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县,地处浙东腹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户籍人口43万,“八山半水分半田”,自古名山秀水,境内的沃洲、天姥,曾被白居易誉为“东南眉目”,唐代400多位诗人在这里留下1500多首诗篇,素有“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之称。多年来,在这个山区小县活跃着一支深受基层百姓欢迎的医疗小分队——民建新昌县基层委员会医疗队(以下简称新昌民建医疗队)。成立至今,送医下乡整整23年,从未间断。23年来,这个医疗队的足迹踏遍了新昌的山山水水,送医下乡新老队员薪火相传,队伍不断壮大。23年的坚持,抒发了新昌民建人服务群众的一腔真情。
23年,送医下乡的足迹遍布了新昌的山山水水
新昌是个典型的山区县,很多乡镇地处偏远,90年代普遍的存在着交通不便、缺医少药的情况,在此时代背景下,一直以“服务大局、服务群众”为工作重点的新昌民建于1996年成立了由医生吕志民等7人组成的民建新昌县总支部(2011年6月更名为新昌县基层委员会)医疗队。自备午餐、远赴农村,服务就此拉开序幕。医疗队总是在每年10月底11月初,农忙和征兵工作结束之时,选在双休日,既保证医疗队成员参与率,又考虑到服务对象的时间,23年间踏遍了新昌的每个乡镇。据不完全统计,从1996年至2018年23年间,医疗队累计免费送药近10万元(其中部分药品由会员企业浙江得恩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赞助),为基层群众免费义诊6500多人次,共有500多人次医卫界会员参加义诊活动。
23年,送医下乡的新老会员不断更替
新昌民建医疗队成立之初只有7名队员,送医下乡常常邀请其他医生参加,经过23年的发展,现有队员22名,分别来自新昌县人民医院、新昌县中医院、张氏骨伤医院等主要医疗机构,医生涵盖了内外,妇、儿,骨伤、针灸推拿、皮肤、口腔、五官、超声、药剂等众多专业,整体实力几乎可以成为一个“小型医院”。
曾经的医疗队队长周若锋,原为新昌县中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虽然身兼行政管理和临床医疗双重工作,但入会18年来,送医下乡的活动从未缺席,总是不辞辛苦的为慕名而来的老百姓送上温情的服务。
医疗队资历最深队员潘国超,五官科专家。是1996年新昌民建医疗队成立之初的7名队员之一,23年来持之以恒的参加医疗队送医下乡活动,从满头青丝到两鬓斑白,见证了医疗队的成长。
医疗队中的新新昌人岳艳,是一个来自北方的姑娘,新昌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加入民建之后,就成为新昌民建医疗队成员之一,她擅长针灸和推拿,为常患肩颈、腰椎、肌肉损伤等常见农户疾病的患者们深深的欢迎。问岳艳医师坚持12年送医下乡的感受时,她说:“针灸与老百姓来说,是最直接的治疗方式,能起到立竿见影之效”。
医疗队队员们的“妈妈”徐剑平,民建新昌基层委员会主委,曾经也是一名医生。担任新昌民建主委的13年间,每一年送医下乡的地点选取、时间确定、人员车辆安排、设备借用、药品采购等,她都亲自过问。在事前她是组织者,周全考虑、精心筹划每一环节,送医下乡的现场她又是穿着白大褂给百姓诊治的医生,医疗队队员们在她的鞭策下,最大限度的保障了义诊的成效。
人民医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陈轩芹、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张大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屠福汉、人民医院超声科副主任医师张魁等等,医疗队中还有许许多多医技精湛、享誉县内外的医疗专家,都有着送医途中医者仁心的感人故事,用同样的无私奉献铺就了医疗队23年的征程。
23年,送医下乡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许
23年的坚持与倾注,医疗队为基层百姓的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因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得到了各级组织的充分肯定,获得了不少荣誉。2000年,民建新昌县基层委员会被民建中央评为全国先进集体;2011年,新昌民建医疗队被评为全省社会服务先进集体,潘国超、周若锋被授予“全省社会服务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6年,新昌民建医疗队被民建中央授予“全国社会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会员陈轩芹、岳艳被推荐为“全省社会服务先进个人”。
“我们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就要发挥特长、服务百姓,体现党派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珍惜送医下乡这张金名片,既然做了这件事情,就要坚持做下去,要做出品牌,做成精品”,民建新昌县基层委员会主委徐剑平每每说起“送医下乡”活动时,总是这样强调。看着身边一代代成长起来并投入到送医下乡队伍中的年轻会员们,她眼里充满了自信和自豪。
(作者系民建会员、新昌县发展和改革局综合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