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08年6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08年6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08年6期
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给我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9-12-14 16:31:24
  |  
作者: 程 炜
    2008年10月下旬,我随省政协之友社代表团赴安徽考察学习,在安排日程时,我提议最好能去凤阳县小岗村看看。因为30年前,1978年冬天,小岗村18位农民悄悄地签订了“包产到户”契约,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序幕的一角。我的提议被采纳了。
    10月25日清晨,我们一行从合肥出发,经过近3个小时高速公路行程,到达了凤阳县。凤阳地处安徽东北部,淮河中游南岸,面积1949平方公里,人口73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享有“帝王之乡、改革之乡、花鼓之乡、石英之乡”的美誉。
    一首曾在全国流传很广的凤阳花鼓词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唱出了凤阳人在旧社会过的悲惨生活情景。朱元璋是明朝第一个皇帝,他当上皇帝后,把南京定为国都,又在家乡凤阳建中都城(又称陪都),规模宏大。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说:明中都是朱元璋集奴隶主贵族2000多年来我国都城建筑之大成,悉心营造的一座最为豪华奢侈的都城(现在留有遗址遗迹,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显示他的显赫地位,朱元璋还在家乡建造皇陵,追封他的祖先高祖、曾祖、祖父三代为祖皇帝,大兴土木,横征暴敛,劳民伤财,以致民怨四起。同时,淮河流经凤阳县,历史上由于黄河决口,黄河浊水流入淮河,使淮河成为多沙河,两岸变成多灾多难地区。每到汛期,河水泛滥成灾,大旱时河床干涸,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四出讨饭。这里曾是有名的讨饭乡。
    凤阳县政协主席给我们介绍了小岗村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向我们赠送了资料,并陪同我们参观了明皇城皇陵遗址和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
    小岗村在凤阳县东部25公里处。建国初期是一个自然村。农业合作社时,全村有34户,125口人,90个劳动力,30头牲畜,1100亩耕田。尽管物质条件较差,但翻身分到土地的小岗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人均年产粮500多公斤,农民基本生活多数不成问题。1958年,小岗队并入小溪河卫星人民公社,由于左的路线干扰,公社化运动刮起“共产风”,造成生产上的“瞎指挥”和“浮夸风”。夏种时,把小岗村划为杂粮区,劳力和畜力全部被公社调到十几公里外的水稻区工作,造成小岗村的耕地大面积荒废。小岗村从此一蹶不振。后来三年自然灾害加上人祸,小岗村饿死60人(其中8户全家饿死),外流逃荒要饭的达76人。1966年文革开始,整天搞“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大批促大干”和“大抓阶级斗争”,生产队干部像走马灯一样地经常轮换,结果是人心斗散了,土地斗荒了,粮食斗少了,社员斗穷了,集体斗空了。到1976年,全队人均收入只有22元,人均口粮100多斤,队里的集体财产仅有3间破草房、3头牛、2张犁耙。小岗村成了有名的“生产靠贷款、吃粮靠供应、花钱靠救济”的“三靠”队,依然没有摆脱贫穷落后面貌。
    1978年这年大旱,公社推行所谓“联产计酬责任制”。村民们不赞成这种责任不明、“大呼隆”的做法,纷纷准备外流。小岗村生产队得知情况后,经队委集体商议,为了留住村民不外流,秘密召集村民开会。那是在一个严冬夜晚,除不在村的两户单身汉外,其余18人都到了。根据大伙讨论的意见,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他们做法是瞒上不瞒下,谁都不能对外说。当晚签下了“生死契约”。契约规定“每户必须保证完成全年上交公粮,不得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完不成,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社员要保证把我们的子女养活到18岁。”18户农民在契约上摁下了红手印后,连夜就按人头把耕田和耕牛(作价)分到户,第二天就忙开了。现在这份契约由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所珍藏,这是历史的见证。当年18位农民现在还有12位健在。当记者采访当年小岗村生产队长严俊昌,提到当年他们为什么要冒这样大的风险搞包产到户?严回答说:“就是一个穷字。迫于生计,为了填饱肚子。”“当时我们也曾想到要坐牢,但坐牢总比饿死好,在监牢里饭总是有得吃的。”这是人的生存本能使小岗村农民将个人安危和政治风险置之度外。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小岗村农民搞包产到户的消息传开后,周边的生产队有赞成的,也打算这样搞;也有反对的,甚至到上面去告密,说小岗村搞资本主义复辟,走资本主义道路。小岗村承受了很大的压力,但小岗村包产到户第一年就喜获丰收,全队粮食总产量132000多斤,相当于1966年至1970年五年的总和,花生、芝麻产量和生猪饲养量均超历史纪录。他们从亲身经历中感受大包干的做法是正确的。当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正在传达,小岗村做法得到了时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的大力支持。万里曾先后五次到凤阳指导工作。邓小平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农村改革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凤阳花鼓中唱的那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实行包产到户的地方,经济的主体现在也还是生产队。”小岗村的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后,写入了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包干迅速在全国推开了。
    小岗村实行大包干数年以后,温饱问题是解决了,但是没有解决致富奔小康问题。因此,这些年来他们又在积极探索如何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商品经济,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把部分分散土地通过土地流转,集中起来,出租给企业或专业户,搞规模经营。他们建起了葡萄科技示范园、蘑菇大棚、奶牛场和养猪场,规模都较大,其中葡萄园占地600亩,蘑菇大棚占地150亩,还成立了现代农业服务公司,开发观光旅游业等。在实践中,大家深深地认识到,现代农业不能建立在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基础之上,必须走规模化、集约化道路。只有这样,农业才能采用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实现产业化;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解决土地抛荒问题,使土地得到有效的利用;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小岗村闻名全国后,各地参观者络绎不绝。2005年6月,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竣工开馆,纪念馆占地30亩,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徽派风格,古朴庄重。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为纪念馆题写馆名。在展览大厅里,通过图片、实物和模型生动地展示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和政治背景,这个纪念馆被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小岗村成为全国十大名村。
    30年来小岗村走过了曲折不平凡的道路,它的精神是什么,它给予我们什么启示,我认为主要是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顺应民意,支持农民冲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一大二公”人民公社体制,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新体制,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小岗村农民创造的“大包干”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充分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不怕风险、敢闯敢干的精神,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精神。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描绘了一幅美好宏伟蓝图。就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专程到小岗村视察,与村民们亲切交谈,了解情况,听取意见。看望了在小岗村当“村官”的大学生,勉励他们好好锻炼。总书记还特地到种植葡萄和蘑菇的大棚里看农作物生长情况。总书记向村民们传达即将召开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告诉大家“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村民们听后受到极大的鼓舞。总书记希望大家继续发扬当年大包干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系六届省委会名誉主委、省政协原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