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20年1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20年1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20年1期
【大会发言】计勇强委员代表民建省委会作大会发言:完善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8-05 16:33:37
  |  
作者:
        1月12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进行大会发言。计勇强委员代表民建省委会作题为《完善重点领域金融风险防控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发言内容如下: 

        2020年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3年攻坚战的收官之年。目前我省金融运行总体平稳,风险可控,但仍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亟需充分认识防风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把握好节奏和力度,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为底线,加强市场监测,加强监管协调,提升金融风险防御能力,及时消除隐患,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当前,我省金融领域风险,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一是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民营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仍在累积,不良资产率仍然较高。我省“一村一品、一地一业”的产业集群模式以及企业家依托社会关系形成融资网络,会放大“两链”风险爆发对社会造成的冲击。二是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上市企业股权质押平仓风险陆续爆发,控制权的变化和追加保证金等操作将直接造成上市公司短期流动性问题。三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缺乏有效制约,预算软约束问题长期存在,违法违规和变相举债行为时有发生。从信用指数中的地方政府债务指标来看,我省单项得分位列全国第三,表明地方政府债务情况较为健康,但仍需警惕债务问题集中爆发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四是P2P网贷风险。我省是网贷行业问题的重灾区。五是监管套利带来的实体经济风险。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向限制性行业和领域,为“僵尸”企业、“两高一剩”、房地产行业提供融资,将造成社会过度负债,引发实体经济风险。 

        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企业风险动态监测与防控机制,防范企业流动性风险和“两链”风险,防范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风险。积极建设区域性企业信用数据监控中心,防范企业流动性风险,全面监测企业存量债券到期兑付情况,切实掌握兑付的规模、时间和能力,防止债券违约事件发生。做细做实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纾困帮扶清单,推动各类纾困基金尽快募资到位并投放,对暂时出现困难的上市公司,协调银行不盲目停贷、压贷,给予流动性支持,有效纾解股权质押风险。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引导上市公司进行现金流管理,合理处置资产,降低股权质押比例。 

        (二)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监控机制,完善债务管理机制和清偿机制。统一口径、统一监管,实现对所有隐性债务全覆盖,做到政府债务形式的正常化、标准化、透明化。通过合理的偿还、承接和转化途径,将“控增量、减存量”的时间表和路线图落到实处,切实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传导至金融机构。指导各地做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和使用工作,加强财政金融政策衔接配合,有效发挥政府债券资金对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防风险的重要作用。对融资平台公司存量债务,要按照协议约定偿还,不得单方面改变原有债权债务关系,不得转嫁偿债责任和逃废债务。融资平台公司等要统筹安排资金,制定偿债计划,明确偿债时限,切实承担还本付息责任。 

        (三)建立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报告制度,防控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风险联动。密切关注房地产企业的资金链问题,加快房地产行业不良贷款的处置速度。规范金融机构相关的地产金融业务,查处与杜绝各类违规的房地产公司融资行为。严控房地产信贷增量,推动房地产企业的结构调整与兼并重组。大力拓宽房地产融资渠道,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推动房地产资源普查,摸清住房库存、分布以及闲置情况,基于供应端和未来住房的需求,来确定房地产的供应。 

        (四)建立新金融业态监测分析平台,实现对金融创新产品的常态化监测。将各类平台包括P2P网络借贷、股权众筹、互联网资产管理、第三方支付等纳入统一协调监管范围,从而实现“监控—预警—处置”联动,有效防范和化解新金融风险。特别要加强新金融从业机构资金账户及跨行清算的集中管理,对新金融从业机构的资金账户、股东身份、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测。严格要求新金融从业机构落实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存管银行要加强对相关资金账户的监管。通过网上巡查、网站对接、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摸底新金融总体情况,采集和报送相关舆情信息,及时向相关单位预警可能出现的群体性事件,及时发现异常事件和可疑网站,强化金融创新平台安全防护服务。 

        (五)加快创新监管工具,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提升金融风险监管能力。强化监管科技应用实践,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丰富金融监管手段,优化提升监管能力,运用科技手段推进金融风险防控工作。强化实时数据集成、关键信息披露、风险主动鉴别、预警核查处置、监督考核评价等数字化监管功能,实现风险“监测、研判、预警、处置”的有效联动。借鉴英国、新加坡等地沙盒(安全空间)监管实践经验,确定特定区域,制定透明化、标准化、科技化的沙盒监管流程,争取监管沙盒制度在杭州落地并试点运行,培育安全、稳定、有效的金融科技创新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