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监督工作难题 强化民主监督实效
湖州市委会有五大实招
发布时间:2019-07-01 16:21:15
|
作者: 胡任飞
湖州民建简介
1956年10月,湖州民建筹备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产生筹备委员会委员。1960年4月,民建湖州市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民建湖州市委第一届委员会。从筹委会至今,已召开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市委会历届主委为:朱希(筹委会)、陆仲言、严镜山、孙越扬、方新旗、金凯。目前是民建市委会第九届委员会。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共有会员507人,3个县区基层委员会、26个支部(其中县区支部13个)、市直属支部13个、9个专门委员会。
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一直以来,相较于其他两项职能,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自2017年以来,湖州市委会开始探索建立专项民主监督制度,着力破解民主监督“闷头游”“力量散”“监督难”“效率低”“表面化”等一系列问题,努力提升民主监督实效。
精准选题到位,破解“闷头游”的问题。民主监督工作要提高质量、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够站准位置、看准方向,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贴得紧不紧、靠得牢不牢。近年来,湖州市各党派的民主监督都是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来确定监督方向。2017年主要围绕治水剿劣、“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12345”政府阳光热线四项内容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2018年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市委统战部确定重点方向,围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及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三方面内容开展;在此基础上,各党派选择具体条线开展民主监督。在2018年的专项民主监督中,湖州市委会选择了发展中介机构联合体、打造工程建设项目中介“一站式服务”、大气污染治理、人文乡村发展、垃圾分类等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密切相关的几大主题来进行监督,切实增强监督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集中力量到位,破解“力量散”的问题。以往民主监督职能的履行大多局限于党派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特约监督员的个体作用,监督整体效应难以发挥,难以调动会内资源,整体合力不大。从2017年开始,市委会上下联动、广泛参与,民主监督的参与度与以往相比大大提高。以“治水剿劣攻坚战 民建在行动”活动为例,根据监督主题成立领导小组,责任落实到位,保障活动有序深入推进。随后,市委会向全会发出号召,任务明确到支部、工作落实到个人,每个基层组织都认领了一条河道,并组织会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水利、环保、农业畜牧、城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会员超过85人次巡查河道,发动全体会员通过随手拍、随时报等形式,参与劣五类水大排查、大整治,真正做到全面参与、共同监督。同时,遴选责任心强、专业性好、积极性高的会员参加统战部“治水剿劣”、“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12345政府阳光热线”几个专项民主监督团,切实把会员分散力量整合为集中力量,把个体监督行为上升到集体监督活动。2018年有根据政府工作重点,成立“最多跑一次”“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及对口德清县四个民主监督团,汇集会内专家及骨干,形成全会上下共同参与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较之以往零散的监督形式,监督力量更强、监督实效更好。
争取支持到位,破解“监督难”的问题。民主监督工作开展得好不好,能不能取得实效,一方面取决于党派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不是给政府部门找茬,也不是唱反调,而是合作,共同来想办法把事情做好。这也是监督的两方——党委政府和党派成员在实践中形成的强烈共识:为了共同的目标,结果是共赢的。自2017年以来,在市委统战部的推动下,民主监督工作获得了市委的高度重视,在顶层设计上为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党派来说,多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寻求支持与帮助,是提高监督实效的一个有效措施。市委会创新形式,召开年度民主监督活动启动会议,针对几个监督主题,专门邀请市文明办、住建局、环保局等部门处室负责人参加,并参与各监督团的监督主题讨论研究,为各项民主监督更好实施出谋划策。在接下来的监督、调研活动中,各监督团也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并适时邀请部门人员参与其中,主动对接部门上门听取专业意见,为最终专业化监督报告的完成打下基础。
寓职能于监督,破解“效率低”的问题。把民主监督与党派其他职能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监督效率。一是与服务助推有机结合,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实现监督服务一体化,拓展监督成效。会员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彰显了党派特色、扩大了社会影响,提升了民建的社会形象,也增强了会员服务中心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在治水剿劣民主监督活动中,市委会以以剿灭劣V类水为契入点,与商墓村、紫金桥村专门制定了结对共建实施方案,在村发展规划、集体经济发展、结对帮扶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共建活动,协助结对村赴治水办协调重点治水治污难题。会员企业也发挥优势,为村庄池塘水体环境可持续生态再造工程提供技术支持,为村辖区的所有河道进行免费水体检测并提供河道检测报告。会内专家为治水工作问诊把脉,共商对策建议。同时,充分利用环保科技专业人才资源,开展“五水共治进企业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污水处理专业指导和建议。二是与参政议政相结合,结合民主监督主题,在监督同时开展参政调研。围绕治水剿劣活动,市委会组织监督团赴南浔区、吴兴区、德清县、开发区等地开展河道和小微水体巡查与调研活动,共上报“五水共治”课题参政材料16篇,其中5篇信息被民建省委会采用,1篇被市政协采用,2篇被统战部微点子采用。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关于商墓村治水剿劣的调研报告》等送有关部门。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赴国土局、商务局、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开展调研,形成多篇调研报告报送相关部门,并被省委会、市政协、统战部等多个部门采用,其中《着力推动技术层面创新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得到中共省委书记车俊批示。围绕发展中介机构联合体、打造工程项目中介“一站式”服务、餐饮油烟整治、乡村人才引育、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座谈交流、现场走访、社会调查等活动,形成4个专项民主监督建议书。其中《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联合竣工验收”的民主监督建议》获两位市领导批示。
监督形式多样化,破解“表面化”的问题。在监督形式上,走访与调研结合、明线与暗线结合,使得民主监督更加深入。通过建立对口联系监督机制,到相关部门进行走访,直接与部门面对面;与区县镇村各级组织加强沟通联系,联合开展活动,到实地进行走访;赴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听取了解相关情况。除此之外,组织监督小分队到办事窗口等一线进行督察调研。同时,新媒体、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比如在治水剿劣民主监督中,通过会员企业研发的“微河长”APP,随看、随拍、随传,马上就将问题向相关部门对进行反馈,实现治水监督由看闻记的1.0模式升级到互联网+的2.0创新模式,推动了“全民是河长,人人是河长”,自发参与河道服务与管理。
1956年10月,湖州民建筹备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选举产生筹备委员会委员。1960年4月,民建湖州市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选举产生民建湖州市委第一届委员会。从筹委会至今,已召开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市委会历届主委为:朱希(筹委会)、陆仲言、严镜山、孙越扬、方新旗、金凯。目前是民建市委会第九届委员会。截至2018年12月,全市共有会员507人,3个县区基层委员会、26个支部(其中县区支部13个)、市直属支部13个、9个专门委员会。
民主监督是民主党派的三大基本职能之一。一直以来,相较于其他两项职能,是较为薄弱的环节。自2017年以来,湖州市委会开始探索建立专项民主监督制度,着力破解民主监督“闷头游”“力量散”“监督难”“效率低”“表面化”等一系列问题,努力提升民主监督实效。
精准选题到位,破解“闷头游”的问题。民主监督工作要提高质量、取得实效,关键在于能够站准位置、看准方向,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贴得紧不紧、靠得牢不牢。近年来,湖州市各党派的民主监督都是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来确定监督方向。2017年主要围绕治水剿劣、“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和“12345”政府阳光热线四项内容开展专项民主监督工作。2018年按照条块结合的方式,市委统战部确定重点方向,围绕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及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三方面内容开展;在此基础上,各党派选择具体条线开展民主监督。在2018年的专项民主监督中,湖州市委会选择了发展中介机构联合体、打造工程建设项目中介“一站式服务”、大气污染治理、人文乡村发展、垃圾分类等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密切相关的几大主题来进行监督,切实增强监督的精准度和针对性。
集中力量到位,破解“力量散”的问题。以往民主监督职能的履行大多局限于党派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特约监督员的个体作用,监督整体效应难以发挥,难以调动会内资源,整体合力不大。从2017年开始,市委会上下联动、广泛参与,民主监督的参与度与以往相比大大提高。以“治水剿劣攻坚战 民建在行动”活动为例,根据监督主题成立领导小组,责任落实到位,保障活动有序深入推进。随后,市委会向全会发出号召,任务明确到支部、工作落实到个人,每个基层组织都认领了一条河道,并组织会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水利、环保、农业畜牧、城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会员超过85人次巡查河道,发动全体会员通过随手拍、随时报等形式,参与劣五类水大排查、大整治,真正做到全面参与、共同监督。同时,遴选责任心强、专业性好、积极性高的会员参加统战部“治水剿劣”、“最多跑一次”改革、“全国文明城市创建”、“12345政府阳光热线”几个专项民主监督团,切实把会员分散力量整合为集中力量,把个体监督行为上升到集体监督活动。2018年有根据政府工作重点,成立“最多跑一次”“污染防治攻坚战”“乡村振兴”及对口德清县四个民主监督团,汇集会内专家及骨干,形成全会上下共同参与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较之以往零散的监督形式,监督力量更强、监督实效更好。
争取支持到位,破解“监督难”的问题。民主监督工作开展得好不好,能不能取得实效,一方面取决于党派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民主党派民主监督不是给政府部门找茬,也不是唱反调,而是合作,共同来想办法把事情做好。这也是监督的两方——党委政府和党派成员在实践中形成的强烈共识:为了共同的目标,结果是共赢的。自2017年以来,在市委统战部的推动下,民主监督工作获得了市委的高度重视,在顶层设计上为民主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作为党派来说,多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对接、寻求支持与帮助,是提高监督实效的一个有效措施。市委会创新形式,召开年度民主监督活动启动会议,针对几个监督主题,专门邀请市文明办、住建局、环保局等部门处室负责人参加,并参与各监督团的监督主题讨论研究,为各项民主监督更好实施出谋划策。在接下来的监督、调研活动中,各监督团也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并适时邀请部门人员参与其中,主动对接部门上门听取专业意见,为最终专业化监督报告的完成打下基础。
寓职能于监督,破解“效率低”的问题。把民主监督与党派其他职能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监督效率。一是与服务助推有机结合,寓服务于监督之中,实现监督服务一体化,拓展监督成效。会员在亲身参与中,进一步彰显了党派特色、扩大了社会影响,提升了民建的社会形象,也增强了会员服务中心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在治水剿劣民主监督活动中,市委会以以剿灭劣V类水为契入点,与商墓村、紫金桥村专门制定了结对共建实施方案,在村发展规划、集体经济发展、结对帮扶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共建活动,协助结对村赴治水办协调重点治水治污难题。会员企业也发挥优势,为村庄池塘水体环境可持续生态再造工程提供技术支持,为村辖区的所有河道进行免费水体检测并提供河道检测报告。会内专家为治水工作问诊把脉,共商对策建议。同时,充分利用环保科技专业人才资源,开展“五水共治进企业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污水处理专业指导和建议。二是与参政议政相结合,结合民主监督主题,在监督同时开展参政调研。围绕治水剿劣活动,市委会组织监督团赴南浔区、吴兴区、德清县、开发区等地开展河道和小微水体巡查与调研活动,共上报“五水共治”课题参政材料16篇,其中5篇信息被民建省委会采用,1篇被市政协采用,2篇被统战部微点子采用。形成《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关于商墓村治水剿劣的调研报告》等送有关部门。结合“最多跑一次”改革赴国土局、商务局、行政服务中心等部门开展调研,形成多篇调研报告报送相关部门,并被省委会、市政协、统战部等多个部门采用,其中《着力推动技术层面创新让数据“跑”代替群众“跑”》得到中共省委书记车俊批示。围绕发展中介机构联合体、打造工程项目中介“一站式”服务、餐饮油烟整治、乡村人才引育、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主题,开展专题调研、座谈交流、现场走访、社会调查等活动,形成4个专项民主监督建议书。其中《关于推进工程建设项目“联合竣工验收”的民主监督建议》获两位市领导批示。
监督形式多样化,破解“表面化”的问题。在监督形式上,走访与调研结合、明线与暗线结合,使得民主监督更加深入。通过建立对口联系监督机制,到相关部门进行走访,直接与部门面对面;与区县镇村各级组织加强沟通联系,联合开展活动,到实地进行走访;赴企业一线进行调研,听取了解相关情况。除此之外,组织监督小分队到办事窗口等一线进行督察调研。同时,新媒体、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也被越来越多地运用,比如在治水剿劣民主监督中,通过会员企业研发的“微河长”APP,随看、随拍、随传,马上就将问题向相关部门对进行反馈,实现治水监督由看闻记的1.0模式升级到互联网+的2.0创新模式,推动了“全民是河长,人人是河长”,自发参与河道服务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