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志愿者黄炜援川散记(二)
发布时间:2009-12-08 15:25:08
|
作者:
诺亚方舟——九洲体育馆
绵阳,四川第二大城市,一个中国院士比例最高,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由于唐家山堰塞湖的橙色警报,却一度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我们来到离市中心二十公里的绵阳最大灾民安置点———九洲体育馆。在震惊寰宇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前,这里一直十分冷清,一年到头,由于交通不便,除少数几场比赛引起短时热闹外,这座占地2.4万平方米,相当于18个足球场大小,造价1.5亿元的“西南第一馆”,平日里几乎见不到几个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发生,使这个清静之地一夜之间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灾难突发,惶恐的人群从川西北各个方向涌出,揪心的哀号和撕心裂肺的呼唤在天地间回荡……惊魂初定,幸存者们开始向绵阳转移,13日下午,这里已汇集上万名灾民,他们来自北川等七、八个重灾县。最高峰时九洲体育馆聚集了受灾群众达5万人,学生都集中安置在内馆,其他人住在场馆的环形屋檐下或场外空地数千顶帐篷里。楼上、楼下、广场上、草地上,有空的地方就住人,媒体称“这里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灾民避难所”,到处挤满形色憔悴的灾民,小山般堆积着矿泉水、各色食品等,墙壁上、电杆上、木板上贴满了寻人启事,广播也在持续播放寻找亲人的消息。这里成为数万受灾群众临时的“家”。数万灾民的面孔或悲伤、或茫然、或痛苦、或期待,一直牵动了全世界的神经,揪紧了全国人民的心。据事后统计,约20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来到九洲体育馆采访,体验痛苦、焦虑和期待,也见证坚强、勇敢和关爱。
汶川大地震至今仍有1.8万人失踪,在万人失踪的背后,是不言放弃的寻亲队伍。体育馆国旗下方的灰色大理石墙,平时擦得干干净净,震后这里变成被各种尺寸和色彩的寻亲纸条贴满的“寻亲墙”。有父母找孩子、有儿女找双亲、有妻子找丈夫……在这里,失去一人的家庭已属幸运,多数是痛失二、三人以上。密密麻麻的纸条,对一些人来说,是最后的家书,是最后的希望,而对所有人来说,则是大灾大难的历史记录,是深深的悲情和感动。成百上千人寻到亲人后相拥而泣,但更多寻亲者只能怅然若失,那失望的目光就像钢针扎心!记住“寻亲墙”,它是一座“纪念碑”,铭刻了人类爱与被爱的情感,也告诉我们守望与坚持的责任!
我们对这里的灾民进行慰问、体检,并与幸存的北川孩子们交流,进行心理安抚。一位正在红巾书屋画画的孩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位两岁的羌族小姑娘名叫唐钰涵,是北川幼儿园的孩子,强震中500名幼儿全部被埋,而她在紧接着的余震中被幸运地从废墟中震出,成为幼儿园存活下来的五个孩子之一,且仅受轻伤。我们仔细检查了她的身体,目前她背部及脚上伤口已愈合,但小钰涵每天都做噩梦,性格也由开朗变成抑郁,眼神呆滞不与人交谈,画的图也是简单而杂乱的黑色线条。大家耐心地与小钰涵交谈,教她画画,给她讲故事,一起做游戏。终于,小钰涵在拿到奖励她的可爱小熊娃娃时,露出了高兴的笑容。第二天,6月12日,正是大地震后一个月,在去其它安置点途中,我们巧遇外出购物的小钰涵一家。在亲人的怀里,小钰涵今天睡得非常安详。我们给小钰涵挂上来自杭州良渚的玉佩,祝福小钰涵这位不幸中万幸的小天使,今后好梦永远伴随着她!
6月29日,在民间丧事“七七”49天的前一天,九洲体育馆临时安置点的最后一批灾民全部撤离。当作别九洲体育馆的时候,人们深切感到这里就是抗震救灾最生动的缩影,最悲伤和最幸运在这里汇集,最痛苦和最动人在这里交织。在惨烈大难发生的短短48天里,这里汇集了太多闪耀人性大爱光芒的英雄和故事,在人们心中矗立起一座永远的人性大爱的丰碑。
特殊的班
这是一个特殊的班,全称叫绵阳安县黄土镇红岩村学生活动营,还不能称为学校。
这是一个在玉米地里的特殊的班,无法跟那些电视里看到的活动板房相媲美。即便是那些炎热的帐蓬学校,也会让班上的孩子羡慕不已。
这是一个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混在一起,甚至每天的人数都在不断变化的班。
这是一个没有专职老师的班。因为孩子们的学校没有复课,志愿者们就地取材建起了这个临时学校。暂时管理这个班的是一位西南科大的大学生志愿者,和一位震后从山东赶来的患唇腭裂的志愿者,不过讲课的两位“老师”,却是从极重灾区北川过来的两位高中和初中女生,她们的学校没有复课,家全被毁了,就来这里当志愿者。
尽管条件恶劣、卫生状况糟糕,这里的孩子们一点都不缺乏快乐。并且,他们更加真诚、懂事。当我们沿着田埂走向“学校”的时候,正逢两个中学生带领孩子们唱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齐声的合唱,让我们在临近他们的时候,一丝悲壮的浪漫涌上心头。而当我们来到他们身边时,同行的志愿者支吾一声“好热啊!”迅速地,一本书扇着的风向他吹来,“我给你煽扇!”说这话的是一个孩子。这些可爱的孩子热情、乐观,他们参与每一项活动都非常投入,尤其是有奖品的活动,那就更热闹了。他们学习非常认真,完成我们布置的卫生健康知识竞赛作业时,字迹端正、整齐划一,根本看不出是在没有桌子、凳子,没有尺子、没有专用格子纸,坐在铺上塑料布的玉米地上完成的。原来,他们用书本当垫子,以书边为标尺,一字一字,一行一行,交出了令城里孩子也不及的整齐答卷!这种环境下,这种认真劲,令我们这些大人也脸上发烫。我至今仍珍藏着这些特殊的纪念品。
还有一件事,本来我们带了2000元钱的捐款,想买点东西给孩子们,但临时产生一种想法,想“教”孩子们自己做预算,买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我们问孩子们最想要什么时,50多位孩子竟异口同声地说:“书包!”。原来,大部分孩子的书包在地震中都被砸坏了,只挖出一些书,最缺书包。后来大家推举5位小朋友组成捐款使用管理委员会。他们做了一个精确的预算,超过我们的想象,买了几样东西,给每位孩子一人一份。由于安置点的孩子来自差不多8、9个学校,年龄层次又不相同,所以他们按照二年级以下,二年级至六年级和初中三个阶段,按男女分开,分别选择不同大小的书包。最后由三位同学代表大家去绵阳为大家买东西。在绵阳火车站批发市场,孩子们仔细选购、还价。“姐姐好,姐姐”、“姐姐最漂亮了,最有爱心……”。在孩子们的夸赞声中,做小本生意的几位女老板总共给孩子们便宜了60元钱,实际使用1993元。我们感叹于这样一种捐款形式,2000元钱原来可以这么花!今天,孩子们教我们这些成年人怎样花钱。
这次赴川之行,我们特别关注5月12日以后的孩子们。大震之后余震不断,灾区的孩子感到害怕、困惑和不安,需要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抚。我们通过学习和游戏的方式,分散儿童对灾情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放松,逐渐远离恐惧和害怕,重新建立起安全感。让孩子们一起游戏,彼此间相互帮助和支持,消除孤独感,缓解自身的焦虑和恐惧。我们还对孩子们进行了专业性的辅导,教孩子们基本医疗和自救知识、卫生防疫及食品营养安全知识,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孩子们进行头脑风暴、通过图画来进行肢体模仿、自己组织及主持文艺联欢,用专业器材让他们自己去拍摄、去感受,记录下自己眼中的四川震后生活……
这是一群纯朴、乐观的孩子,这是一群懂得感恩又自强不息的孩子。他们带给我许多值得珍藏的记忆,许多深深的感悟。衷心祝福这个玉米地里特殊的班,祝福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四川,雄起!
灾区的灾情超过我们的想象,灾区生活的艰苦超过我们的想象,但在灾区度过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感动,在学会坚强,学会乐观,学会互助……
当我们下了到成都的飞机,当地的志愿者来接站,一位11岁的小女孩高举着写有“浙江———四川心连心,众志成城,灾后重建”的自制牌子。原来她是当地志愿者的孩子,正休息在家,自告奋勇地要一起到机场来迎接,还说要是不上课,她一定要跟叔叔阿姨们去参加志愿活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经常打电话发短信询问我们的活动情况,我们称她为“这次活动最年轻的志愿者”。当我们离开机场,开着车准备交费时,谁知一看到我们挡风玻璃前搁着那张接站牌,收费员告诉我们,救灾车不收费。灾难中的四川人民是坚强的,忍辱负重的。大灾面前他们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却时时为救助他们的人着想,强忍着心中的伤痛,带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始了重建家园的自救之路。
善良、淳朴、热情,这是四川人民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一次在从北川至安县的长途车上,坐满了从北川方向来的当地乘客,天色已晚,车速很快,同行一位志愿者原定在途中一个安置点临时下车,取回上午遗失的相机,由于对路线不熟,一直到车已过60多米,才意识到车已超过安置点。司机知道后立即停车,为了方便志愿者,开倒车一直到安置点,并耐心等志愿者取回相机。全车人好像约好了似的,都关切地默默地看着,没有任何怨言和议论。当我们的志愿者表示感谢时,他们只是谦逊地笑笑。这种情景在其它地方,在有些所谓的经济发达城市真是难以想象。
一位中年男子在“5•12”大地震中失去了母亲、妻子、儿子等5位亲人。当我们慰问他时,他表现出的坚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料理完后事,他不是等待政府救济,而是准备外出打工。他一再感谢我们,并谈到非常思念他唯一的侄女,当我们告诉他灾民安置点有免费的电话可以拨打时,他却说打电话的人多,留给更需要的人去用吧,别人比我更需要。朴实的语言、关爱他人的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似这样的坚强、互助、感恩,我们在灾区随处可见……
有一封北川中学学生给武警的感谢信,摘抄如下:
“亲爱的武警叔叔:你们好!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在这次灾难中,我们能够幸运地生存下来,全都是你们对我们的帮助。在这无情的灾难中,你们用自己的双手,刨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当我被您们救起时,我当时就有一个体会,我暗说‘我今后要更努力学习,当一名发明家,我要发明一种房子,再大的地震,这个房子也不怕……’”
走在四川灾区,经常会从灾民,从当地百姓、干部及志愿者嘴里听到“四川,雄起!”这个川语。历史上的天府之国美丽富饶,人杰地灵。巴蜀文化,博大精深。三星堆文化惊世璀璨;川剧神秘莫测;川菜闻名天下;道教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渊源流长。这是一片产生大禹、诸葛亮、邓小平等一代代伟人的地方;这是一片哺育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坛巨匠的地方。每当民族有大难时,天府之国总是雄起,总是守护着祖国母亲。八年抗战,川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使我们民族取得了近代中国反抗侵略的第一个胜利。可以说,四川是中国的脊梁,四川在,中国不灭。改革开放后,这个人口最多的省份又形成了全国最多的民工队伍,以聪明勤劳为人称道;四川商人在商场上素以诚实守信为口碑……
“四川,雄起!”这句川语平凡而豪迈,反映出四川人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卓越品质。如今这句话已被国外媒体译成英文“Sichuan,just-be strong!”而广泛传颂。这次大灾对川人是空前考验,但也是空前机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亚洲,震动了世界;地震大救援,感动了全中国,感动了全世界。当全国全世界的目光都聚向四川,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一个崭新的四川一定会雄起!给中国一个惊喜!给世界一个惊喜!
不算结束的结束语
为期一周的灾区志愿者行动暂已结束。这趟四川之行,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人生感悟,太多的心灵洗涤。有些东西,你不亲临现场,不去亲身触摸,不待下去切身感受,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滋味。虽然初到四川,但仿佛这里有种久违的熟悉!虽然只是短短7天,却经历了太多的事,太多的情,仿佛待了7周,7月,甚至更长!我们是去慰问、帮助别人,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更多的却是被感动、被教育。我们学到了坚强,学到了乐观;学到了互助,学到了感恩;学到了诚实,学到了宽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西行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是一次灵魂的朝圣,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汶川大地震,其破坏程度、受灾范围和救援难度超乎想象,据悉,这种地质类型破坏为3000年一遇,真是空前绝后。大灾中有大爱,“5•12就是我要爱”,这是世上最动人的口号!这场大地震让我们重新认识爱,爱亲人,爱自己,爱自然,爱国家,爱生命。灾难之后,来自各方的暖流汇成了帮助受灾者树立勇气、信心与力量的长河。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抗争中,感受的不仅是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也同样感受到人世间融融的大爱之情。“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学到的肯定会比平时更多。”对于个人来说也是这样。从这次大地震中所提炼及升华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成为现代公民的宝贵素质。
回到杭州后,仍然会收到这样的短信“黄医师,这些天你们在灾区辛苦了,相信四川会永远记住你们这样的好人。期待着你们下次再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再见了,难忘的灾区!暂别了,亲爱的灾民!保佑灾区,祝福灾区,我们的心已留在四川灾区,我们的心将永远为他们而感动。我还会再来!西行之旅还会继续!志愿者行动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完,作者系省属支部会员、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绵阳,四川第二大城市,一个中国院士比例最高,最宜居的城市之一,由于唐家山堰塞湖的橙色警报,却一度几乎成了一座空城。我们来到离市中心二十公里的绵阳最大灾民安置点———九洲体育馆。在震惊寰宇的“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前,这里一直十分冷清,一年到头,由于交通不便,除少数几场比赛引起短时热闹外,这座占地2.4万平方米,相当于18个足球场大小,造价1.5亿元的“西南第一馆”,平日里几乎见不到几个人。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灾难发生,使这个清静之地一夜之间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灾难突发,惶恐的人群从川西北各个方向涌出,揪心的哀号和撕心裂肺的呼唤在天地间回荡……惊魂初定,幸存者们开始向绵阳转移,13日下午,这里已汇集上万名灾民,他们来自北川等七、八个重灾县。最高峰时九洲体育馆聚集了受灾群众达5万人,学生都集中安置在内馆,其他人住在场馆的环形屋檐下或场外空地数千顶帐篷里。楼上、楼下、广场上、草地上,有空的地方就住人,媒体称“这里成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灾民避难所”,到处挤满形色憔悴的灾民,小山般堆积着矿泉水、各色食品等,墙壁上、电杆上、木板上贴满了寻人启事,广播也在持续播放寻找亲人的消息。这里成为数万受灾群众临时的“家”。数万灾民的面孔或悲伤、或茫然、或痛苦、或期待,一直牵动了全世界的神经,揪紧了全国人民的心。据事后统计,约2000多名中外媒体记者来到九洲体育馆采访,体验痛苦、焦虑和期待,也见证坚强、勇敢和关爱。
汶川大地震至今仍有1.8万人失踪,在万人失踪的背后,是不言放弃的寻亲队伍。体育馆国旗下方的灰色大理石墙,平时擦得干干净净,震后这里变成被各种尺寸和色彩的寻亲纸条贴满的“寻亲墙”。有父母找孩子、有儿女找双亲、有妻子找丈夫……在这里,失去一人的家庭已属幸运,多数是痛失二、三人以上。密密麻麻的纸条,对一些人来说,是最后的家书,是最后的希望,而对所有人来说,则是大灾大难的历史记录,是深深的悲情和感动。成百上千人寻到亲人后相拥而泣,但更多寻亲者只能怅然若失,那失望的目光就像钢针扎心!记住“寻亲墙”,它是一座“纪念碑”,铭刻了人类爱与被爱的情感,也告诉我们守望与坚持的责任!
我们对这里的灾民进行慰问、体检,并与幸存的北川孩子们交流,进行心理安抚。一位正在红巾书屋画画的孩子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这位两岁的羌族小姑娘名叫唐钰涵,是北川幼儿园的孩子,强震中500名幼儿全部被埋,而她在紧接着的余震中被幸运地从废墟中震出,成为幼儿园存活下来的五个孩子之一,且仅受轻伤。我们仔细检查了她的身体,目前她背部及脚上伤口已愈合,但小钰涵每天都做噩梦,性格也由开朗变成抑郁,眼神呆滞不与人交谈,画的图也是简单而杂乱的黑色线条。大家耐心地与小钰涵交谈,教她画画,给她讲故事,一起做游戏。终于,小钰涵在拿到奖励她的可爱小熊娃娃时,露出了高兴的笑容。第二天,6月12日,正是大地震后一个月,在去其它安置点途中,我们巧遇外出购物的小钰涵一家。在亲人的怀里,小钰涵今天睡得非常安详。我们给小钰涵挂上来自杭州良渚的玉佩,祝福小钰涵这位不幸中万幸的小天使,今后好梦永远伴随着她!
6月29日,在民间丧事“七七”49天的前一天,九洲体育馆临时安置点的最后一批灾民全部撤离。当作别九洲体育馆的时候,人们深切感到这里就是抗震救灾最生动的缩影,最悲伤和最幸运在这里汇集,最痛苦和最动人在这里交织。在惨烈大难发生的短短48天里,这里汇集了太多闪耀人性大爱光芒的英雄和故事,在人们心中矗立起一座永远的人性大爱的丰碑。
特殊的班
这是一个特殊的班,全称叫绵阳安县黄土镇红岩村学生活动营,还不能称为学校。
这是一个在玉米地里的特殊的班,无法跟那些电视里看到的活动板房相媲美。即便是那些炎热的帐蓬学校,也会让班上的孩子羡慕不已。
这是一个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混在一起,甚至每天的人数都在不断变化的班。
这是一个没有专职老师的班。因为孩子们的学校没有复课,志愿者们就地取材建起了这个临时学校。暂时管理这个班的是一位西南科大的大学生志愿者,和一位震后从山东赶来的患唇腭裂的志愿者,不过讲课的两位“老师”,却是从极重灾区北川过来的两位高中和初中女生,她们的学校没有复课,家全被毁了,就来这里当志愿者。
尽管条件恶劣、卫生状况糟糕,这里的孩子们一点都不缺乏快乐。并且,他们更加真诚、懂事。当我们沿着田埂走向“学校”的时候,正逢两个中学生带领孩子们唱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暮归的老牛是我的同伴……”齐声的合唱,让我们在临近他们的时候,一丝悲壮的浪漫涌上心头。而当我们来到他们身边时,同行的志愿者支吾一声“好热啊!”迅速地,一本书扇着的风向他吹来,“我给你煽扇!”说这话的是一个孩子。这些可爱的孩子热情、乐观,他们参与每一项活动都非常投入,尤其是有奖品的活动,那就更热闹了。他们学习非常认真,完成我们布置的卫生健康知识竞赛作业时,字迹端正、整齐划一,根本看不出是在没有桌子、凳子,没有尺子、没有专用格子纸,坐在铺上塑料布的玉米地上完成的。原来,他们用书本当垫子,以书边为标尺,一字一字,一行一行,交出了令城里孩子也不及的整齐答卷!这种环境下,这种认真劲,令我们这些大人也脸上发烫。我至今仍珍藏着这些特殊的纪念品。
还有一件事,本来我们带了2000元钱的捐款,想买点东西给孩子们,但临时产生一种想法,想“教”孩子们自己做预算,买他们自己想要的东西。当我们问孩子们最想要什么时,50多位孩子竟异口同声地说:“书包!”。原来,大部分孩子的书包在地震中都被砸坏了,只挖出一些书,最缺书包。后来大家推举5位小朋友组成捐款使用管理委员会。他们做了一个精确的预算,超过我们的想象,买了几样东西,给每位孩子一人一份。由于安置点的孩子来自差不多8、9个学校,年龄层次又不相同,所以他们按照二年级以下,二年级至六年级和初中三个阶段,按男女分开,分别选择不同大小的书包。最后由三位同学代表大家去绵阳为大家买东西。在绵阳火车站批发市场,孩子们仔细选购、还价。“姐姐好,姐姐”、“姐姐最漂亮了,最有爱心……”。在孩子们的夸赞声中,做小本生意的几位女老板总共给孩子们便宜了60元钱,实际使用1993元。我们感叹于这样一种捐款形式,2000元钱原来可以这么花!今天,孩子们教我们这些成年人怎样花钱。
这次赴川之行,我们特别关注5月12日以后的孩子们。大震之后余震不断,灾区的孩子感到害怕、困惑和不安,需要心理疏导和心理安抚。我们通过学习和游戏的方式,分散儿童对灾情的注意力,帮助他们放松,逐渐远离恐惧和害怕,重新建立起安全感。让孩子们一起游戏,彼此间相互帮助和支持,消除孤独感,缓解自身的焦虑和恐惧。我们还对孩子们进行了专业性的辅导,教孩子们基本医疗和自救知识、卫生防疫及食品营养安全知识,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教孩子们进行头脑风暴、通过图画来进行肢体模仿、自己组织及主持文艺联欢,用专业器材让他们自己去拍摄、去感受,记录下自己眼中的四川震后生活……
这是一群纯朴、乐观的孩子,这是一群懂得感恩又自强不息的孩子。他们带给我许多值得珍藏的记忆,许多深深的感悟。衷心祝福这个玉米地里特殊的班,祝福这群可爱的孩子们!
四川,雄起!
灾区的灾情超过我们的想象,灾区生活的艰苦超过我们的想象,但在灾区度过的每时每刻我们都在感动,在学会坚强,学会乐观,学会互助……
当我们下了到成都的飞机,当地的志愿者来接站,一位11岁的小女孩高举着写有“浙江———四川心连心,众志成城,灾后重建”的自制牌子。原来她是当地志愿者的孩子,正休息在家,自告奋勇地要一起到机场来迎接,还说要是不上课,她一定要跟叔叔阿姨们去参加志愿活动。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她经常打电话发短信询问我们的活动情况,我们称她为“这次活动最年轻的志愿者”。当我们离开机场,开着车准备交费时,谁知一看到我们挡风玻璃前搁着那张接站牌,收费员告诉我们,救灾车不收费。灾难中的四川人民是坚强的,忍辱负重的。大灾面前他们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却时时为救助他们的人着想,强忍着心中的伤痛,带着感恩的心回报社会。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开始了重建家园的自救之路。
善良、淳朴、热情,这是四川人民留给我们的深刻印象。一次在从北川至安县的长途车上,坐满了从北川方向来的当地乘客,天色已晚,车速很快,同行一位志愿者原定在途中一个安置点临时下车,取回上午遗失的相机,由于对路线不熟,一直到车已过60多米,才意识到车已超过安置点。司机知道后立即停车,为了方便志愿者,开倒车一直到安置点,并耐心等志愿者取回相机。全车人好像约好了似的,都关切地默默地看着,没有任何怨言和议论。当我们的志愿者表示感谢时,他们只是谦逊地笑笑。这种情景在其它地方,在有些所谓的经济发达城市真是难以想象。
一位中年男子在“5•12”大地震中失去了母亲、妻子、儿子等5位亲人。当我们慰问他时,他表现出的坚强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料理完后事,他不是等待政府救济,而是准备外出打工。他一再感谢我们,并谈到非常思念他唯一的侄女,当我们告诉他灾民安置点有免费的电话可以拨打时,他却说打电话的人多,留给更需要的人去用吧,别人比我更需要。朴实的语言、关爱他人的行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类似这样的坚强、互助、感恩,我们在灾区随处可见……
有一封北川中学学生给武警的感谢信,摘抄如下:
“亲爱的武警叔叔:你们好!感谢您对我们的帮助,在这次灾难中,我们能够幸运地生存下来,全都是你们对我们的帮助。在这无情的灾难中,你们用自己的双手,刨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当我被您们救起时,我当时就有一个体会,我暗说‘我今后要更努力学习,当一名发明家,我要发明一种房子,再大的地震,这个房子也不怕……’”
走在四川灾区,经常会从灾民,从当地百姓、干部及志愿者嘴里听到“四川,雄起!”这个川语。历史上的天府之国美丽富饶,人杰地灵。巴蜀文化,博大精深。三星堆文化惊世璀璨;川剧神秘莫测;川菜闻名天下;道教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渊源流长。这是一片产生大禹、诸葛亮、邓小平等一代代伟人的地方;这是一片哺育李白、杜甫、苏东坡等文坛巨匠的地方。每当民族有大难时,天府之国总是雄起,总是守护着祖国母亲。八年抗战,川人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使我们民族取得了近代中国反抗侵略的第一个胜利。可以说,四川是中国的脊梁,四川在,中国不灭。改革开放后,这个人口最多的省份又形成了全国最多的民工队伍,以聪明勤劳为人称道;四川商人在商场上素以诚实守信为口碑……
“四川,雄起!”这句川语平凡而豪迈,反映出四川人坚强乐观、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卓越品质。如今这句话已被国外媒体译成英文“Sichuan,just-be strong!”而广泛传颂。这次大灾对川人是空前考验,但也是空前机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四川大地震,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亚洲,震动了世界;地震大救援,感动了全中国,感动了全世界。当全国全世界的目光都聚向四川,我们没有理由怀疑,一个崭新的四川一定会雄起!给中国一个惊喜!给世界一个惊喜!
不算结束的结束语
为期一周的灾区志愿者行动暂已结束。这趟四川之行,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太多的人生感悟,太多的心灵洗涤。有些东西,你不亲临现场,不去亲身触摸,不待下去切身感受,根本体会不到个中的滋味。虽然初到四川,但仿佛这里有种久违的熟悉!虽然只是短短7天,却经历了太多的事,太多的情,仿佛待了7周,7月,甚至更长!我们是去慰问、帮助别人,每时每刻,每处每地更多的却是被感动、被教育。我们学到了坚强,学到了乐观;学到了互助,学到了感恩;学到了诚实,学到了宽容……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西行是一次心灵的旅行,是一次灵魂的朝圣,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汶川大地震,其破坏程度、受灾范围和救援难度超乎想象,据悉,这种地质类型破坏为3000年一遇,真是空前绝后。大灾中有大爱,“5•12就是我要爱”,这是世上最动人的口号!这场大地震让我们重新认识爱,爱亲人,爱自己,爱自然,爱国家,爱生命。灾难之后,来自各方的暖流汇成了帮助受灾者树立勇气、信心与力量的长河。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抗争中,感受的不仅是生命的脆弱与坚强,也同样感受到人世间融融的大爱之情。“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学到的肯定会比平时更多。”对于个人来说也是这样。从这次大地震中所提炼及升华的抗震救灾精神,必将成为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成为现代公民的宝贵素质。
回到杭州后,仍然会收到这样的短信“黄医师,这些天你们在灾区辛苦了,相信四川会永远记住你们这样的好人。期待着你们下次再来……”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再见了,难忘的灾区!暂别了,亲爱的灾民!保佑灾区,祝福灾区,我们的心已留在四川灾区,我们的心将永远为他们而感动。我还会再来!西行之旅还会继续!志愿者行动只有开始,没有结束!
(完,作者系省属支部会员、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