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浙江省委会呼吁将浙茶产业融入“一带一路”战略
●鲍蔓华
浙江是产茶大省,是我国重要的茶业基地。将浙江茶产业的大发展融入“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不仅可以提升浙江的形象和知名度,还可以助力区域经济与文化合作、产业提升与城市发展,将浙江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的战略连接点和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1月17日,浙江政协全会期间,民建浙江省委建议省委省政府牵头,促进浙江茶业发展成为全国乃至全球茶业的服务中心。
民建浙江省委建议,以消费需求升级为契机,加快浙江茶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动浙江传统茶业转型升级;借助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合作项目,打造新的文化交流品牌,全方位提升茶文化价值,提升茶文化的人文价值和使用价值。积极改造老茶园,因地制宜建设新型生态茶园,加强茶叶良种研究,加强农药等化学投入品的监督、监管、监测,做好质量体系认证,提高茶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科技为手段,促进浙江茶业可持续发展;以现有资源为基础,打造浙江茶文化的国际交流平台
——摘自1月18日《人民政协报》
省政协委员、省民建企业家协会会长陈越孟:促进创投发展支持实体经济
●郑 锐
创业投资是实现技术、资本、人才、管理等创新要素与创业企业有效结合的投融资方式,是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助推器,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实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可行性体现在两方面。政策助力方面,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创业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一创投新政对促进创业投资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作用。环境助力方面,浙江率先尝试用阳光、土壤、水、空气、养分五大要素,精心打造创业创新生态环境,有效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建议培育多元创投主体,丰富创投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拓展机构投资者队伍,扩大个人投资者群体,丰富创业投资企业募集资金渠道,形成市场化、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发展区域股权市场,完善区域股权转让退出机制,探索推出创业投资基金份额转让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到创业投资中来。同时,打造本土创投品牌,完善创业投资生态环境。优化政策扶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尤其是高端投资管理人才落户浙江,加大创业投资政策支持力度。
要大力发展并购基金及市场化母基金,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引导资源实现市场化配置,以市场之手实现资源流向符合产业政策的方向与领域,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摘自1月16日《联谊报》
履职记事薄
省政协常委、衢州市副市长马梅芝:
在去年举行的G20杭州峰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提出,要建立eWTP(世界电子商务贸易平台),引起全球关注。
为积极推进eWTP落地,马梅芝委员建议,抓紧成立省级层面的协调和推进机制,政企联动,力争获得国家层面的支持;同时,各地要踊跃开展实践性探索。
eWTP是一个新生事物,如何引领企业投身其中?马梅芝委员建议,对eWTP平台上涌现的优秀企业,予以物质与精神双重奖励。
省政协委员、丽水市政协副主席齐育华:
齐育华委员认为,“五水共治”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议各级政府建立区域、流域联动行动机制。同一流域相邻的市、县政府,应当建立水污染防治协商协作机制,跨行政区域流域应由所在区域共同的上级政府部门牵头,建立联合防治协调、信息共享、联合监测、联动处置机制;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原则,以地方政府为主体,签订“五水共治”工作责任书,落实“一岗双责”和“党政同责”制度。
省政协委员、天健(浙江)工程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高级顾问陈智敏:
将事后的看病治疗转移到事前的防范保健上来,从“看病吃药”到“健身防病”,医保重心是否可以进一步前移?陈智敏委员把目光锁定在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上。
陈智敏建议,在我省试点开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余额用于购买健身服务,通过给予一定补贴,鼓励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对现有体育场馆进行承包、租赁、购买经营,出台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建更多各具特色的健身俱乐部和科学健身馆等,实行微利开放。
为避免出现套用个人账户购买他物或套取个人账户现金等违规行为,陈智敏认为,全省要制定出台符合我省实际、易于操作的相关政策,广泛征求意见,还需加强对定点健身场馆的监督考核力度,一旦发现违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分别摘自1月18日、1月15日《浙江日报》
政协委员金克明:司法体制改革要有“浙江样板”
●王索妮 陈立波
当选2015—2016年度浙江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执笔的《关于对我省农村低收入人群精准帮扶的几点建议》被评为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优秀提案。省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召开第一天,浙江金克明律师事务所主任金克明就成了“双料王”,羡煞旁人。
今年是本届政协委员履职的最后一年。这位57岁的高级律师把法律看成一项事业,孜孜不倦地追求30多年的同时,也以实际行动成为浙江法治建设的积极践行者。
为正会风会纪点赞
15日14时15分,浙江宾馆内,金克明早早走进会议室,民建界别的小组讨论会即将开始。
两会期间的纪律和会风一直备受关注。今年,严肃会风会纪被提到史无前例的高度。作为其中一名政协委员,金克明说,在履行参政议政的同时,严格遵守两会纪律,把好会风,是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自我要求。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管是区一级、市一级还是省一级的会议,这位“三级五届”的政协委员只要碰上开会,几乎没请过假、迟过到。
作为律师事务所的负责人,金克明需要对律所的业务活动和内部事务进行管理,繁忙程度可想而知。可为了更好地履职,他还是坚持首先服务好政协工作。这几年,金克明推掉的案件不少,而对省政协组织的活动中涉及法律咨询等活动的,他总是义无反顾地参加。但金克明还是有些自责地表示,自己在政协委员这个身份上投入的时间还是不够多,“比如民生论坛等活动,我的主动性和履职能力还有待加强”。
司法“雾霾”亟待吹散
金克明告诉记者,这两年他最大的感受,是浙江通过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发展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创新社会治理的法治之路越走越宽广,有民生温度的善政良治步履越来越坚定。作为一名法律人,看到这些改变他深感欢欣鼓舞。
但另一方面,金克明也指出,新形势下,老百姓对司法工作的要求也在变得越来越高,“司法除了要充分发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功能外,司法行为本身还必须规范、理性、文明,否则就会侵害公民合法权益,破坏公平正义,损害司法公信”。
如《宪法》第一百三十五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条均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进行刑事诉讼,应当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这是阐明公检法三家关系的原则性依据。但现实中,金克明发现,三机关的关系有时更像“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在刑事诉讼活动中配合有余,制约和监督却不足,这就容易导致冤假错案的发生,损害法律的权威,并滋生司法腐败。
——摘自1月16日《浙江法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