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社会中介组织拨尖人士的组织发展工作,同时坚持半年以上的组织培养期,有不少会员在入会之前已经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二是均衡配置支部力量,形成争先创优氛围。三是组织跨行业、跨地区之间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