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留芳名 楷模照后人
——忆宁波市委会原主委周信涛
发布时间:2018-07-19 10:39:53
|
作者: 柴隆
民建宁波市委会原主委周信涛是1952年加入民建,他也是宁波民建筹建领导小组的成员。他是一名原工商业者,曾任宁波永耀电力公司经理,亲眼目睹了新旧两个社会的巨大变迁,在经济恢复时期,为创建浙江麻纺厂和宁波自来水厂添砖加瓦,1953年底率先带头提出公私合营申请,为解决城市民生问题做出了一定贡献。虽然周老已经逝世,但他本身就是一本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书,一生充满跌宕起伏的情节,见证历史之沧桑巨变。
1956年,周老脱产到宁波市工商联和民建宁波市委会工作后,曾任民建浙江省委会名誉副主委、常委,浙江省工商联常委,宁波市工商联名誉会长,宁波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省、市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常委,1985年起担任民建宁波市委会代主委。尽管他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有过曲折和艰难的历程,可是对党的信仰一直坚定不移,长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见真情。
在不少宁波市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的脑海里,但凡与周老工作接触一段时间后,他工作一丝不苟,待人谦逊儒雅、处事廉洁奉公的闪光点就纷纷呈现,尤其是勤俭养廉的作风,廉洁奉公的事迹点滴,至今还在众多老会员中传颂,具有一定的影响,堪为后辈楷模。
“自行车就是我的公车”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潮在三江口涌动,经过“文革”十年动乱后,百废待兴的民建各项工作,逐渐恢复和有序地开展起来,1985年老主委俞佐宸去世后,周信涛先生担任起代主委,这一时期,周老目睹了民建为促进宁波地方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工作,围绕着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宁波开发建设,他主持开展了大量实质性的社会服务工作。
曾任民建宁波市委会秘书长的赵杰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从宁波市纺织局职工大学调到市委会机关后,当时周老已是宁波工商联的主委、民建市委会名誉主委、市政协副主席,但都在一起集体办公,几乎每天和周主委见面,接触久了后,赵杰慢慢地从他身上体会到一个老民建会员的“长者之风”。
在赵杰和周老接触的几年里,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周老那辆28吋的自行车。当时周老已经70多岁,家住高塘四村,依旧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周老作为市政协副主席,待遇已经是市级领导级别,按理说,市工商联的那辆小轿车就是为他配备的,且年事已高,每天上下班公车接送也合情合理,但事实上,在赵杰和周老共事的几年里,他几乎每天看到周老骑车上班,更别说周老为私事动用公车了。
江南多雨,时常春雨连绵,时常秋阴不散。有一次周老骑车到单位,脱下雨衣后,袖子湿了半截,周老挎着包走进办公楼的时候,恰巧被赵杰撞见。他忍不住劝他:“周主委,您看你都这么大年纪了,风雨来雨里去的,骑车多不安全哪!为啥有公车不坐呢……”周老一边擦着眼镜框,一边说道:“小赵,自行车就是我的公车!想去哪里就去哪儿,别看它卖相不好,可是1947年德国自行车,三角架还是老的,其他都换过了”
此后,赵杰才慢慢了解,周老早年在上海滩时,不仅英文水平出色,业余还钻研机械制造,修理起自行车也是驾轻就熟,那些配件都是周老自己换上去的。难道周老不知道坐公车上下班舒服吗?大家其实心里都明白:周老是不愿意占公家的资源,把那辆小轿车更多地用于公务接待,举凡大大小小的外出开会,周老几乎都是将28吋的自行车当做公车,而当时周老已经70多岁了。
“小花厅”宴请不见他的身影
自1953年长期以来,宁波市委会和市工商联都是共同开展工作的,联合办公地点在“苍水街193号大院”,如今已辟为中山广场。当年的大院原为建于1928年的宁波商会会址,但十年动乱后已面目全非,市委会和市工商联恢复活动后,实际的的办公用房只有三间,幸好还有一座“小花厅”尚存,办桌椅后可勉强接待会客。
在市工商联罗龙利的印象中,改革开放后,随着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工商界、经济界人士再度活跃,民建会员逐年增加,与各地经济界人士交流增多,但经费有限,出于勤俭节约考虑,公务宴请很少去饭店,都是在简陋的“小花厅”内举行,就是在这样环境下,罗龙利从来没有看到周老的身影,周老出现在宴席的记忆在罗龙利的脑海里就是一片空白,非但罗龙利没印象,连赵杰也如此。
据赵杰回忆,1989年前,宁波市委会和市工商联都是一起办公的,碰到支部换届、地市交流、工作会议时,出于工作需要,会在“小花厅”安排公务接待,但这么多年下来,他从来就没和周老吃过一顿饭、敬过一杯酒,就连民建中央领导来宁波,周老也不出现,公款的宴请他从不参加,就连开会的工作餐,周老也是从来不吃。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周老的脾气,也就不叫他了。
周老不关心“小花厅”里的公宴,却惦记着全市人民的“菜篮子”问题,为此他专门和其他同志去灵桥大世界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经过大量的材料分析,特地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立足本地,自力更生加快我市蔬菜基地建设的建议》,市政府领导听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自此在慈溪、镇海等地建成蔬菜基地,市民的“菜篮子”品种日益丰富,切实履行了一个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职能。
除此之外,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周老的脾气,若是想送礼,是进不了周家的门。多年前,周老住在高塘四村的一套公房,只要去过周老家的人,就知道他不置财产,起居简朴,但室内一尘不染,唯有书柜总是满满的,可谓一生清廉,清廉到一辈子也没什么家产;两袖清风,清风到平波皓月般的坦荡。
周老虽然去世多年,无论身处逆境与顺境,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崇高的品行和义举令人尊敬,令人赞颂,他更是民建后辈学习的榜样,为后人树立起一座值得永远学习的丰碑。
(作者系民建会员,宁波市第一医院纪委监察室副主任、工会经审委主任)
1956年,周老脱产到宁波市工商联和民建宁波市委会工作后,曾任民建浙江省委会名誉副主委、常委,浙江省工商联常委,宁波市工商联名誉会长,宁波海外联谊会名誉会长,省、市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常委,1985年起担任民建宁波市委会代主委。尽管他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有过曲折和艰难的历程,可是对党的信仰一直坚定不移,长期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风雨同舟见真情。
在不少宁波市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的脑海里,但凡与周老工作接触一段时间后,他工作一丝不苟,待人谦逊儒雅、处事廉洁奉公的闪光点就纷纷呈现,尤其是勤俭养廉的作风,廉洁奉公的事迹点滴,至今还在众多老会员中传颂,具有一定的影响,堪为后辈楷模。
“自行车就是我的公车”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潮在三江口涌动,经过“文革”十年动乱后,百废待兴的民建各项工作,逐渐恢复和有序地开展起来,1985年老主委俞佐宸去世后,周信涛先生担任起代主委,这一时期,周老目睹了民建为促进宁波地方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事业的起步工作,围绕着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宁波开发建设,他主持开展了大量实质性的社会服务工作。
曾任民建宁波市委会秘书长的赵杰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从宁波市纺织局职工大学调到市委会机关后,当时周老已是宁波工商联的主委、民建市委会名誉主委、市政协副主席,但都在一起集体办公,几乎每天和周主委见面,接触久了后,赵杰慢慢地从他身上体会到一个老民建会员的“长者之风”。
在赵杰和周老接触的几年里,印象比较深刻的,还是周老那辆28吋的自行车。当时周老已经70多岁,家住高塘四村,依旧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周老作为市政协副主席,待遇已经是市级领导级别,按理说,市工商联的那辆小轿车就是为他配备的,且年事已高,每天上下班公车接送也合情合理,但事实上,在赵杰和周老共事的几年里,他几乎每天看到周老骑车上班,更别说周老为私事动用公车了。
江南多雨,时常春雨连绵,时常秋阴不散。有一次周老骑车到单位,脱下雨衣后,袖子湿了半截,周老挎着包走进办公楼的时候,恰巧被赵杰撞见。他忍不住劝他:“周主委,您看你都这么大年纪了,风雨来雨里去的,骑车多不安全哪!为啥有公车不坐呢……”周老一边擦着眼镜框,一边说道:“小赵,自行车就是我的公车!想去哪里就去哪儿,别看它卖相不好,可是1947年德国自行车,三角架还是老的,其他都换过了”
此后,赵杰才慢慢了解,周老早年在上海滩时,不仅英文水平出色,业余还钻研机械制造,修理起自行车也是驾轻就熟,那些配件都是周老自己换上去的。难道周老不知道坐公车上下班舒服吗?大家其实心里都明白:周老是不愿意占公家的资源,把那辆小轿车更多地用于公务接待,举凡大大小小的外出开会,周老几乎都是将28吋的自行车当做公车,而当时周老已经70多岁了。
“小花厅”宴请不见他的身影
自1953年长期以来,宁波市委会和市工商联都是共同开展工作的,联合办公地点在“苍水街193号大院”,如今已辟为中山广场。当年的大院原为建于1928年的宁波商会会址,但十年动乱后已面目全非,市委会和市工商联恢复活动后,实际的的办公用房只有三间,幸好还有一座“小花厅”尚存,办桌椅后可勉强接待会客。
在市工商联罗龙利的印象中,改革开放后,随着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向“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工商界、经济界人士再度活跃,民建会员逐年增加,与各地经济界人士交流增多,但经费有限,出于勤俭节约考虑,公务宴请很少去饭店,都是在简陋的“小花厅”内举行,就是在这样环境下,罗龙利从来没有看到周老的身影,周老出现在宴席的记忆在罗龙利的脑海里就是一片空白,非但罗龙利没印象,连赵杰也如此。
据赵杰回忆,1989年前,宁波市委会和市工商联都是一起办公的,碰到支部换届、地市交流、工作会议时,出于工作需要,会在“小花厅”安排公务接待,但这么多年下来,他从来就没和周老吃过一顿饭、敬过一杯酒,就连民建中央领导来宁波,周老也不出现,公款的宴请他从不参加,就连开会的工作餐,周老也是从来不吃。时间一长,大家都知道了周老的脾气,也就不叫他了。
周老不关心“小花厅”里的公宴,却惦记着全市人民的“菜篮子”问题,为此他专门和其他同志去灵桥大世界蔬菜批发市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调研,经过大量的材料分析,特地向市委市政府提交《立足本地,自力更生加快我市蔬菜基地建设的建议》,市政府领导听取并采纳了他的建议,自此在慈溪、镇海等地建成蔬菜基地,市民的“菜篮子”品种日益丰富,切实履行了一个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的职能。
除此之外,熟悉他的人都知道周老的脾气,若是想送礼,是进不了周家的门。多年前,周老住在高塘四村的一套公房,只要去过周老家的人,就知道他不置财产,起居简朴,但室内一尘不染,唯有书柜总是满满的,可谓一生清廉,清廉到一辈子也没什么家产;两袖清风,清风到平波皓月般的坦荡。
周老虽然去世多年,无论身处逆境与顺境,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崇高的品行和义举令人尊敬,令人赞颂,他更是民建后辈学习的榜样,为后人树立起一座值得永远学习的丰碑。
(作者系民建会员,宁波市第一医院纪委监察室副主任、工会经审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