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组织基础 凝聚会员力量 努力创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基层组织
发布时间:2009-12-08 15:05:21
|
作者: 温州市瓯海区基层委员会
瓯海区支部始建于2002年12月,是一个市委会直属的、以会员企业家为主体的区域性基层组织。2006年3月进行换届,选举产生第二届支部委员会。2008年6月,根据民建全国“九大”通过的章程,成立了民建温州市瓯海区基层委员会,时有会员34人,分设两个支部。
支部成立5年多特别是2006年换届以来,在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瓯海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展示了一个新建民建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先后评为2005年省级先进集体、2006年至2007年市级先进集体。
一、坚持自我教育,加强思想建设
两年多来,我们根据民建中央有关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建设的要求,始终把抓学习、讲政治、强素质、塑形象摆在工作首位,以支部生活为阵地、骨干培训为重点、倡导自学为基础、各种活动为载体,采取印发文件资料、组织学习辅导、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得体会交流、深入农村访贫调研、参与知识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会员尤其是骨干会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民建全国“九大”精神,学习统战理论和会章会史,并及时宣传贯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及各级人大、政协会议精神,联系思想实际,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增强政党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民建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
这两年多我们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具有时间及时、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特点。如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表后,我们于6月间与第五总支联合举办学习交流联谊活动,由该总支主任、国税系统的稽查局长余康杰同志,围绕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联系实际宣讲国家税法、现行税制及民营企业税务问题,并采取互动形式,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取得很好效果。
二、夯实组织基础,健全规章制度
2006年3月,第二届支部委员会选举产生后,新班子围绕夯实组织基础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明确分工。根据“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从支委会实际出发,大体分为自身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三条线,主任、副主任各自分管一条线,并由一名委员协助配合,基本上做到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二是建章立制。支委会作出了“关于建立支部委员会议、委员分工负责、会员组织生活和经费收支管理等四项会议和工作制度(试行)的决定”,并在实施中逐步修改完善,推进了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支委会议,《制度》规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到今年6月底共举行了16次,多数利用双休日或晚上开会,出席率达90%以上。又如会员组织生活,《制度》规定一年不少于4次,到今年6月底已举行了14次,平均两个月1次,到会率70%左右,覆盖率80%以上。再如经费收支管理,实行出纳与会计分开,凭证齐全,帐目清楚,还请会员中的高级会计师审计后向会员公布,大家都比较满意。
三是充实骨干。为使支委分线负责的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又相应建立了自身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三个工作小组,由分线协助的三名委员任组长,把经过筛选的12名会务积极分子,按其专业和能力,分别编入各个工作小组,有的还委任为副组长。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无论思想素养和会务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建立基层委员会创造了组织条件。
四是壮大队伍。支部成立时只有12位会员,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6年换届已有会员23人。换届以来,我们根据市委会有关会员属地编列支部的原则,从其他总支协商调入了4位会员,又在注重素质的前提下,发展了7位会员,其中包括留学归国的硕士生2名、经济师1名、会计师1名、区政府部门任职的中层干部2名。到今年6月底34位会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0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
五是清理文档。全面清理支部成立以来的文书资料,分年度分类装订成册,归档备查。
今年6月1日基层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又及时调整了委员的分工,充实了三个工作小组的成员,修订了《基层委员会若干规章制度(试行本)》,共八章四十二条,力求使基层委员会及下属支部的工作有分有合,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参政议政
区域性的基层组织,肩负着既要发挥参政议政的桥梁作用、又要直接融入当地政治生活的双重任务。两年多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召开的各种协商会、座谈会、常委会、通报会上,就全区性的重大问题坦诚建言,提出意见和建议。据2006年至2008年6月区六届、七届政协举行的3次全会统计,本会政协委员共提交了7份发言材料,有3份被评为大会优秀发言;提交了38件提案,有4件被评为大会优秀提案。从回复情况看,多数意见和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吸纳。如“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商贸区建设步伐”的集体提案,被大会列为重点提案,区长亲自督办。又如“关于尽快落实仙岩镇秀垟村移民建设用地问题”的集体提案,引起区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亲自下村蹲点调查,摸清情况,抓好落实,很快解决了这一库区移民安置的历史遗留问题,受到乡镇干部和广大村民的赞扬。
为了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2007年下半年,我们以助推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组织骨干力量30多人次,先后走访了瓯海知名的森马、金洲集团及6个乡、镇(街道)、12个行政村,就“工业反哺农业”、“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开展专题调研。期间,还同结对的温州大学友好支部,联手开展“打造瓯海都市休闲区”的调研工作。《关于瓯海区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的调查报告》,受到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及有关部门的好评,并在市委会举行的参政议政成果交流会上获得一等奖。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和打造都市休闲区的调研报告,都以政协集体提案形式,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工业反哺农业”的集体提案还被评为大会优秀提案,由分管工业的副区长负责督办,已见成效。
根据区政府的安排,我们从2003年起就同区土地管理局、建设局、房管局建立对口联系。2007年5月经过调整,又同区发改局、经贸局、外经贸局、风景旅游管理局建立对口联系,并签订了《协议书》,落实联系制度。一年来,我们多次参加对口联系单位的重要会议,今年6月下旬还分别同区发改局、经贸局联手开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创新强工,持续发展”等两个课题的调研活动。
四、热心公益事业,真情回报社会
据2006年至2008年6月的不完全统计,会员企业及企业家个人捐助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总额(含实物折款)达1430万元,其中赈灾捐款1035万元(四川汶川地震918万元、温州“桑美”台风67万元、永嘉县界坑乡盛下村火灾50万元),贫困山区母亲节慰问物品200万元,参与“市139扶贫攻坚计划”结对扶贫43万元,全区农村环境清洁行动捐助40万元,各项教育扶贫23万元,慰问人武部、消防队及农村治安15万元,赞助上海特奥会10万元,捐建瓯海统战林3万元,“慈善一日捐”及其他公益事业捐助61万元。在教育扶贫中,我们还积极参加区各民主党派联合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捐助6.3万元,帮助潘桥二小和利宝特殊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完小和智残儿童献爱心。
今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会员企业家浙江高邦集团总裁朱爱武,立即打电话给集团所属的成都分公司,了解灾区急需物品,并当即决定从成都分公司及其专卖店,就近调集了价值500万元的羽绒服和其他服装,在第一时间送给灾区群众,奉献了一片爱心。会员企业家浙江雪歌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迷丽,除了积极参与结对扶贫、地震赈灾、火灾救助,还于今年5月开展了“情系山区、母亲节倾情慰问”系列活动,组织人员满载价值200万元的慰问物品,赴文成、泰顺、丽水、庆元等贫困山区,将“雪歌人”对广大劳苦母亲们的爱心洒满山区,受到当地政协、妇联及有关乡镇的赞扬。会员企业家温州冠盛集团董事长周家儒,始终以扶贫帮困、服务社会为已任,积极参与“市139扶贫攻坚计划”,2006年以来,先后捐助28万元帮助结对的永嘉县溪下乡发展茭白生产基地和种羊养殖场,去年底已实现脱贫,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温州市结对扶贫先进单位;他还捐助6万元帮助瓯海区泽雅镇石坑村修建自来水工程,使400户村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2006年春节捐助3万元慰问比较困难的老龄会员,受到大家的称赞。
五、密切会员联系,推动和谐共进
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会员为本、凝心聚力、和谐共进,我们经过这两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四个一”做法:即人手一册包括出生年月、入会时间等多项内容的袖珍式《会员信息录》,便于加强相互联系;每月基本上做到同会员电话联络或登门走访一次,了解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开展必要的谈心交心活动,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会员的职务晋升、工作调动、职称评定、子女上学及融资问题排忧解难;每月定期编发一期《瓯海民建》,上通下达,传递信息,表彰会员及企业家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每个会员生日按时赠送一份生日礼券和鲜花。今年3月,我们还邀请会员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参加民建工作恳谈会及新春联谊会,沟通相互联系,使其更加关心和支持会员工作。
这“四个一”做法,虽很细微,却无形中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会员与组织的共同语言多了,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增强了,会员热爱民建、关心支部、参加会务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有的会员时而打电话问支部近期有什么活动,还主动为活动内容支“招”;有的企业家外出公务,就委托助理或办公室主任赴会;有的还为支部开展活动提供交通工具;会员自觉缴纳会费,到今年6月底会费收缴率达93.8%,加上许多会员企业家的大力赞助,全部经费结存达28万元,为今后开展各项会务活动提供了财力保障。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外联络工作,先后与民建省属一支部、浙江大学支部、温州大学支部建立友好支部关系,“请进来、走出去”,多次进行互访活动,拓宽会员的知识面和信息渠道,并接受兄弟支部专家、学者的咨询服务,收到虚实结合、优势互补的良好效果。
支部成立5年多特别是2006年换届以来,在加强自身建设、积极参政议政、开展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为瓯海区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展示了一个新建民建基层组织的生机活力,先后评为2005年省级先进集体、2006年至2007年市级先进集体。
一、坚持自我教育,加强思想建设
两年多来,我们根据民建中央有关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思想建设的要求,始终把抓学习、讲政治、强素质、塑形象摆在工作首位,以支部生活为阵地、骨干培训为重点、倡导自学为基础、各种活动为载体,采取印发文件资料、组织学习辅导、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得体会交流、深入农村访贫调研、参与知识竞赛活动等多种形式,组织会员尤其是骨干会员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大及历次全会精神、民建全国“九大”精神,学习统战理论和会章会史,并及时宣传贯彻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及各级人大、政协会议精神,联系思想实际,加强自我教育,不断增强政党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和民建会员的光荣感、责任感、使命感。
这两年多我们开展学习教育活动,具有时间及时、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的特点。如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发表后,我们于6月间与第五总支联合举办学习交流联谊活动,由该总支主任、国税系统的稽查局长余康杰同志,围绕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联系实际宣讲国家税法、现行税制及民营企业税务问题,并采取互动形式,现场解答疑难问题,取得很好效果。
二、夯实组织基础,健全规章制度
2006年3月,第二届支部委员会选举产生后,新班子围绕夯实组织基础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明确分工。根据“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从支委会实际出发,大体分为自身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三条线,主任、副主任各自分管一条线,并由一名委员协助配合,基本上做到重大问题集体决策,明确分工,各司其职。
二是建章立制。支委会作出了“关于建立支部委员会议、委员分工负责、会员组织生活和经费收支管理等四项会议和工作制度(试行)的决定”,并在实施中逐步修改完善,推进了支部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如支委会议,《制度》规定每两个月举行一次,到今年6月底共举行了16次,多数利用双休日或晚上开会,出席率达90%以上。又如会员组织生活,《制度》规定一年不少于4次,到今年6月底已举行了14次,平均两个月1次,到会率70%左右,覆盖率80%以上。再如经费收支管理,实行出纳与会计分开,凭证齐全,帐目清楚,还请会员中的高级会计师审计后向会员公布,大家都比较满意。
三是充实骨干。为使支委分线负责的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又相应建立了自身建设、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三个工作小组,由分线协助的三名委员任组长,把经过筛选的12名会务积极分子,按其专业和能力,分别编入各个工作小组,有的还委任为副组长。他们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无论思想素养和会务工作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培养和选拔后备干部,建立基层委员会创造了组织条件。
四是壮大队伍。支部成立时只有12位会员,经过几年的发展,到2006年换届已有会员23人。换届以来,我们根据市委会有关会员属地编列支部的原则,从其他总支协商调入了4位会员,又在注重素质的前提下,发展了7位会员,其中包括留学归国的硕士生2名、经济师1名、会计师1名、区政府部门任职的中层干部2名。到今年6月底34位会员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0名,其中高级职称6名。
五是清理文档。全面清理支部成立以来的文书资料,分年度分类装订成册,归档备查。
今年6月1日基层委员会成立后,我们又及时调整了委员的分工,充实了三个工作小组的成员,修订了《基层委员会若干规章制度(试行本)》,共八章四十二条,力求使基层委员会及下属支部的工作有分有合,进一步制度化和规范化。
三、认真履行职能,积极参政议政
区域性的基层组织,肩负着既要发挥参政议政的桥梁作用、又要直接融入当地政治生活的双重任务。两年多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召开的各种协商会、座谈会、常委会、通报会上,就全区性的重大问题坦诚建言,提出意见和建议。据2006年至2008年6月区六届、七届政协举行的3次全会统计,本会政协委员共提交了7份发言材料,有3份被评为大会优秀发言;提交了38件提案,有4件被评为大会优秀提案。从回复情况看,多数意见和建议被政府有关部门吸纳。如“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化商贸区建设步伐”的集体提案,被大会列为重点提案,区长亲自督办。又如“关于尽快落实仙岩镇秀垟村移民建设用地问题”的集体提案,引起区领导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亲自下村蹲点调查,摸清情况,抓好落实,很快解决了这一库区移民安置的历史遗留问题,受到乡镇干部和广大村民的赞扬。
为了不断提高参政议政的质量和水平,2007年下半年,我们以助推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组织骨干力量30多人次,先后走访了瓯海知名的森马、金洲集团及6个乡、镇(街道)、12个行政村,就“工业反哺农业”、“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开展专题调研。期间,还同结对的温州大学友好支部,联手开展“打造瓯海都市休闲区”的调研工作。《关于瓯海区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的调查报告》,受到区委、区政府、区政协及有关部门的好评,并在市委会举行的参政议政成果交流会上获得一等奖。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和打造都市休闲区的调研报告,都以政协集体提案形式,向区委、区政府建言献策。“工业反哺农业”的集体提案还被评为大会优秀提案,由分管工业的副区长负责督办,已见成效。
根据区政府的安排,我们从2003年起就同区土地管理局、建设局、房管局建立对口联系。2007年5月经过调整,又同区发改局、经贸局、外经贸局、风景旅游管理局建立对口联系,并签订了《协议书》,落实联系制度。一年来,我们多次参加对口联系单位的重要会议,今年6月下旬还分别同区发改局、经贸局联手开展“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创新强工,持续发展”等两个课题的调研活动。
四、热心公益事业,真情回报社会
据2006年至2008年6月的不完全统计,会员企业及企业家个人捐助各项社会公益事业的总额(含实物折款)达1430万元,其中赈灾捐款1035万元(四川汶川地震918万元、温州“桑美”台风67万元、永嘉县界坑乡盛下村火灾50万元),贫困山区母亲节慰问物品200万元,参与“市139扶贫攻坚计划”结对扶贫43万元,全区农村环境清洁行动捐助40万元,各项教育扶贫23万元,慰问人武部、消防队及农村治安15万元,赞助上海特奥会10万元,捐建瓯海统战林3万元,“慈善一日捐”及其他公益事业捐助61万元。在教育扶贫中,我们还积极参加区各民主党派联合开展的“三下乡”活动,捐助6.3万元,帮助潘桥二小和利宝特殊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为农村完小和智残儿童献爱心。
今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后,会员企业家浙江高邦集团总裁朱爱武,立即打电话给集团所属的成都分公司,了解灾区急需物品,并当即决定从成都分公司及其专卖店,就近调集了价值500万元的羽绒服和其他服装,在第一时间送给灾区群众,奉献了一片爱心。会员企业家浙江雪歌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迷丽,除了积极参与结对扶贫、地震赈灾、火灾救助,还于今年5月开展了“情系山区、母亲节倾情慰问”系列活动,组织人员满载价值200万元的慰问物品,赴文成、泰顺、丽水、庆元等贫困山区,将“雪歌人”对广大劳苦母亲们的爱心洒满山区,受到当地政协、妇联及有关乡镇的赞扬。会员企业家温州冠盛集团董事长周家儒,始终以扶贫帮困、服务社会为已任,积极参与“市139扶贫攻坚计划”,2006年以来,先后捐助28万元帮助结对的永嘉县溪下乡发展茭白生产基地和种羊养殖场,去年底已实现脱贫,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温州市结对扶贫先进单位;他还捐助6万元帮助瓯海区泽雅镇石坑村修建自来水工程,使400户村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饮用水;2006年春节捐助3万元慰问比较困难的老龄会员,受到大家的称赞。
五、密切会员联系,推动和谐共进
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会员为本、凝心聚力、和谐共进,我们经过这两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较为有效的“四个一”做法:即人手一册包括出生年月、入会时间等多项内容的袖珍式《会员信息录》,便于加强相互联系;每月基本上做到同会员电话联络或登门走访一次,了解会员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开展必要的谈心交心活动,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为会员的职务晋升、工作调动、职称评定、子女上学及融资问题排忧解难;每月定期编发一期《瓯海民建》,上通下达,传递信息,表彰会员及企业家的先进经验和先进事迹;每个会员生日按时赠送一份生日礼券和鲜花。今年3月,我们还邀请会员所在单位的党组织参加民建工作恳谈会及新春联谊会,沟通相互联系,使其更加关心和支持会员工作。
这“四个一”做法,虽很细微,却无形中起到了凝心聚力的作用,会员与组织的共同语言多了,会组织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增强了,会员热爱民建、关心支部、参加会务活动的热情提高了。有的会员时而打电话问支部近期有什么活动,还主动为活动内容支“招”;有的企业家外出公务,就委托助理或办公室主任赴会;有的还为支部开展活动提供交通工具;会员自觉缴纳会费,到今年6月底会费收缴率达93.8%,加上许多会员企业家的大力赞助,全部经费结存达28万元,为今后开展各项会务活动提供了财力保障。
此外,我们还加强了对外联络工作,先后与民建省属一支部、浙江大学支部、温州大学支部建立友好支部关系,“请进来、走出去”,多次进行互访活动,拓宽会员的知识面和信息渠道,并接受兄弟支部专家、学者的咨询服务,收到虚实结合、优势互补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