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复亮(1899—1970),原名施存统,曾用名光亮、方国昌,浙江金华人。民建总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一、二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共和青年团早期创始人。1919年,20岁的施复亮在就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期间,因发表《非孝》一文,主张打倒封建主义的“孝”,倡议以爱代孝,而引起社会轰动,也因此被学校开除。随后他到北京参加“工读互助团”,互助团解散后又到上海,认识了戴季陶,并由戴介绍认识了陈独秀。1920年4月,他加入陈独秀发起成立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同年6月,又在陈独秀家商议成立共产党,参加了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创建,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早的党员之一。不久他因病去日本修养和学习,与周佛海一起组建了旅日共产党早期组织并任负责人。1922年被驱逐回国后,施复亮受共产党中央委派,着手恢复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工作。1922年,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团中央书记。1923年他因严重神经衰弱主动辞去团中央职务,到上海大学任教,在此期间更名为施复亮。1926年,党组织安排施复亮赴广州,先后在中山大学、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讲授政治经济学,后又到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教官兼政治部主任。
潜心经济研究。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施复亮陷入迷惘与苦闷,在《中央日报》发表《悲痛中的自白》,公开声明脱离共产党。1928年以后,施复亮从政坛退到了书斋里。他辗转于上海、北京、广西等地,在北师大、北大、广西大学等授课,一度还回到金华老家“半耕半读”,研究方向也渐渐转移到经济学、社会学。他的著作《中国现代经济史》,译作《资本论大纲》《经济学大纲》《财政学大纲》《经济史纲》《世界史纲》等在这一时期纷纷问世。抗战爆发后,施复亮随民生印刷厂(即南方印书馆)迁往重庆,任总编辑、代总经理,后离职任四川省银行经济研究室主任,编辑《四川经济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