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凯委员代表民建界别作大会发言:关于深化我省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06-04 10:23:19
|
作者:
1月27日下午,省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金凯委员代表民建界别作题为《关于深化我省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的建议》的大会发言。发言内容如下:
为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任务之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我省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摸清产业链关键短板,有针对性地推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巩固我省制造业竞争优势,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
当前,我省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产业链核心环节掌控力不强。很多先进设计和高端制造技术依靠合资合作输入,受制于人,无法形成闭环发展。如光学电子产业链中光学元器件,高端模具产业链中设计、仿真软件,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中催化剂等关键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二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度不高。一方面,传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协作配套水平较低,未形成稳定、持续的供应关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间尚未形成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局面。
三是创新核心要素支撑力不足。在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我省很多企业缺少高层次研发设计人才,只能以跟随式、模仿式创新为主,原创能力不足。在浙高校、科研院所等在5G技术研发、网络规划设计、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高端领域人才队伍培养上还相对薄弱。
为此,建议:
(一)狠抓关键技术攻关。一是开展排摸。通过对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型初创企业以及省内高校院所的排摸,分类梳理出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清单、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清单、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清单,并持续更新,做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二是加快破题。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机器人与高端装备等分领域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对于亟需突破、难以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由政府进行统筹,以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形式,采用开放机制,由政府出面向全球揽才,借助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三是推广应用。围绕重点企业,广泛征集关键环节强链补链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弥补省内产业链断链问题。
(二)狠抓重点企业引领。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遴选一批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推动链上企业协同发展。组织开展跨产业链协同创新对接、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配套对接等专项对接活动。二是强化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建立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引导企业聚焦主业,深耕细分市场,力争在每条产业链上都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全球话语权的单项冠军企业。三是强化关键环节的企业引进。围绕十大标志性强链补链关键环节,绘制产业链招商目录,明确重点招商方向,加大精准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产业链带动性强的引擎性重大投资项目和研发机构。
(三)狠抓区域协调联动。一是加强省内各地协调联动。整合我省各区域资源,加快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企业聚集,努力形成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生态。二是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联动。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加速推动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转型,降低对外依存度,转为区域内上下游产业替代,打造长三角区域内完整供应体系,形成国际领先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
(四)狠抓创新要素集聚。一是人才集聚。做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和绍兴科创大走廊三地科创平台,加大在招引人才、推动创新上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来浙,形成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在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区设立“人才飞地”,以产业为导向,搭建信息资源平台,打通人才共享渠道,以多元化方式促进人才集聚。二是平台集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团队、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推进我省产业链智能平台建设,实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制约瓶颈等相关数据和信息的自动搜集、智能分析、数字展示、动态更新,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促进相关产业持续良性发展。三是政策集聚。研究制定“一链一策”个性化政策,从企业培育、招商引资、上下游企业协同、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扶持政策,加强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推进产业链政策与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等多链协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整合,形成发展合力。
为应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深入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点任务之一“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我省当务之急是要加快摸清产业链关键短板,有针对性地推进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深化产业链协同创新,巩固我省制造业竞争优势,把握未来产业发展主动权。
当前,我省在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产业链核心环节掌控力不强。很多先进设计和高端制造技术依靠合资合作输入,受制于人,无法形成闭环发展。如光学电子产业链中光学元器件,高端模具产业链中设计、仿真软件,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中催化剂等关键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二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度不高。一方面,传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协作配套水平较低,未形成稳定、持续的供应关系。另一方面,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企业间尚未形成分工协作、协同发展的局面。
三是创新核心要素支撑力不足。在5G、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我省很多企业缺少高层次研发设计人才,只能以跟随式、模仿式创新为主,原创能力不足。在浙高校、科研院所等在5G技术研发、网络规划设计、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等高端领域人才队伍培养上还相对薄弱。
为此,建议:
(一)狠抓关键技术攻关。一是开展排摸。通过对重点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型初创企业以及省内高校院所的排摸,分类梳理出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清单、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攻关清单、创新成果推广应用清单,并持续更新,做到重点难点心中有数。二是加快破题。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机器人与高端装备等分领域实施“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对于亟需突破、难以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由政府进行统筹,以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形式,采用开放机制,由政府出面向全球揽才,借助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三是推广应用。围绕重点企业,广泛征集关键环节强链补链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项目建成投产,力争弥补省内产业链断链问题。
(二)狠抓重点企业引领。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遴选一批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推动链上企业协同发展。组织开展跨产业链协同创新对接、龙头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配套对接等专项对接活动。二是强化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建立单项冠军企业培育库,引导企业聚焦主业,深耕细分市场,力争在每条产业链上都培育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拥有全球话语权的单项冠军企业。三是强化关键环节的企业引进。围绕十大标志性强链补链关键环节,绘制产业链招商目录,明确重点招商方向,加大精准招商力度,争取引进一批产业链带动性强的引擎性重大投资项目和研发机构。
(三)狠抓区域协调联动。一是加强省内各地协调联动。整合我省各区域资源,加快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优化营商环境,吸引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企业聚集,努力形成整个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生态。二是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联动。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加速推动供应链区域化、本地化、多元化转型,降低对外依存度,转为区域内上下游产业替代,打造长三角区域内完整供应体系,形成国际领先的区域性产业链集群。
(四)狠抓创新要素集聚。一是人才集聚。做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和绍兴科创大走廊三地科创平台,加大在招引人才、推动创新上的优惠政策,吸引高端技术人才来浙,形成与产业链相匹配的人才链。在上海、深圳等创新资源集聚地区设立“人才飞地”,以产业为导向,搭建信息资源平台,打通人才共享渠道,以多元化方式促进人才集聚。二是平台集聚。加强与国内外科研团队、第三方机构的合作,推进我省产业链智能平台建设,实现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平台、关键共性技术、制约瓶颈等相关数据和信息的自动搜集、智能分析、数字展示、动态更新,提供决策支持服务,促进相关产业持续良性发展。三是政策集聚。研究制定“一链一策”个性化政策,从企业培育、招商引资、上下游企业协同、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扶持政策,加强科技政策、教育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同配合,推进产业链政策与供应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等多链协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全要素整合,形成发展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