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19年5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19年5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19年5期
“八八战略”指引浙江走上科学发展、人民幸福之路
发布时间:2020-07-24 11:06:38
  |  
作者: 程炜
    2003年,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深入调查研究、切实掌握浙江实情和群众期盼的基础上,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八八战略”工作总要求,引领浙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浙江工作大踏步走在了全国前列。我有幸在2004年12月28日列席省政协九届九次常委会议,和在2006年9月18日参加省委老同志报告会,两次聆听了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所作报告中论述“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教育。
    习近平指出,浙江要深入实施“八八战略”,进一步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个举措。中共浙江省委历届领导对“八八战略”贯彻实施高度重视。“八八战略”是管方向管长远管全局的总纲,抓住了纲就能把全局工作带动起来。省委在贯彻中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精神时,总是和“八八战略”的要求相结合,使浙江改革和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和创造性。“八八战略”是顶层设计,在实施中省委作了一项项具体深入的研究部署,使之落地见效。十几年来,浙江大地生机勃勃,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
    关于进一步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方面。我省是民营经济大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总体上看,民营经济的“低、小、散、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观。如何把民营企业做强做大,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一项重要课题。省委坚持毫不动摇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鼓励民企“创业创新闯天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锻炼成长,同时积极发挥政府重要作用,制定市场准入门槛和考核标准,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市场整顿和环境整治,坚决淘汰低效落后产能,改造提升一批传统行业,重点是支持发展高端新兴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开始整顿的时候,一些地方干部担忧这样做会影响GDP和财政收入,思想犹豫,下不了决心。但是省委对推进深化改革决心不动摇,认为爬坡过坎这一关非过不可,等一等、看一看会延误时机,要以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决心,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已涌现了一批跨国经营、有实力的领军企业和人才。浙江充分发挥民营经济体制机制优势,成为全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地区之一,各种所有制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于进一步发挥浙江区位优势方面。我省地处长三角经济带的南端,自古以来就与周边省市有着密切关系。习近平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要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通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省委首先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将长三角经济带发展视为全局一盘棋,主动与上海接轨,虚心向兄弟省学习。时不我待,三省一市联合行动,把能做的事先做起来。同时,我省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开通了中东欧班列和宁波舟山港江海联运。源源不断地把浙江和周边地区的物资设备运送到沿线国家和地区,同时把这些国家出口的商品带回来,扩大了旅游目的地,密切了与沿线国家人民的交往。我国一贯坚持平等互利原则,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赢得了这些国家和人民的响应和赞誉。
    关于进一步发挥块状特色产业优势方面。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浙江人民走出了一条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又符合我省省情的经济发展路子。凭借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各地办起来一批专业市场,形成了区块特色。它们各具特色,是我省一张张对外的金名片。吸引全国客户到这里参观和采购。但是,这些专业市场不能停滞不前,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义乌小商品城为例,义乌本地并无什么资源,实行以商兴市以来,把小商品做成了大市场,逐渐发展成为国际小商品城,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富了一方人,使鸡毛飞上了天。
    关于进一步发挥城乡协调发展的优势方面。历届省委一贯以来对城乡协调发展较为重视,在城乡关系上处理也是比较好的。大体经历了如下过程:先是农村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农村支持城市发展,以后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起,杭州市就陆续将市区工业迁入城郊工业园区,在园区连接供电供水供气和排污设施,使工厂降低成本,旧貌换了新颜。城市“腾笼换鸟”,使三产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
    省委还十分重视“三农”工作,为了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变美,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群众创新精神,现在一大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继出现。如各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龙头企业等,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为实现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资源的利用,使衣民得到了实惠。
    现在每年有一大批农民进城,他们学会了生产技术成为城市工厂新生劳动力,有一批农民在城市从事市政环卫工作,城市人一天也离不开他们。过去农民进城只是当劳动力补充,他们不能享受同城同工同酬的市民待遇。随着新型城市化的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情况有了改变,政府制定了差别化户口落户政策,就业、购房、子女入学相关政策,这些举措使一部分农民工成为市民,与城市融合发展,这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在,乡村振兴规划正在实施,将给农村面貌带来巨大变化。
    关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生态优势方面。浙江是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论的重要萌发地,早在2002年至2007年习近平主持浙江省委工作时,多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财富”的理念,引导我省人民走上了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绿色之路。
    “两山”理念激发了我省人民打好生态环境保卫战的决心。在中共浙江省委领导下,全省已经连续几年开展“五水共治”全民行动,整顿取缔了一批脏乱差集贸市场,在农村关停了散养的养猪(鸡、鸭)场,对畜禽粪便和尸体进行集中无害化处理,防止农业面源受污染,对河道进行了河岸同治,河底清淤除障,推进垃圾分类,厕所改建等措施。在探索生态环境长效保护机制方面,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省委提出“不能把污泥浊水带进全面小康社会”的决心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治污的热情,各民主党派也积极行动起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有力地推进了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大力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现在生态环境面貌大为改观,黑、臭、脏河感官污染全部清除,河道水变清了,空气优良天数增加了,昔日沿河边是蚊蝇孳生垃圾场,现在成为市民晨练休闲好去处,江南水乡风貌正在显现出来。
    关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方面。“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省情决定要致富必须念好“山海经”。我省山区多数分布在崇山峻岭的偏僻地区,革命战争年代里,这里是红色革命根据地,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受红色基因的影响,他们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强烈的改善生活环境的要求。但受大山阻隔道路封闭,以前他们与外界联系很少。山区有很多“宝贝”,藏在深闺无人晓,如名贵中药材、特色农副产品、奇特秀丽自然风光,以及红色革命根据地遗址。现在老区在政府帮助下,把路修通了,来往山区的人员增多了,物尽其用了。山区人民找到了致富门路,改善了生活条件。而这仅仅是开始,山区的潜力很大。当前中共浙江省委正在抓“大湾区大通道大花园”建设,把这一建设和山海建设结合起来,相信发展会更快更好,也将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我省是海洋大省,海洋面积大于陆域面积一倍半,舟山又是全国著名的四大渔港之一。建国初直至改革开放前,因为是海防前线,舟山没有大的建设。上个世纪70年代,宁波通往舟山主要交通工具是轮渡,轮渡装载有限又费时,遇到恶劣天气还要停航。舟山本岛基本生活必需品不能自给,依靠外援。舟山是群岛,大小岛屿不少,但未充分开发利用。“八八战略”提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国务院批复建设舟山新区和开发浙江海洋,以后又批复设立舟山自贸区,舟山建设正式启动,掀开了新的历史一页。省委十分重视舟山港和海洋的开发利用,首先把连接舟山港的五个小岛架起了桥,开通了高速公路,使交通快速便捷。宁波舟山港实行江海联运后,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自贸区设立后,充分利用舟山有利的地理位置建起了国际油品交易中心。
    关于进一步发展浙江的环境优势方面。这里讲的发挥环境优势,指的是软环境建设。软环境和硬环境建设同样重要,两者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上,历届省委领导都是高度重视,一任接着一任抓,从简化政府审批事项开始到“四张清单一张网”。所谓“四张清单一张网”就是出台政府权力清单,让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让企业“法无禁止即可为”。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换,明确政府是有限的政府,不是无所不包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受到了企业界人士和广大民众的好评。2016年,省委在全国率先提出“最多跑一次”改革,决心牵住这个“牛鼻子”把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最多跑一次”是一场政府的自我革命,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再教育。通过精兵简政,减少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以营造良好法治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已取得了积极成效。过去办一件简单的事,少则几天到一周,复杂的事要一个月,甚至半年到一年,来来回回跑多个部门,提供资料,盖上十几个公章,使企业叫苦不迭,有时会遇到“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延误了时机。现在好了,“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企业和市民得到了方便,政府提高了公信力。浙江经验受到国务院肯定。省委决心把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全面推广到其他领域中去,和法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关于进一步发挥浙江的人文优势方面。我省素以文化之邦闻名,文化底蕴深厚。历届省委领导着眼于浙江未来的发展,围绕实现“两个高水平”目标作出了科学规划,在文化、教育、科技方面加大了投入,加快实施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百年名校浙江大学承担国家高端人才培养和重大科研任务,瞄准世界前沿科技发展,与国外著名高校合作,在我省建立了各个分校:新建的高校有浙江音乐学院、有专为培养国家高端人才设立的西湖大学。政府出台支持大众创业创新政策,激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加强文化建设方面,各地农村也不甘示弱,建起了80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礼堂还有图书阅览室、文艺演出队,传承了好的民风,促进文明家庭建设,丰富了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搭建了平台。
    (作者系省政协原副主席、省委会原主委。本文刊登于《情系中华》,荣获浙江省首届“人民政协好新闻”奖。本文节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