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遇见,所以深爱
——我与良渚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07-24 11:07:58
|
作者: 闻建明
今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四十三届会议上,随着大会主席阿布尔法斯·加拉耶夫敲下木槌,位于杭州余杭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主流学术界广泛认可。
消息传回到国内,举国欢腾。看到当天的新闻,我内心激动无比。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良渚人。40年来,学习工作,从未离开过离开这片土地。2015年,我加入民建,成为一名民建会员,而后又被选为区政协委员,有了更多的机会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的机会。这些年,因为遇见了良渚申遗,我的履职经历更加丰富。一次次与良渚亲密接触,亲眼目睹了变化历程,倍感荣幸。
接受任务 建言献策
2017年初,政协余杭区第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之际,当时余杭区教育局领导找到我,告诉我说有一个重要任务。因为我是良渚人,又是学校老师,各方面素质应该是不错的,让我在会议上作大会发言,题目是《良渚申遗要形成全民共识》,稿子是当时良渚遗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先生牵头撰写的。当时社会上对良渚古城申遗还有不同的声音,国家公园建设拆迁工作遇到了阻力,区政协想通过我的声音,传达到大会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感觉责任在肩。我也暗暗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清晰、准确地将政府部门的想法表达出来,让余杭全区上下都能参与进来。
为了筹备这次大会发言,陈寿田副主任专门把我找去,跟我面谈了此次发言的重要意义,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我也是一名老政协委员,政协委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地位很高,作用很大。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是余杭全区上下的一件大事,希望政协能够发出声音,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我感受到了一种殷勤的期望。我点点头跟他说:“陈主任,我会尽力讲好的,努力在政协会议上发出来自我们良渚的声音。”
此后的半个月时间,我一边又一遍地熟悉稿子,尽力将每个字都念好,全文总共1742字,虽然大会发言可以看稿子,但是这篇稿子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滚瓜烂熟了。记得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是农历新年后召开的,几乎整个过年放假期间,我的脑中只有这篇稿子。终于,作为第十名大会发言人,也是最后一位,讲完之后,收到了持续不断的掌声。区领导对我的发言做了肯定,强调了良渚遗址申遗是连续几年的区政府中心工作,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会后,区级媒体都找到我,采访我,在区内引起了一阵热议。如今,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已经对外开放,当年面临的困难已经不复存在。一个100多平方公里的大公园正向世人展示着我们祖先的生活场景。站在莫角山遗址宫殿区,我不禁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如今,我的家乡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我们有信心将她建设得更加美好。
立足本职 传承创新
此后,我深感要将良渚文化发扬光大,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在我们青少年一代中,如何让他们了解良渚文化,传承良渚文明,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更多地需要结合本职工作做一些推动。我在学校里组织了“良渚故事”演讲比赛,“良渚故事”创作比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良渚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校园中时刻感受“良渚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我所任职的良渚职高,是一所职业学校。我努力推动专业学习与良渚文化相结合,带领烹饪专业师生开发“良渚文化宴”,传承五千年来良渚水乡食文化,带动烹饪专业的发展,使师生受益。我们共同申报了课题《良渚文化宴: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获得了浙江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同时,我的想法写成了政协提案,得到了政协和良渚遗址区管委会领导的支持。在区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暨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专题协商会上,以《创新开发良渚文化宴,助推良渚文化宣传》为题作会议发言,受到了政协委员和良渚遗址区管委会领导的肯定。
如今,走进良渚职高,文化社团的学生都会给你讲一讲良渚故事,选修课程上可以学到玉器雕刻和黑陶制作,烹饪专业师生团队会为你烹制美味的良渚文化特色菜……我想,良渚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多地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不断努力,而我要做的,就是立足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本职工作,从良渚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吸取力量,为培养青年一代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文化远播 责任在肩
2017年12月,我有机会参加浙江省教育厅中澳职业教育学习交流班,赴澳大利亚墨尔本、悉尼两地交流学习,为期21天。临行前,组织方要求我们各自准备一些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交流的小礼物。当时我就一下子想到了良渚文化纪念品,一则可以宣传良渚文化,让外国友人也了解一下我的家乡;二则作为政协委员,我更加有义务这样去做。我把想法告诉良渚遗址区管委会办公室谢国旗副主任,他对我的想法表示了大力支持,给我准备了数套《良渚文化纪念邮册》和《良渚文化宣传册(中英文)》。他说,赠送邮票是全世界各地都通行的文化交流方式,上面印有“良渚文化”,送到外国友人手中,再合适不过了。交流期间,我把“良渚文化”邮册送给了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图书管理员、悉尼威廉姆斯学院院长以及一位华裔老先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在墨尔本北郊开餐馆的安先生。安先生是旅居海外的第二代华侨,从小就在澳洲生活,但祖辈和父辈曾经在江浙这片土地上生活。我和他聊起浙江、聊起杭州。他还知道塘栖,这让我倍感亲切,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向回到国内来看看,寻寻根。我给他介绍了如今余杭的发展。我告诉他,在我们余杭,如今发现了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实证之地,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我将邮票送给了安先生,他如获至宝,连声感谢。因为这一本邮册,牵起了他思念故土的情愫。张维为教授说,出了国,就更会爱国。确实如此,我从安先生的身上感受到了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期待。作为中华民族每一个个体,都有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也不例外。
如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已经成功,一个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但是,保护良渚遗址、传承良渚文化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找到了中华文化源头的华夏儿女,将会在文化上更加自信,发展的脚步会更加快。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见证了国家不断强大,让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大家的努力下变为现实。
(作者系民建会员、杭州市良渚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 )
消息传回到国内,举国欢腾。看到当天的新闻,我内心激动无比。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良渚人。40年来,学习工作,从未离开过离开这片土地。2015年,我加入民建,成为一名民建会员,而后又被选为区政协委员,有了更多的机会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的机会。这些年,因为遇见了良渚申遗,我的履职经历更加丰富。一次次与良渚亲密接触,亲眼目睹了变化历程,倍感荣幸。
接受任务 建言献策
2017年初,政协余杭区第十一届一次会议召开之际,当时余杭区教育局领导找到我,告诉我说有一个重要任务。因为我是良渚人,又是学校老师,各方面素质应该是不错的,让我在会议上作大会发言,题目是《良渚申遗要形成全民共识》,稿子是当时良渚遗址区管委会副主任陈寿田先生牵头撰写的。当时社会上对良渚古城申遗还有不同的声音,国家公园建设拆迁工作遇到了阻力,区政协想通过我的声音,传达到大会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感觉责任在肩。我也暗暗地告诉自己,一定要清晰、准确地将政府部门的想法表达出来,让余杭全区上下都能参与进来。
为了筹备这次大会发言,陈寿田副主任专门把我找去,跟我面谈了此次发言的重要意义,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我也是一名老政协委员,政协委员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地位很高,作用很大。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是余杭全区上下的一件大事,希望政协能够发出声音,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我感受到了一种殷勤的期望。我点点头跟他说:“陈主任,我会尽力讲好的,努力在政协会议上发出来自我们良渚的声音。”
此后的半个月时间,我一边又一遍地熟悉稿子,尽力将每个字都念好,全文总共1742字,虽然大会发言可以看稿子,但是这篇稿子已经在我的脑海中,滚瓜烂熟了。记得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是农历新年后召开的,几乎整个过年放假期间,我的脑中只有这篇稿子。终于,作为第十名大会发言人,也是最后一位,讲完之后,收到了持续不断的掌声。区领导对我的发言做了肯定,强调了良渚遗址申遗是连续几年的区政府中心工作,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会后,区级媒体都找到我,采访我,在区内引起了一阵热议。如今,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已经对外开放,当年面临的困难已经不复存在。一个100多平方公里的大公园正向世人展示着我们祖先的生活场景。站在莫角山遗址宫殿区,我不禁油然而生一种自豪:如今,我的家乡已经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我们有信心将她建设得更加美好。
立足本职 传承创新
此后,我深感要将良渚文化发扬光大,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特别是在我们青少年一代中,如何让他们了解良渚文化,传承良渚文明,增强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更多地需要结合本职工作做一些推动。我在学校里组织了“良渚故事”演讲比赛,“良渚故事”创作比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良渚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校园中时刻感受“良渚文化”的熏陶与浸染。
我所任职的良渚职高,是一所职业学校。我努力推动专业学习与良渚文化相结合,带领烹饪专业师生开发“良渚文化宴”,传承五千年来良渚水乡食文化,带动烹饪专业的发展,使师生受益。我们共同申报了课题《良渚文化宴: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获得了浙江教育科研规划课题立项。同时,我的想法写成了政协提案,得到了政协和良渚遗址区管委会领导的支持。在区政协十一届二次常委会暨良渚文化国家公园建设专题协商会上,以《创新开发良渚文化宴,助推良渚文化宣传》为题作会议发言,受到了政协委员和良渚遗址区管委会领导的肯定。
如今,走进良渚职高,文化社团的学生都会给你讲一讲良渚故事,选修课程上可以学到玉器雕刻和黑陶制作,烹饪专业师生团队会为你烹制美味的良渚文化特色菜……我想,良渚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更多地需要我们青年一代的不断努力,而我要做的,就是立足我作为一名教师的本职工作,从良渚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吸取力量,为培养青年一代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文化远播 责任在肩
2017年12月,我有机会参加浙江省教育厅中澳职业教育学习交流班,赴澳大利亚墨尔本、悉尼两地交流学习,为期21天。临行前,组织方要求我们各自准备一些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交流的小礼物。当时我就一下子想到了良渚文化纪念品,一则可以宣传良渚文化,让外国友人也了解一下我的家乡;二则作为政协委员,我更加有义务这样去做。我把想法告诉良渚遗址区管委会办公室谢国旗副主任,他对我的想法表示了大力支持,给我准备了数套《良渚文化纪念邮册》和《良渚文化宣传册(中英文)》。他说,赠送邮票是全世界各地都通行的文化交流方式,上面印有“良渚文化”,送到外国友人手中,再合适不过了。交流期间,我把“良渚文化”邮册送给了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图书管理员、悉尼威廉姆斯学院院长以及一位华裔老先生。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认识了在墨尔本北郊开餐馆的安先生。安先生是旅居海外的第二代华侨,从小就在澳洲生活,但祖辈和父辈曾经在江浙这片土地上生活。我和他聊起浙江、聊起杭州。他还知道塘栖,这让我倍感亲切,他一直有一个愿望,向回到国内来看看,寻寻根。我给他介绍了如今余杭的发展。我告诉他,在我们余杭,如今发现了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实证之地,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我将邮票送给了安先生,他如获至宝,连声感谢。因为这一本邮册,牵起了他思念故土的情愫。张维为教授说,出了国,就更会爱国。确实如此,我从安先生的身上感受到了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期待。作为中华民族每一个个体,都有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也不例外。
如今,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工作已经成功,一个阶段的工作已经结束。但是,保护良渚遗址、传承良渚文化的工作才刚刚起步。找到了中华文化源头的华夏儿女,将会在文化上更加自信,发展的脚步会更加快。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见证了国家不断强大,让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终将在大家的努力下变为现实。
(作者系民建会员、杭州市良渚职业高级中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