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08年4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08年4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08年4期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是当务之急
发布时间:2009-12-08 11:01:49
  |  
作者: 罗龙利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发展迅猛,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充当经济增长引擎、创造就业机会、活跃市场以及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特别是从紧的货币政策,使有限资金与不断增长的信贷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各商业银行普遍加强对信贷规模的控制,不断收缩银根,将有限的信贷规模集中于个别行业、大型企业和国有企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十分有限。这样,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门槛越来越高,融资难度越来越大,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处于成长期的中小企业也成了调控的对象,而遭到“错杀”。同时,各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普遍实行上浮利率,融资成本不断提高。一些中小企业为维持生产经营,高息拆借民间资金,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经营的成本和风险。目前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着不少困难,其中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成当务之急。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的问题,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也有金融机构外部因素。
 (一)部分中小企业经营效益相对低下,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资信普遍不高
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技术落后,缺乏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增大,中小企业原有的优势已逐步丧失,亏损企业增加。
部分中小企业的财务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缺乏审计部门确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经营业绩,增加了银行对企业财务信息的审查难度,银行面临的风险较大。另外,中小企业可供抵押的资产不够,且提供的抵押物变现能力较差。这些原因造成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信贷支持。
 (二)银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存在内在缺陷
 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以后,在信贷管理中推行的授权授信制度以及资信评估制度主要是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而制定的,使信贷资金流向国有企业和其他大中型企业的意愿得以强化。同时,由于中小企业贷款具有金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管理成本相对较高,在商业银行尚未将盈利最大化作为主要经营目标的前提下,这就影响了银行的贷款积极性。宏观调控条件下收缩信贷规模,首当其冲的是减少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加剧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商业银行推行集约化经营和授权经营,贷款审批权限逐渐上收。这种高度集中的信贷管理模式严重制约了信贷资金对中小企业的投放。
 (三)直接融资市场体系不健全
 由于发展水平的限制,中小企业普遍还不具备现行证券管理制度所要求的上市规模及投资回报,即使能够上市的在中小企业总量中所占比例也极小,所以它们基本上是被主板证券市场忽略不计的一类群体。另外,从现行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上看,对中小企业不利,因此中小企业很难通过债权和股权等直接融资渠道获得资金。
 (四)企业贷款担保难、费用高,民间借款利息高、风险大
宁波市虽然成立了近200家担保企业,但贷款担保企业规模小,贷款担保费用高,运作不规范。担保企业规模小,与银行合作的难度大。一是银行不愿意共担风险。二是银行不肯放大担保倍数。这样,担保企业往往要求客户提供苛刻的反担保条件,增加了相关的费用。客户要从贷款担保企业获得担保,要承担除银行利息外的综合担保费、违约保证金、咨询费、公证费等各种费用,实际费用是向银行直接贷款利息的2倍多。一些注册资本较少的贷款担保企业,采取借款入股或高息揽股的方法,来扩充担保资本金,有的甚至非法吸收存款。不少贷款担保企业无良好的信用记录,不被银行认可,担保业务很少甚至没有开展。为追逐利润,担保企业将注册资金用于投资房地产、股票、典当和短期债券投资。有的直接从事所谓的“过桥贷款”或“协助贷款”。一些客户银行贷款到期,转贷资金困难时,由贷款担保企业借款或直接贷款周转。有的需要资金注册企业时,由担保企业直接借给,从中收取高额的手续费和利息。据了解,这种“过桥贷款”月息有的高达4至5分。
    不少中小企业的资金通过民间借贷来解决,但随着银行贷款难度的加大,利率的上调,民间借贷的利息也水涨船高,有的高达100%,这无疑对企业经营带来极大的风险。中小企业对民间借贷存在着“借钱找死,不借钱等死”的说法。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民间融资引导和规范
 沿海发达地区民间资本比较充沛,让地下融资浮出水面,在阳光下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最近我省已经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充分利用民间资金以增加中小企业的贷款供给。应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范围,以规范和引导民间资金。为此建议尽快出台相应法律法规,促进小额贷款公司健康有序发展。
 要贯彻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采用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方式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国家应出台针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帮助企业进行税务筹划,减少超额支出。在企业融资决策中,应充分考虑税收政策对企业权益资金筹集和企业负债资金筹集的影响,形成在财务决策活动中,税务筹划先行的习惯,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融资决策。
 (二)金融机构应改善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要采取“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可设立中小企业信贷部,开拓信贷新品种;大力发展地方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外源融资渠道;改革商业银行现有的高度集中信贷管理制度,可按贷款风险度的不同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建立和完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信贷制度。中国人民银行应大力发展专门从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银行应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如票据融资、授信贷款、个人创业贷款、个人商铺贷款、再就业专项贷款等等。
 (三)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途径是来自银行的贷款,因此,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未建立是造成融资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小企业自身应提高其信用度,构建融资信誉。
 政府要引导中介机构经过科学评估和论证,建立企业经济档案和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信用体系;针对中小企业特点,修订国有商业银行信用等级的评定标准;政府鼓励和扶持担保机构,加强监督,规范经营,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的作用。
 (四)中小企业应改善和加强自身的融资能力
中小企业应转换经营机制,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观念,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建立良好银企关系,同时强化企业的自我积累机制,为公司的高效运行提供物质基础,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作者系宁波市工商联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