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6年6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6年6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6年6期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民建先贤章乃器廉政故事
发布时间:2017-02-23 10:39:07
  |  
作者: 哲轩
    他是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主要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是新中国首任粮食部部长。他是民建成立时政治纲领、成立宣言的起草人,参加了新政协共同纲领的起草。他就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章乃器。
  章乃器(1897-1977年),浙江青田人。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委员,编制委员会主任,财经委员会委员,粮食部部长。民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第一、二届副主任委员。著有《章乃器论文选》、《中国货币论》等。
  他一生曾经沧海,始终坚守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晚年身处逆境,文革横遭暴力,全凭顽强的意志和坚强的体魄硬挺下来,活到八十高龄。他的个性清高孤傲,时时以“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自许。
安徽反腐败
  抗日战争期间,章乃器曾应时任第五战区司令兼安徽省主席李宗仁力邀,出任安徽省财政厅长,以挽救战时财政,坚持抗战。章乃器在了解了基本情况之后,向李宗仁提出“铲除贪污,节约浪费”的主张。因为章乃器深知,贪污腐败是国民党的通病,而贪污腐败不除,安徽财政绝无重振的可能。李宗仁对此表示全力支持,章乃器的反贪污的新政在全省展开,并大得人心。有人还为此写出《与贪官污吏大战三百回合》的调查报告。对于畏罪潜逃的贪污分子,章乃器不依不饶,将有关案情上报国民政府。蒋介石知道章乃器办事认真,疾恶如仇,也就下令法办了一批贪官污吏,一时间安徽弊清政廉。在此情况之下,章乃器殚精竭虑,只用两三个月就使安徽财政起死回生,并有结余。
  赴任安徽财政厅长前,章乃器曾经过武汉与中共办事处周恩来、王明会见,这是他们的首次见面。到达安徽之后,章乃器在大别山抗日根据地与共产党人周新民、张劲夫、陈国栋及进步人士朱蕴山等合作,坚持团结抗战。由于安徽的政治犯已全部被军统抢先转移,他就全力搞好与新四军的合作。不但每月以三万银元的财政拨款支援新四军,还给他们送去急需的金鸡钠霜等药品,并为中共培养了一大批财经干部。
  由于章乃器在安徽坚持团结抗战,得罪了顽固派,被蒋介石召往重庆“述职”,待他于1939年5月抵达重庆后,即被蒋免职。此后他就一直经营工商业,拒绝再做国民党政府的官。
兢兢业业做好粮食部长
  1948年底,章乃器应毛泽东的邀请,毅然舍弃了在香港蒸蒸日上的地产事业,与李济深、茅盾、马寅初等三十余位民主人士秘密乘苏联轮船北上,于1949年初到达东北解放区。他在沈阳的欢迎大会上应邀讲话时表示:“我过去多年为资本家打算盘,今后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打算盘。”
  章乃器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他运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新政权建立和健全财政金融体制、会计制度,发行人民币、稳定金融和物价等出谋划策,为调动民族工商业者的积极性做了大量工作。打击上海银元投机狂潮、解决南北物资运输等事件中,他是主要智囊。1950年初发行的新中国首只公债“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正是他的建议。
  1952年,章乃器出任新中国首任粮食部部长。他在上任之初就表示:“非党人士担任财政方面的工作是例外的,因此感到责任重大。”他积极参与制定了粮食统购统销的重大政策,首创粮票制度,基本上解决了中国历代政府都难以解决的吃饭问题,对保障新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他主张建立储备粮制度以备粮荒;制定了科学的粮食生产标准和严格的储运管理体制;对于国家在粮食价格上的政策性补贴,他反对把“不惜赔钱”理解为“不计成本”,经过不懈的努力,确立了经济核算制,批判了供给制思想,使粮食部门扭亏为盈,开始向国家上缴利润。
  推行粮食统购统销被称为是建国以来经济战线的第二个大战役,是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这一政策的具体实施,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法规。章乃器以一个党外人士的身份,亲自主持起草工作。为不辜负重托,章乃器倾注全部心血投入这项任务。他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最多长达16小时,往往星期天也不休息。他系统地研究了苏联、日本以及中国历代政府的粮政体制,详尽分析全国的粮食产销形势,创立了我国特有的粮食凭票定量供应制度,最终圆满地完成了粮食统购统销法规的制定工作。
变收藏为奉献
  章乃器爱好文物收藏。其资金来源,一是个人的薪水,二是从上川公司抽回的资金。抗战期间他在重庆创立了上川公司,发展迅速。他还买下台湾糖业公司,后又转赴香港创办了港九地产公司,经营很成功。1949年回大陆参加新中国建设出任政府公职后,章乃器不再经营企业,辞去了在公司的职务,同时将自己在公司的投资逐步抽回。这些资金,成了他搜集文物的主要经费来源。到1954年,他已经积存了三个房间的文物,收藏门类比较齐全,其中不乏相当数量的精品。
  1953年底,章乃器写信给当时的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 ,表达了捐献的愿望。1954年初,郑从故宫派来六名专家接收文物。章乃器将所有的橱柜门全部打开,任其挑选,大概挑了一个月,最后筛选出一千多件精品运走。文物部门提出为他开一个捐献文物展览会,但被他制止了。第二年,他又捐给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美国侵略委员会一两千件,当时他连数目也没有清点。
  2007年,在章乃器诞辰110周年之际,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了“章乃器先生捐献文物展”。在故宫博物院的“景仁榜”上,镌刻了600多位捐赠人士的名字,其中“章乃器”名下有这样一段话:“所藏陶瓷、青铜器品质极高。1954、1960两年间,章乃器先生将所藏文物总计1,192件无偿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宋龙泉窑五管瓶、宋邢窑瓶、周提梁卣、夔纹鼎等皆是其中精品,为丰富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作出了重大贡献。”
亲人眼中的章乃器
  在别人眼里,章乃器个性刚强,喜欢与人争辩说理,甚至是个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人。但在他的子女亲人眼里,他却是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长者。
  他的女儿回忆,父亲有个习惯,就是在出门之前和回家之后,总要用双手捧着她的脸或扶着她的肩,在她额头上轻轻吻一下,对已成年的姐姐也如此。她从来没有看见过父亲发脾气,即便在他处境最困难的“反右”运动中,面对子女反复劝他向党和人民认错之时,他也始终没有对子女发过一次脾气,总是或沉默不语,或叫孩子们别管。
  章乃器的生活是简朴的。他上班穿着普通的制服和衬衣,回家之后就换上睡衣,不论长短睡衣都是旧的,有的还打了补丁。家里的陈设也很简陋。晚上,他总是先在家里处理一阵公务,然后到书房读书、学习到深夜。常常子女们睡了一觉醒来,发现父亲书房里的灯还亮着。
  他的儿子章立凡回忆说:父亲自己日子过得紧巴巴,却念念不忘给国家省钱。他当部长的时候,乘坐的是一辆淘汰下来的老式福特轿车。后来部长们纷纷换用“吉姆”,父亲一直坚持不换,直到所有的部长都已改乘这种苏联高级轿车了,他才最后一个更换。被撤销全部职务后,房子年久失修,国管局派人来准备全面修缮。父亲要来工程预算表,戴上老花眼镜,拨着算盘一项一项核对,把可有可无的项目一概砍掉,保留的项目也是能压缩则压缩,只剩下确与房屋安全有关的支出。等把来人送走,章立凡便问父亲:“爹爹,又不是自己花钱,谁不愿房子修得好一些,何必如此精打细算?”他回答:“国家的钱来自老百姓,一分都不能浪费。”
  章乃器曾自称:“我素来不接客,不送客,不拜客,不请客,不送礼。”
  他也曾说过:“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是一个事无不可对人言的大公无私的人。”
  他还曾在一次会议上公开表示:我要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爱党,我爱祖国,我也爱我自己个性中可爱的东西》。我觉得我个性中可爱的东西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977年,80岁的章乃器在北京逝世,家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的遗体捐献给北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