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和谐谋发展 开拓创新展活力 扎实做好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发布时间:2009-12-08 14:59:34
|
作者: 杭州市委会
自2006年换届以来,杭州市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在中共杭州市委和民建省委会的领导下,认清形势,把握机遇,紧紧扭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个基础,把它摆在加强自身建设的突出位置,通过加强领导,稳步推进,优化结构,夯实基础,不断整合资源,调整思路,使会的组织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
一、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会员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会员的行业分布从以往比较单一的企事业单位向高科技企业、中介服务、高校等多个行业发展,工作领域也扩大到经济、金融、房产、电子商务、贸易、保险和法律等多个领域。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新阶层人士要求入会的人数逐年增加。目前非公经济会员人数已达到264人,占会员总数的18.7%。
2.基层组织发生显著变化。包括:总支的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按计划经济时代行业归口管理,并与行业主管局党委挂钩组建起来的行业支部逐渐萎缩,一些企业支部名存实亡;支部活动方面,质量不高,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会员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显著变化。年青会员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普遍对形式主义的东西和灌输式的宣传模式表示反感,已经无法满足于老一代“听、跟、走”的思维方式,而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反思色彩,民主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尤为关注。会员政治责任感增强,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关心本党派的事业发展,显示出很强的参与愿望和组织认同感。
二、破解难题找对策,夯实基础求发展,在强化“三结合”上下功夫
市委会从基层组织建设中最突出、会员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总支建设、结合支部结构调整、结合会员发展,以“三结合”带动基层组织创新发展。
加快总支发展。新形势下,城区总支已逐渐成为城区多党合作格局中民主党派展示自我形象、发挥作用的主要平台。市委会将加快城区总支建设速度作为工作重点,在2007年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先后在没有建立总支的城区组建了民建西湖区总支、江干区总支,完成了市区主要城区的总支建设。同时,对已成立的总支进行总支班子换届,充实力量,完善结构;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和程序,加强总支之间的交流与联络,提升总支地位。
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城区党委统战部门的联系,采取上门走访、交换意见、沟通联络等多种形式,就支部分设、总支换届、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等具体工作,积极争取城区党委统战部门对总支工作的支持,帮助总支解决人、财、物上的困难,为加快总支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
加快支部结构调整。在推进总支建设的同时,市委会还将通过几年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城区支部进行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市委会共有7个城区总支部,所辖基层支部27个,共有会员595人,占会员总数的42.1%。自去年以来,已先后对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滨江区、萧山区等10余个支部进行重新划分和编排,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拆分原规模较大的城区支部,使支部会员人数保持适当规模,并以序数编排总支所辖支部;二是合理搭配已作政治安排的政府机关任职会员、民营企业家等骨干会员的力量;三是使更多热心会务、且年龄相对年轻的会员走上支部领导岗位,经受锻炼,接受培养;四是积极鼓励一些热心会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关爱老同志、乐于奉献的民营企业家到所在区的老年支部勇挑重担,担任支部主任,发挥核心作用;五是加强会内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搞好后备干部队伍的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吸收。
探索组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行业、产业支部及特色领域支部。近年来,我会在民营企业、社会中介机构、房地产业、IT产业、仓储物流业、旅游业等产业内陆续发展了一些会员。针对基层支部组织形式的变化,我会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调整措施,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自身建设的需要。例如,适时组建一些新兴行业、产业支部、社区支部及特色领域支部。去年,我会经过多方努力,争取采荷社区党委的支持,对近10年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的水泵厂支部进行重组和调整,重新组建社区支部,划归城区总支管理。这个支部组建以后,今年已开展了6次有主题的活动,吸引了全体会员的参加。在支部分设中,我们又较好地解决了原高新支部会员属地化的问题,将会员分属于两个城区的支部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西湖区四支部和滨江区三支部,使多年沉积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得到了两个城区统战部和会员的充分肯定。在中共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的支持下,成立民建杭师大支部,成为我会建立的第一个高校支部,填补了在高校组织建设上的空白。
加快两支基本队伍的建设。在组织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注意吸收高层次、高学历人才,非公经济代表性人士和政府部门公务员的发展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会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仅去年以来,共发展新会员89人,平均年龄为38.28岁,其中非公经济代表性人士45人、政府部门公务员19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人。在发展中,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把关、重程序,注重把好入口关,强化考察。对要求入会的对象上门考察,听取会员所在单位党委部门的意见,宣传民建,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一些有代表性的人士,市委会领导亲自参加考察,加强与这些代表性人士的沟通,增进了解。
三、注重实际抓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今年,市委会出台了《民建杭州市委会“先进支部”考评细则》和《进一步加强总支部工作意见》(试行)两个文件,旨在形成明确的制度,开展创建“先进支部”的活动,进一步加强总支建设。从学习好、团结好、参政议政好、社会服务好、宣传工作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好、会员活动出席率好、活动形式创新好、会员本职工作履行好、制度建设好10个方面指导支部开展活动,以此为契机,抓典型、树先进,以点带面,进一步增强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关于进一步加强总支部工作意见》(试行),明确了总支的基本任务、具体职责,其与支部、城区统战部、城区人大、政协的关系。为定期了解基层组织情况,常委会建立了听取总支工作汇报制度,每次常委会上安排一个总支汇报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帮助总支分析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一系列举措,推进总支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委会领导、机关干部联系基层组织的制度,发放新的支部工作手册;定期召开总支、支部主任工作会议,加强对总支、支部工作的指导与检查。去年底,市委会召开全市基层组织建设研讨会。22个支部提供了27篇研讨文章,13位基层组织代表作大会发言,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在优化基层组织结构,创新基层组织形式,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方面开拓了思路。
一、进一步明确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1.会员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会员的行业分布从以往比较单一的企事业单位向高科技企业、中介服务、高校等多个行业发展,工作领域也扩大到经济、金融、房产、电子商务、贸易、保险和法律等多个领域。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新阶层人士要求入会的人数逐年增加。目前非公经济会员人数已达到264人,占会员总数的18.7%。
2.基层组织发生显著变化。包括:总支的功能、作用发挥不明显;一些按计划经济时代行业归口管理,并与行业主管局党委挂钩组建起来的行业支部逐渐萎缩,一些企业支部名存实亡;支部活动方面,质量不高,内容单一、形式单调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3.会员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显著变化。年青会员思想活跃,创新意识强,普遍对形式主义的东西和灌输式的宣传模式表示反感,已经无法满足于老一代“听、跟、走”的思维方式,而表现出更多的理性思考和反思色彩,民主和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尤为关注。会员政治责任感增强,关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关心本党派的事业发展,显示出很强的参与愿望和组织认同感。
二、破解难题找对策,夯实基础求发展,在强化“三结合”上下功夫
市委会从基层组织建设中最突出、会员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出发,结合总支建设、结合支部结构调整、结合会员发展,以“三结合”带动基层组织创新发展。
加快总支发展。新形势下,城区总支已逐渐成为城区多党合作格局中民主党派展示自我形象、发挥作用的主要平台。市委会将加快城区总支建设速度作为工作重点,在2007年短短的半年时间内,先后在没有建立总支的城区组建了民建西湖区总支、江干区总支,完成了市区主要城区的总支建设。同时,对已成立的总支进行总支班子换届,充实力量,完善结构;进一步规范工作制度和程序,加强总支之间的交流与联络,提升总支地位。
另一方面,积极加强与城区党委统战部门的联系,采取上门走访、交换意见、沟通联络等多种形式,就支部分设、总支换届、推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等具体工作,积极争取城区党委统战部门对总支工作的支持,帮助总支解决人、财、物上的困难,为加快总支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工作条件。
加快支部结构调整。在推进总支建设的同时,市委会还将通过几年的努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城区支部进行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市委会共有7个城区总支部,所辖基层支部27个,共有会员595人,占会员总数的42.1%。自去年以来,已先后对西湖区、江干区、拱墅区、滨江区、萧山区等10余个支部进行重新划分和编排,主要采取以下做法:一是拆分原规模较大的城区支部,使支部会员人数保持适当规模,并以序数编排总支所辖支部;二是合理搭配已作政治安排的政府机关任职会员、民营企业家等骨干会员的力量;三是使更多热心会务、且年龄相对年轻的会员走上支部领导岗位,经受锻炼,接受培养;四是积极鼓励一些热心会务和社会公益事业、关爱老同志、乐于奉献的民营企业家到所在区的老年支部勇挑重担,担任支部主任,发挥核心作用;五是加强会内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搞好后备干部队伍的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吸收。
探索组建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兴行业、产业支部及特色领域支部。近年来,我会在民营企业、社会中介机构、房地产业、IT产业、仓储物流业、旅游业等产业内陆续发展了一些会员。针对基层支部组织形式的变化,我会采取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进有退的调整措施,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和自身建设的需要。例如,适时组建一些新兴行业、产业支部、社区支部及特色领域支部。去年,我会经过多方努力,争取采荷社区党委的支持,对近10年几乎处于瘫痪状态的水泵厂支部进行重组和调整,重新组建社区支部,划归城区总支管理。这个支部组建以后,今年已开展了6次有主题的活动,吸引了全体会员的参加。在支部分设中,我们又较好地解决了原高新支部会员属地化的问题,将会员分属于两个城区的支部根据属地化管理原则一分为二,分别建立西湖区四支部和滨江区三支部,使多年沉积的历史遗留问题得以解决,得到了两个城区统战部和会员的充分肯定。在中共杭州师范大学党委的支持下,成立民建杭师大支部,成为我会建立的第一个高校支部,填补了在高校组织建设上的空白。
加快两支基本队伍的建设。在组织发展中,更加注重质量,注意吸收高层次、高学历人才,非公经济代表性人士和政府部门公务员的发展人数比往年有所增加,会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明显改善。仅去年以来,共发展新会员89人,平均年龄为38.28岁,其中非公经济代表性人士45人、政府部门公务员19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6人。在发展中,坚持高标准、高起点、严把关、重程序,注重把好入口关,强化考察。对要求入会的对象上门考察,听取会员所在单位党委部门的意见,宣传民建,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一些有代表性的人士,市委会领导亲自参加考察,加强与这些代表性人士的沟通,增进了解。
三、注重实际抓落实,加强基层组织制度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今年,市委会出台了《民建杭州市委会“先进支部”考评细则》和《进一步加强总支部工作意见》(试行)两个文件,旨在形成明确的制度,开展创建“先进支部”的活动,进一步加强总支建设。从学习好、团结好、参政议政好、社会服务好、宣传工作好、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好、会员活动出席率好、活动形式创新好、会员本职工作履行好、制度建设好10个方面指导支部开展活动,以此为契机,抓典型、树先进,以点带面,进一步增强支部的活力和凝聚力。《关于进一步加强总支部工作意见》(试行),明确了总支的基本任务、具体职责,其与支部、城区统战部、城区人大、政协的关系。为定期了解基层组织情况,常委会建立了听取总支工作汇报制度,每次常委会上安排一个总支汇报工作,在肯定成绩的基础上,帮助总支分析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通过一系列举措,推进总支工作逐步制度化、规范化。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委会领导、机关干部联系基层组织的制度,发放新的支部工作手册;定期召开总支、支部主任工作会议,加强对总支、支部工作的指导与检查。去年底,市委会召开全市基层组织建设研讨会。22个支部提供了27篇研讨文章,13位基层组织代表作大会发言,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在优化基层组织结构,创新基层组织形式,增强基层组织活力方面开拓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