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7年4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7年4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7年4期
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民建会员在省政协十一届二十六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要
发布时间:2017-12-11 09:40:58
  |  
作者:
    8月23日至24日,省政协十一届二十六次常委会议在杭州举行,围绕“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开展专题政治协商。会上,19位省政协常委和委员作大会发言。其中民建界别中的郭吉丰、徐育斐、黄小杭、马梅芝在会上发言。8月31日《联谊报》予以刊登。现摘录如下,以供参阅。

    完善我省多层次资本市场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专职副主委 郭吉丰

    近几年,在政府外力引导和企业内生动力的双重驱动下,我省多层次资本市场取得较快发展。尽管如此,但我省资本市场仍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地方国有经济证券化水平较低、推进上市服务体系待健全、政府帮助企业实现直接融资能力待提高、中小微企业的直接融资难度偏大等问题。为此建议:
    要加快推进上市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保障力度。建议成立由政府一把手牵头的上市与并购发展联席制度。切实解决拟上市企业的历史遗留问题,降低上市成本。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后备资源培育力度。加大区域股权交易中心考核导向和力度的改革。
    以国企运行体制为重点推进我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和国有主体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加大国有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鼓励国有平台设立产业引导投资并购基金。重点支持省属国有企业打造金融业务板块。
    着力搭建服务平台,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助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继续强化对接服务,政府牵头每年分行业、分机构等组织各类项目对接撮合活动。组建并购联盟平台,鼓励国内及境外并购中介机构来浙开展业务。鼓励投资机构设立外币并购基金。
    多管齐下,吸引多元化、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主体参与我省各类投资基金,提高资本供给力度。要充分发挥省财政的产业基金管理平台功能,打造省政府千亿管理平台。积极引导对接券商直投公司和各类基金管理公司,提高基金项目库质量水平。提高产业引导基金的使用率,不要让产业基金的钱长时间“躺在床上睡大觉”。

    加快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省政协常委、民建省委会副主委 徐育斐

    传统制造业长期以来积累的素质性、结构性问题仍然较为突出,要素资源错配现象仍然严重。针对上述问题,就加快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建议如下:
    一、加快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建议通过组建企业上市风险共担基金,促进企业上市流程提速提效。改革目前政府应急转贷金运作模式,成立“企业转贷引导基金”,对转贷金使用利息进行限制,支持民间融资中介机构作为转贷业务的主体。
    二、加快提升产业平台承载能力。强化产业大平台配套设施建设,探索把人才公寓、人才保障性住房切块分配到产业平台。建议各地要预留一定比例的用地指标,优先保障小微园建设。围绕传统制造业,布局一批产业链条上不可或缺的“关键配套产业园(或产业空间)”,促进全产业链式发展。
    三、加快企业创新体系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创建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机构;鼓励企业采用“研发在外地,应用在本地”的模式建立“飞地型”研发基地,形成“市外研发基地研发——创新资源科技城孵化育成——本地企业放大——企业承接制造”的开放创新链和合作网。
    四、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充分发挥产业引导基金作用,为重大项目引进提供全方位支持。大力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机器换人”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成一批示范性的智能化生产线和行业标杆企业。
    五、加快促进高端要素集聚。建立完善“工匠”评选制度,推进工业供地方式改革创新,加快拆后土地利用。建立低效企业退出机制,深化产融对接服务,建立企业综合评价结果与金融机构信贷相关信息实时共享机制。
    六、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税费清理力度、取消不合理收费、完善动态收费机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窗口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强化窗口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做强“浙农”大品牌
    省政协常委 黄小杭

    打造与“浙商”齐名的“浙农”大品牌,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突破口,是引领现代“三农”工作发展的有效抓手。为此,建议抓好“六大工程”:
    借鉴“浙商”经验,开启“浙农”品牌工程。充分用好品种丰富、精耕细作等一系列在全国知名的特色和优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要深入谋划,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加强顶层设计,抓好规划政策工程。对全省农业品牌建设作出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任务,推动品牌合理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建立农业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动推进机制。按照“一个公用品牌、一套管理制度、一套标准体系、多个经营主体和产品”思路,让更多农户共享区域公用品牌的效益。
    激发经营主体积极性,抓好科技人才工程。扶持农业经营主体与地方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强化冷链配送,加强鲜活农产品物流支撑。改进农产品包装,推进低碳利用和循环经济。
    走出去引进来,抓好“浙农”国际化工程。积极组织农业品牌走出去,参加国际农业展会、经贸投资洽谈会,特别要重视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国际著名农业企业、商协会合作,引进农产品新技术,开拓国际市场。办好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等展会,打造家门口的国际化平台。
    营造良好市场环境,抓好法律保护工程。抓好著名商标、地理标志、名牌农产品的创建、使用和保护工作。提高农户法律意识,明确经营主体责任,建立品牌滥用等退出机制。加强互联网监管,把农业品牌专用权保护纳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
    重视浙江农业特色,抓好致富创新工程。挖掘历史文化、老字号等资源,加强宣传。推广“丽水山耕”等典型品牌的发展经验,倡导“区域品牌+企业商标”发展模式。支持农业品牌与特色旅游民宿、健康养生等产业和特色小镇建设的深度融合。

    用互联网思维助力区域电商变道超车
    省政协常委、民建衢州市委会主委 马梅芝

    衢州市积极推进电子商务领域结构性改革,致力于以生产关系变革推动生产力发展,通过“理念、组织、体制、机制、政策、管理”等“六位一体”创新打造三衢电商生态体系,特别是以组织体系创新为引领,走出了适合传统农业和重工业为主城市发展的“衢州模式”。具体做法有:
    创新打造区域电商组织体系,其架构不同于传统组织体系。实践中,用互联网思维的组织体系创新,融入军旅文化,打造新型的三衢电商组织架构。设立三衢电商总指挥部,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任一线总指挥;市电商协会组织行业内领军人物组成“总参谋部”;市级各部门、各县(市、区)以及市外优秀互联网人才组建三衢电商一级战队;各区块的电商龙头企业组建二级纵队。
    创新打造区域电商组织体系,其管理模式不同于传统组织体系。推出独具三衢电商特色的“十大工具”和“十大武器”。“十大工具”主要是将国内一流互联网企业的最新最前沿的产品进行嫁接,为我所用。“十大武器”主要用于各战队间业绩大比武、创新激励。
    创新打造区域电商组织体系,其运行模式不同于传统组织体系。三衢电商50多支战队,通过业绩大比武,精选28位电商领域的领军人物授予“三衢电商28将”称号。这些领军人物均带领着优秀团队,积极推动园区与企业关系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
    为此建议:在全省推广衢州的“三衢电商”组织体系创新模式,实现浙江电商在全球的领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