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仅仅是个尽职尽责的卫生监督员
梁小光援川侧记
发布时间:2009-12-08 11:19:34
|
作者: 新昌总支办公室
梁小光是新昌县政协委员、县卫生监督所城郊分所所长,今年41岁,算是防疫战线的一名老兵了,他是绍兴市唯一一名亲赴地震灾区,参加应急救援的民建会员。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有过救灾经历的他敏锐地意识到,如此大的灾难,如果不及时做好防疫工作,灾区传染病流行将不可避免。梁小光第一时间向单位领导提交了请战书,在待命的几天里,他一方面收集相关信息,一方面构思出了全面的灾区防病工作思路。
“作为一名卫生防疫工作者,能去灾区一线出力,是我最大的心愿”,梁小光如是说,他还说,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北方几位农民自费包车南下郴州抗击雪灾的事迹一直感染着他。
2008年6月10日,梁小光等23名队员组成的绍兴市第八批卫生应急救援队日夜兼程,来到了地震的重灾区———青川县姚渡镇,开始了为期近20天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应急消毒防病工作。梁小光主要负责饮用水消毒。地震中,当地自来水厂完全被毁,环境遭受破坏,老百姓有的喝河水,有的喝沟水,有的喝井水,潜在危险很大,如何选定一处比较安全的水源并供应消毒过的生活饮用水,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经过快速调查摸底和检测,他们确定了3个引自山涧的农家水池作为过渡水源,并用塑料软管输送到几个帐篷区供水点。在队员们到来之前,池水已经在做一天一次的消毒,但灾区的老百姓不喜欢喝被消毒过的水,梁小光与队友针对这一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摸索出一套池水简易持续缓释消毒法,既保证了消毒效果,又让群众接受消毒后的饮用水。此举得到了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高度评价,后来陆续在其他灾区推广,《浙江日报》也以较大篇幅报导了梁小光创新饮用水消毒工作的事迹。
随着地震之后商贸餐饮业的慢慢恢复,梁小光作为队中仅有的四名卫生监督员之一,工作重点又及时转到食品卫生管理上。由于食堂、食品商店的房子都是临时建筑,加上经常停电断水,食品卫生工作的压力很大。梁小光采用了先摸底,再培训,然后检查的办法,在尊重当地烹饪习惯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关键控制措施,让大家熟记在心,操作在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灾区的几家副食品商店检查时,梁小光与队友发现有不少食品已经变质,若任其流向消费市场,后果将不堪设想。怎么办?在与队友商量后,梁小光用随身携带的“口粮”与店主“交换”变质食品,然后再把变质的食品就地销毁,尽可能减少灾区业主的损失。其间,镇上有户人家要露天操办白事家宴,梁小光得知后立即和当地卫生院医生一起上门进行指导,提出了不上冷菜,不使用剩菜剩饭的要求,户主很配合地接受了。在后期,可容纳千余师生的板房学校开建了,职业敏感使梁小光意识到附属的食堂、自备水源在设计、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缺陷,于是,梁小光提前介入,进行图纸审查和现场踏勘,提出了合理意见,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
为了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队伍,卫生应急救援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训当地防疫人员,建立防疫机构,为此必须取得灾民的理解和村镇的支持,并且要注意照顾灾民的情绪。在工作之余,梁小光与队友不忘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了解灾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了解他们遭受的损失,帮他们干农活,拉家常,辅导孩子做作业,向灾民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遇到老人、小孩则送点小食品。救援队与当地老百姓建立起十分融洽的关系,保障了各项防病措施的顺利实施。灾区人民被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满腔爱心所感动,常常有人自发地背着鸡蛋、蔬菜等到营地慰问救灾防疫人员。
“没有鲜花,没有锣鼓,可他们用最淳朴的方式,向我们救援队表达着他们的感激之情,那种情景让我们心酸,虽然他们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仍然不忘感恩,为了这样的人民,我们能不倾尽全力吗?”梁小光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在灾区,生活是异常艰苦的。一顿白米饭,一个安稳觉也成了梁小光等防疫队员的奢望,最头痛的是余震不断,开裂的房屋,突然袭来的滚石,滑坡、泥石流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一次,梁小光在帮卫生院整理救灾物资仓库时,突然遇上了一次较强余震,屋顶上大片大片的瓦砾落下,幸亏戴着头盔,才没有受伤。尽管如此,梁小光没有退缩,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最大的遗憾是由于受到许多限制,我们为灾区做的事还不够多,我们蕴藏的热情没有能完全释放。”回忆起在灾区的经历时,梁小光这样说道。
6月28日,星期六,梁小光从地震灾区返回新昌。星期一,他的身影就早早出现在办公室门口。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梁小光总是淡淡地说:第一是我有幸得到这个机会,第二我仅仅是个尽职尽责的卫生监督员罢了。
(新昌总支办公室)
“作为一名卫生防疫工作者,能去灾区一线出力,是我最大的心愿”,梁小光如是说,他还说,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北方几位农民自费包车南下郴州抗击雪灾的事迹一直感染着他。
2008年6月10日,梁小光等23名队员组成的绍兴市第八批卫生应急救援队日夜兼程,来到了地震的重灾区———青川县姚渡镇,开始了为期近20天艰苦而富有成效的应急消毒防病工作。梁小光主要负责饮用水消毒。地震中,当地自来水厂完全被毁,环境遭受破坏,老百姓有的喝河水,有的喝沟水,有的喝井水,潜在危险很大,如何选定一处比较安全的水源并供应消毒过的生活饮用水,成为当时的头等大事。经过快速调查摸底和检测,他们确定了3个引自山涧的农家水池作为过渡水源,并用塑料软管输送到几个帐篷区供水点。在队员们到来之前,池水已经在做一天一次的消毒,但灾区的老百姓不喜欢喝被消毒过的水,梁小光与队友针对这一情况,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摸索出一套池水简易持续缓释消毒法,既保证了消毒效果,又让群众接受消毒后的饮用水。此举得到了青川县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高度评价,后来陆续在其他灾区推广,《浙江日报》也以较大篇幅报导了梁小光创新饮用水消毒工作的事迹。
随着地震之后商贸餐饮业的慢慢恢复,梁小光作为队中仅有的四名卫生监督员之一,工作重点又及时转到食品卫生管理上。由于食堂、食品商店的房子都是临时建筑,加上经常停电断水,食品卫生工作的压力很大。梁小光采用了先摸底,再培训,然后检查的办法,在尊重当地烹饪习惯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关键控制措施,让大家熟记在心,操作在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灾区的几家副食品商店检查时,梁小光与队友发现有不少食品已经变质,若任其流向消费市场,后果将不堪设想。怎么办?在与队友商量后,梁小光用随身携带的“口粮”与店主“交换”变质食品,然后再把变质的食品就地销毁,尽可能减少灾区业主的损失。其间,镇上有户人家要露天操办白事家宴,梁小光得知后立即和当地卫生院医生一起上门进行指导,提出了不上冷菜,不使用剩菜剩饭的要求,户主很配合地接受了。在后期,可容纳千余师生的板房学校开建了,职业敏感使梁小光意识到附属的食堂、自备水源在设计、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缺陷,于是,梁小光提前介入,进行图纸审查和现场踏勘,提出了合理意见,解决了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学校的食品卫生安全。
为了留下一支不走的防疫队伍,卫生应急救援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培训当地防疫人员,建立防疫机构,为此必须取得灾民的理解和村镇的支持,并且要注意照顾灾民的情绪。在工作之余,梁小光与队友不忘走村入户,访贫问苦,了解灾民的健康状况和卫生习惯,了解他们遭受的损失,帮他们干农活,拉家常,辅导孩子做作业,向灾民开展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遇到老人、小孩则送点小食品。救援队与当地老百姓建立起十分融洽的关系,保障了各项防病措施的顺利实施。灾区人民被他们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满腔爱心所感动,常常有人自发地背着鸡蛋、蔬菜等到营地慰问救灾防疫人员。
“没有鲜花,没有锣鼓,可他们用最淳朴的方式,向我们救援队表达着他们的感激之情,那种情景让我们心酸,虽然他们遭受了巨大损失,但仍然不忘感恩,为了这样的人民,我们能不倾尽全力吗?”梁小光的日记里这样写道。
在灾区,生活是异常艰苦的。一顿白米饭,一个安稳觉也成了梁小光等防疫队员的奢望,最头痛的是余震不断,开裂的房屋,突然袭来的滚石,滑坡、泥石流时刻威胁着他们的安全。一次,梁小光在帮卫生院整理救灾物资仓库时,突然遇上了一次较强余震,屋顶上大片大片的瓦砾落下,幸亏戴着头盔,才没有受伤。尽管如此,梁小光没有退缩,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工作。“最大的遗憾是由于受到许多限制,我们为灾区做的事还不够多,我们蕴藏的热情没有能完全释放。”回忆起在灾区的经历时,梁小光这样说道。
6月28日,星期六,梁小光从地震灾区返回新昌。星期一,他的身影就早早出现在办公室门口。面对接踵而来的荣誉,梁小光总是淡淡地说:第一是我有幸得到这个机会,第二我仅仅是个尽职尽责的卫生监督员罢了。
(新昌总支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