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发言】陈桂秋委员作大会发言: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
发布时间:2019-07-01 16:18:00
|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5月召开的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牢固树立“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的思想。去年的中美贸易摩擦及其后的一系列事件进一步揭示了只有发展核心技术才是硬道理。浙江在努力打造新经济为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掌握具有一批引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
一、我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究能力薄弱,产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少。我省企业研发投入主要是当前产品开发,跟踪模仿仍为主,前瞻性突破性少。据《2017年浙江省科技统计年鉴》显示,全省高技术产业企业2595家,R&D(研究与开发)人员全时当量69990人/年,其中基础研究人员只有10人/年,应用研究人员50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213.3亿元,其中用于基础研究支出19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722万元,试验发展支出213.2亿元。全省高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900件,但境外授权的只有840件,仅占6.5%。具体到产业,台州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拥有医药上市企业12家,但从1978-2017年国内获批的一类新药中,没有台州企业。
(二)政府支持主导性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很难重点突破。我省十分重视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但操作上,科技计划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与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以省重点研发项目为例,项目设计跟踪性为主,前瞻性很少;财政支持比例只占实际支出的15%左右;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研发周期一般只有2-3年。
(三)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产业技术支撑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具有明显的技术、人才优势。但是,由于高校缺乏市场化导向,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参与各级产业科技计划项目不够。作为科研“国家队”的浙江大学对地方核心技术攻关引领不足。此外,我省缺乏一批综合性的大平台。之江实验室建立不久,效应显现尚待时日;其它落户我省的国字号科研机构,目前对全域技术攻关提升支持作用有限。现有的平台,受我省要求3年实现自负盈亏影响,为了生存,大多转向检测服务、集成创新等短平快项目,不愿意从事高难度、长周期的前瞻性研究或核心技术攻关。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的若干建议
(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政府要起关键性主导作用。政府要主动成为区域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发展的主要组织者、主要投资者、主要规划者、主要监督者,营造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政府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企业、高校院所作为核心技术研发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多方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我省要重点推动和支持浙江大学等高校、之江实验室和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国家海洋二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一批行业重点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新产业及其新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管理体制。一要改革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项目创新性(引进消化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为主的绩效指标体系,探索以代表性成果、标志性成就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二要建立科研创新容错纠错机制。从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出发,在资金、制度等方面为不断试错探求真理的过程创造条件,予以宽容,予以再次试错。建立非共识项目评审机制,增大对非共识项目的投入。三要设立关键核心技术专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批各个产业的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项目进行攻关。
(三)加强技术预见研究,提高核心技术攻关的引领性。一要加强省科技发展咨询委员会作为政府技术预见的组织管理机构以及研究机构,配备一定研究资源,统筹其他组织开展我省新经济和其他传统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活动。二要建立以德尔菲调查为基础的技术预见工作机制,通过对调研技术主题的横向、纵向二个维度的调查讨论,实现目标性和跨学科性的统一。三要定期举办技术预见学术会议,开展国际技术预见学术交流,创办技术预见刊物,及时将技术预见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布。四要定期向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汇报技术预见建议,提供给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并作为关键核心技术专项的参考课题。
(四)创新投资方式,形成多渠道的核心技术攻关资金来源。一要建立对公共研发平台持续财政支持机制。筛选一批目前运行比较好、研发能力较强的产业技术平台,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和加强一批具有独立法人的、政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二要扩大政府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规模。整合现有科技专项、科技产业化资金,学习深圳市和江苏省的做法,增加省、市两级财政投入,设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对接,以部门协同、省市联动、三链融合的新机制凝练组织新一轮省重大科技专项,完成一批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的布局。三是设立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引导基金。可由省成果转化(或引导)基金、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共同出资,专门用于支持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发言人系民建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课题组组长:郭吉丰,起草人:冯根聪)
一、我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研究能力薄弱,产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少。我省企业研发投入主要是当前产品开发,跟踪模仿仍为主,前瞻性突破性少。据《2017年浙江省科技统计年鉴》显示,全省高技术产业企业2595家,R&D(研究与开发)人员全时当量69990人/年,其中基础研究人员只有10人/年,应用研究人员50人/年;R&D经费内部支出合计213.3亿元,其中用于基础研究支出195万元,应用研究支出722万元,试验发展支出213.2亿元。全省高技术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2900件,但境外授权的只有840件,仅占6.5%。具体到产业,台州是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化学原料药出口基地,拥有医药上市企业12家,但从1978-2017年国内获批的一类新药中,没有台州企业。
(二)政府支持主导性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很难重点突破。我省十分重视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但操作上,科技计划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与引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以省重点研发项目为例,项目设计跟踪性为主,前瞻性很少;财政支持比例只占实际支出的15%左右;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研发周期一般只有2-3年。
(三)关键核心技术供给不足,产业技术支撑不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具有明显的技术、人才优势。但是,由于高校缺乏市场化导向,创新成果的转化率较低,参与各级产业科技计划项目不够。作为科研“国家队”的浙江大学对地方核心技术攻关引领不足。此外,我省缺乏一批综合性的大平台。之江实验室建立不久,效应显现尚待时日;其它落户我省的国字号科研机构,目前对全域技术攻关提升支持作用有限。现有的平台,受我省要求3年实现自负盈亏影响,为了生存,大多转向检测服务、集成创新等短平快项目,不愿意从事高难度、长周期的前瞻性研究或核心技术攻关。
二、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的若干建议
(一)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政府要起关键性主导作用。政府要主动成为区域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发展的主要组织者、主要投资者、主要规划者、主要监督者,营造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政府整合科技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强化企业、高校院所作为核心技术研发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多方参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我省要重点推动和支持浙江大学等高校、之江实验室和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国家海洋二所等科研机构,以及一批行业重点骨干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新产业及其新经济的发展。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核心技术突破的科技管理体制。一要改革科技投入绩效评价体系,建立以项目创新性(引进消化创新、系统集成创新和原始性创新)为主的绩效指标体系,探索以代表性成果、标志性成就和原创性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研评价。二要建立科研创新容错纠错机制。从尊重科学研究的客观规律出发,在资金、制度等方面为不断试错探求真理的过程创造条件,予以宽容,予以再次试错。建立非共识项目评审机制,增大对非共识项目的投入。三要设立关键核心技术专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批各个产业的前瞻性和关键性技术项目进行攻关。
(三)加强技术预见研究,提高核心技术攻关的引领性。一要加强省科技发展咨询委员会作为政府技术预见的组织管理机构以及研究机构,配备一定研究资源,统筹其他组织开展我省新经济和其他传统产业的技术预见研究活动。二要建立以德尔菲调查为基础的技术预见工作机制,通过对调研技术主题的横向、纵向二个维度的调查讨论,实现目标性和跨学科性的统一。三要定期举办技术预见学术会议,开展国际技术预见学术交流,创办技术预见刊物,及时将技术预见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布。四要定期向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汇报技术预见建议,提供给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编制科技发展规划,并作为关键核心技术专项的参考课题。
(四)创新投资方式,形成多渠道的核心技术攻关资金来源。一要建立对公共研发平台持续财政支持机制。筛选一批目前运行比较好、研发能力较强的产业技术平台,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探索建立和加强一批具有独立法人的、政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技术研究机构。二要扩大政府对于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投入规模。整合现有科技专项、科技产业化资金,学习深圳市和江苏省的做法,增加省、市两级财政投入,设立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的对接,以部门协同、省市联动、三链融合的新机制凝练组织新一轮省重大科技专项,完成一批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和重大创新产品的布局。三是设立关键核心技术发展引导基金。可由省成果转化(或引导)基金、金融机构和企业等共同出资,专门用于支持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发言人系民建省委会副主委、浙江城乡规划设计院院长。课题组组长:郭吉丰,起草人:冯根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