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6年4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6年4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6年4期
老物件中的抗战记忆
发布时间:2016-12-07 10:52:40
  |  
作者: 周其虹
    我们家一直珍藏一件与抗战有关的老物件,那是一台100多年前生产于日本的老式玻璃台钟,台钟后背黄铜钟盖上刻有二行日文铭文:“台南市役所,产业道路改修纪念”。这行文字是日本对侵占统治下的台湾实行行政管辖的例证,“台南市役所”,即为台南市政府,这个政府是日本人在中国国土上建立的政府。这口台钟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9月,从日本人设立的台南市役所(台南市政府)被我的父亲得到,跟随我父亲的足迹,先后到了台北,再至花莲,回到大陆,在我家定居,至今已70年。我出生于1950年,这台钟先于我到我们家5年,它如今由我珍藏,它是我父亲那段抗战光荣经历的证物,也是我们家的抗战纪念。
  我们周家在抗战时期可谓是一个“抗战之家”。我的父亲在家排行老二,出身于反封建军人家庭,爷爷周学濂是革命党人,早年毕业于浙江武备学堂,带兵打仗,参加过辛亥革命、北阀战争,是1905年秋瑾、徐锡麟在浙江新军中发展的光复会会员,同年转入同盟会。由爷爷带出的一班弟子,大都成为抗日战场上的勇将,其中以蒋柏诚最为出众,爷爷的同班同学斯烈将军(我们家的常客)带出的三位弟子成为抗日战场上的千古名将,他们是李宗仁、白崇禧、黄绍颱。1937年“七七事变”后,父亲的兄弟姐妹们以各种方式支持着前线抗战。1938年随着抗战形势的深入,我的大伯周抗率兄弟姐妹四人徒步千里,前往延安参加了八路军,直接走向抗战的最前沿。在抗战中我们周家参加八路军的人数一共有7名(含父亲兄弟姐妹们在战争前线结下的革命伴侣)。
  父亲在北平求学期间,在李万新(“一二·九”运动著名领袖、中共地下党员,1949年任林业部司长,中国林科院党委书记)的领导下,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抗战期间,父亲在国立英士大学任副教授,在英大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默默为抗战奉献着力量。父亲捐钱捐物,带领学生上街游行,并送他的多名学生走向抗战前线。
  1945年抗战胜利,父亲在英大任教的岗位上受国民政府奉调,跟随陈仪、葛敬恩二位将军前往台湾参予技术行政接收,当年父亲去台湾接收的路线是在上海侯船到达基隆,转台北。他的接收办公室设于台北的台湾农林检验局,父亲参与了台南市役所的接收工作。据父亲回忆,台南市役所的接收工作完成后,一位等待遣返的日方农业行政官员找到我父亲,说他不日就将遣返回国;这口钟是他的私人物品,不带回去了,留给我父亲作一纪念,父亲也就收下了。1946年秋,父亲的接收任务完成,在台北接到调令去花莲任职,担任花莲港分局筹备主任,因当时交通不便,父亲带了二名助手在太平洋上坐小船,经6个小时才到花莲。之后1946年11月父亲因不愿留在国民政府做官,加上热爱他从事的教学事业,只身返回大陆,回到英士大学执教,并参加了英大地下党领导下的各项活动,这口珍贵见证抗战胜利的纪念品——日产台钟,也随着我父亲从台归来,进入了我们家中,保留至今。
  它如今还能使用,它是我家的抗战记忆。   
    作者备注:父亲周鸣铮,中共老干部,1993年过世,我国农业史上的第二位本国硕士。建国后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农业大学任教(系主任),1959年调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任研究员。

(本文获省委会征文优秀作品,作者周其虹系周鸣铮之子,民建杭州市城建三支部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