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服务与时俱进锐意创新驱动发展
记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
发布时间:2009-12-14 16:45:11
|
作者: 绍兴县总支
2008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省委副书记、省长吕祖善等陪同下,来到绍兴轻纺城的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实地考察纺织技术及装备创新情况,饶有兴趣地察看了这个民营纺织技术创新平台的若干新成果。习近平参观了研究院的新技术新产品展厅、数码印花中心和花样设计中心。在花样设计中心,当习近平得知从事布料花样创意的设计师金曾善是从韩国来的,就与之攀谈起来。金曾善告诉习近平,绍兴的纺织企业众多,特别需要好的创意设计。他能在这里找到用武之地,很高兴。习近平希望金曾善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好好为企业服务。考察中,习近平充分肯定了研究院从纺织原材料到终端产品设计、从工艺技术到装备,为中小企业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研究院全体员工感受到莫大的鼓舞。
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2006年10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全国首个民营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绍兴轻纺科技中心为主体,联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加盟共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的实施单位,由民建绍兴市委会委员胡克勤任院长。近两年多来,研究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思路,以项目为纽带,融合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优秀人才和技术力量,通过广泛合作,形成了强大的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攻关和服务力量,有力地引领了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整合科技资源 为纺织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院着眼纺织产业创新发展,注重纺织共性和前沿技术难题攻关。2006年以来,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纺织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的组织实施,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打破行政、地域、行业的界限,融合浙江省10多家纺织龙头企业和省内外近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和技术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项目内容涵盖了纺丝、织造、染整等整个产业链,实现了跨学科、跨地区联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纺织产业科研体系。项目总投资3.5亿元,科技部配套经费4170万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小试试验。该项目的实施,确立了研究院在纺织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领域中的领先地位。迄今为止,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等17项科研项目,科研总经费达1500多万元。
今年,在纺织行业遭受来自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的背景下,研究院立足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小平台、大网络”的优势,利用已有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与上海、江苏等省市联系,以长三角两省一市纺织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服务机构为基础,共同组建“跨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研究院为平台总牵头单位和理事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同时牵头负责纺织产品创意设计、纺织新材料技术、纺织信息技术等三大中心的主要建设工作;参与纺织加工技术、纺织装备技术、标准与检测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平台计划总投入4.65亿元,其中申请国拨经费2.17亿元,目前,平台已通过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在科技资源整合上,研究院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依靠院校强大的科研力量,实现优势互补,除与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紧密合作外,还与15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一批研发中心,与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了“东华大学———浙江纺织研究中心”以及“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东华研究中心”;与嘉兴学院合作共建“新型成纱技术研究所”;与绍兴文理学院艺术设计系共同创建“现代艺术设计中心”,有效地集聚了专家团队、仪器设备、信息技术等资源,具备了较强的开展纺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基础条件和人才资源。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近年来,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想企业所需、解企业之难”,积极承担企业技术开发委托项目,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仅2007年为企业解决了15项共性技术难题,如在功能纤维领域,成功开发生产尼龙抗菌母粒并取得较好效益;与企业合作开发成功了环保型涤纶珍珠纤维;为企业研制出薰衣草香型纤维、清凉油纤维等实用新型纤维;以及舒适性可染丙纶纤维、吸湿排汗抗菌复合纤维等系列产品开发。这些项目的开发成功,不仅为企业解决了难题,而且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研究院已与国内著名企业“浪莎”袜业就新型纤维和内衣设计等方面达成全面合作协议。
创新出效益,创新促发展,创新是研究院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创新就不能持续,没有创新就失掉了立足之本。研究院在实施纵向项目的同时,着眼于关系纺织业创新发展和研究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项目,自主组织开发了高档山羊绒家纺产品系列、芳香纤维、环保型珍珠纤维、导电纤维、广谱型抗菌尼龙母粒的工艺及其产业化、分散染料可染丙纶切片及纤维、全电驱动织机小样机、高速电子提花机等10多个工程化项目,开发了“金昌EX9000高精度大幅面发排软件、印染过程控制策略生成器”等2个纺织行业应用软件。2007年申请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外观设计专利200件,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外观设计专利80件。目前,研究院在印花分色制版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仅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和数控印花激光制网机,其软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激光制网机更是改变了荷兰STOCK公司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性价比远胜于国外公司,目前,除国内一些印花顶级企业采用外,东南亚的一些纺织企业也大量应用此设备,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创新”与“服务”并举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归根到底,研究院要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服务,为行业的自主创新服务,这既是研究院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发展的方向。研究院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与“服务”并举的发展思路,在不断投入软硬件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为了从源头上把握纺织价值链高端,提高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研究院与韩国首尔纺织品设计公司(STD)共建花样艺术设计中心,目前已有5名韩国资深设计师入驻中心,专业从事原创花样设计工作。设计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共为客户提供1300余幅原创花样作品。中心举办的“国际家纺设计作品推介会”,“国际纺织创新面料与创新花样设计作品展”、“服装印花设计作品推介会”引起了轰动,有600余幅作品被客商抢购。研究院还牵头成立浙江省面料设计协会,力争通过协会的力量,联系广大纺织面料企业,培养一大批面料设计创意人才,培育面料设计创意产业,建设面料创新基地,努力为促进纺织产业升级,增强纺织产业的竞争力作出贡献。
在提供原创花样设计的基础上,为优化和保护原创设计的知识产权,研究院于2008年5月建立了“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委托单位提供专利、商标、版权、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的代理服务,提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
近年来,随着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适应纺织品的敏捷制造,研究院成立数码印花技术中心,专业从事数码印花生产、应用、研究、推广及其相关服务,满足企业个性化产品的生产要求。
绍兴及周边地区纺织企业众多,需要大量的纺织品检测服务。研究院在原有纺织测试实验室基础上成立了检测中心,在人员配备和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已于2007年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S)评审,成为绍兴地区首家通过CNAS认可的第三方民营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其出具的报告在美国、英国等46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认可。为企业打破国际贸易壁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适应企业科研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需求,提升企业员工整体技术水平,研究院成立轻纺培训中心,提供纺织专业技术的培训,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重点围绕纺织CAD和面料设计等方面建设精品课程。仅2007年就提供就业上岗培训近2000人次,包括培训纺织专业技术人才820名。
此外,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研究院还专门建立了国际流行面料流行趋势展示中心,与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多国的知名面料设计公司合作,以论坛、讲座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较好的面料创新设计素材和一系列的配套开发服务,使企业及时把握国际流行趋势;编辑出版《今日纺织》杂志,向企业提供专业、时尚、权威、适时的纺织信息;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建设了纺织ASP平台《中国纺织制造网》,建立网上科技服务中心,借助Internet为用户提供信息、软件、花样库资源共享、技术沟通等网上服务,目前已吸纳1100余家企业及个人成为专业会员。
有作为才有地位。随着研究院在行业中影响力的扩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服务。目前,研究院已向纺织印染企业转让、推广了“染料深染工艺与技术、印染水处理技术、形状记忆纤维材料、国际纺织创新面料和创新花样设计、纺纱机械与纺纱工艺”等5项国内外行业先进适用技术,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服务8510人次,纺织品设计、分析、试样、检测5000人次,信息技术咨询和各类信息发布交流4500人次,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媒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有的以“中小企业的廉价科研团队”为题报道平台的服务,有的以“感受最时尚的惊艳”为题报道平台的流行面料展示部门,有的则以醒目的标题介绍“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让2000家企业受益”。
风风雨雨,多少次坎坷,多少次喜悦,研究院收获了进步和成熟。正是不断的创新和服务,成就了现在的研究院。今后,研究院将继续牢固树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习近平在考察研究院时的指示:“纺织业为全国和浙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解决了大量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你们要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及时转化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为纺织业优化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继续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创造性,提高纺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并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支撑力度,为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绍兴县总支)
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是2006年10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全国首个民营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绍兴轻纺科技中心为主体,联合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加盟共建的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的实施单位,由民建绍兴市委会委员胡克勤任院长。近两年多来,研究院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院校支撑、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的思路,以项目为纽带,融合省内外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业的优秀人才和技术力量,通过广泛合作,形成了强大的纺织产业科技创新攻关和服务力量,有力地引领了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
整合科技资源 为纺织产业提供科技支撑
研究院着眼纺织产业创新发展,注重纺织共性和前沿技术难题攻关。2006年以来,作为牵头单位,负责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纺织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的组织实施,在项目组织实施过程中,打破行政、地域、行业的界限,融合浙江省10多家纺织龙头企业和省内外近10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秀人才和技术力量,进行联合攻关。项目内容涵盖了纺丝、织造、染整等整个产业链,实现了跨学科、跨地区联合,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纺织产业科研体系。项目总投资3.5亿元,科技部配套经费4170万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小试试验。该项目的实施,确立了研究院在纺织用合成纤维功能化及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领域中的领先地位。迄今为止,研究院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等17项科研项目,科研总经费达1500多万元。
今年,在纺织行业遭受来自国际、国内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的背景下,研究院立足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服务平台,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充分发挥“小平台、大网络”的优势,利用已有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与上海、江苏等省市联系,以长三角两省一市纺织院校、科研单位、技术服务机构为基础,共同组建“跨地区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研究院为平台总牵头单位和理事会秘书处挂靠单位,同时牵头负责纺织产品创意设计、纺织新材料技术、纺织信息技术等三大中心的主要建设工作;参与纺织加工技术、纺织装备技术、标准与检测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平台计划总投入4.65亿元,其中申请国拨经费2.17亿元,目前,平台已通过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评审。
在科技资源整合上,研究院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道路,依靠院校强大的科研力量,实现优势互补,除与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大学紧密合作外,还与15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特别是与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成立了一批研发中心,与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了“东华大学———浙江纺织研究中心”以及“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东华研究中心”;与嘉兴学院合作共建“新型成纱技术研究所”;与绍兴文理学院艺术设计系共同创建“现代艺术设计中心”,有效地集聚了专家团队、仪器设备、信息技术等资源,具备了较强的开展纺织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的基础条件和人才资源。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引进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近年来,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技术、装备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产学研合作的方式,“想企业所需、解企业之难”,积极承担企业技术开发委托项目,切实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为企业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仅2007年为企业解决了15项共性技术难题,如在功能纤维领域,成功开发生产尼龙抗菌母粒并取得较好效益;与企业合作开发成功了环保型涤纶珍珠纤维;为企业研制出薰衣草香型纤维、清凉油纤维等实用新型纤维;以及舒适性可染丙纶纤维、吸湿排汗抗菌复合纤维等系列产品开发。这些项目的开发成功,不仅为企业解决了难题,而且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目前,研究院已与国内著名企业“浪莎”袜业就新型纤维和内衣设计等方面达成全面合作协议。
创新出效益,创新促发展,创新是研究院发展的原动力。没有创新就谈不上发展,没有创新就不能持续,没有创新就失掉了立足之本。研究院在实施纵向项目的同时,着眼于关系纺织业创新发展和研究院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项目,自主组织开发了高档山羊绒家纺产品系列、芳香纤维、环保型珍珠纤维、导电纤维、广谱型抗菌尼龙母粒的工艺及其产业化、分散染料可染丙纶切片及纤维、全电驱动织机小样机、高速电子提花机等10多个工程化项目,开发了“金昌EX9000高精度大幅面发排软件、印染过程控制策略生成器”等2个纺织行业应用软件。2007年申请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外观设计专利200件,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件、实用新型专利1件、外观设计专利80件。目前,研究院在印花分色制版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不仅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AD和数控印花激光制网机,其软件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70%,激光制网机更是改变了荷兰STOCK公司垄断国际市场的局面,性价比远胜于国外公司,目前,除国内一些印花顶级企业采用外,东南亚的一些纺织企业也大量应用此设备,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也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
“创新”与“服务”并举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自主创新”,归根到底,研究院要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服务,为行业的自主创新服务,这既是研究院建设的出发点,也是发展的方向。研究院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创新”与“服务”并举的发展思路,在不断投入软硬件进行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拓宽服务领域。
为了从源头上把握纺织价值链高端,提高附加值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研究院与韩国首尔纺织品设计公司(STD)共建花样艺术设计中心,目前已有5名韩国资深设计师入驻中心,专业从事原创花样设计工作。设计中心成立一年多以来,共为客户提供1300余幅原创花样作品。中心举办的“国际家纺设计作品推介会”,“国际纺织创新面料与创新花样设计作品展”、“服装印花设计作品推介会”引起了轰动,有600余幅作品被客商抢购。研究院还牵头成立浙江省面料设计协会,力争通过协会的力量,联系广大纺织面料企业,培养一大批面料设计创意人才,培育面料设计创意产业,建设面料创新基地,努力为促进纺织产业升级,增强纺织产业的竞争力作出贡献。
在提供原创花样设计的基础上,为优化和保护原创设计的知识产权,研究院于2008年5月建立了“浙江省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知识产权服务中心”,为委托单位提供专利、商标、版权、计算机软件及其他知识产权事务的代理服务,提供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咨询和培训服务。
近年来,随着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个性化的需求,适应纺织品的敏捷制造,研究院成立数码印花技术中心,专业从事数码印花生产、应用、研究、推广及其相关服务,满足企业个性化产品的生产要求。
绍兴及周边地区纺织企业众多,需要大量的纺织品检测服务。研究院在原有纺织测试实验室基础上成立了检测中心,在人员配备和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已于2007年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CNAS)评审,成为绍兴地区首家通过CNAS认可的第三方民营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其出具的报告在美国、英国等46个国家和地区相互认可。为企业打破国际贸易壁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为适应企业科研人才培养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需求,提升企业员工整体技术水平,研究院成立轻纺培训中心,提供纺织专业技术的培训,聘请一批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重点围绕纺织CAD和面料设计等方面建设精品课程。仅2007年就提供就业上岗培训近2000人次,包括培训纺织专业技术人才820名。
此外,为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研究院还专门建立了国际流行面料流行趋势展示中心,与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多国的知名面料设计公司合作,以论坛、讲座和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企业提供较好的面料创新设计素材和一系列的配套开发服务,使企业及时把握国际流行趋势;编辑出版《今日纺织》杂志,向企业提供专业、时尚、权威、适时的纺织信息;通过国家863计划项目建设了纺织ASP平台《中国纺织制造网》,建立网上科技服务中心,借助Internet为用户提供信息、软件、花样库资源共享、技术沟通等网上服务,目前已吸纳1100余家企业及个人成为专业会员。
有作为才有地位。随着研究院在行业中影响力的扩大,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上门寻求服务。目前,研究院已向纺织印染企业转让、推广了“染料深染工艺与技术、印染水处理技术、形状记忆纤维材料、国际纺织创新面料和创新花样设计、纺纱机械与纺纱工艺”等5项国内外行业先进适用技术,提供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服务8510人次,纺织品设计、分析、试样、检测5000人次,信息技术咨询和各类信息发布交流4500人次,得到企业的高度评价,媒体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有的以“中小企业的廉价科研团队”为题报道平台的服务,有的以“感受最时尚的惊艳”为题报道平台的流行面料展示部门,有的则以醒目的标题介绍“浙江现代纺织工业研究院让2000家企业受益”。
风风雨雨,多少次坎坷,多少次喜悦,研究院收获了进步和成熟。正是不断的创新和服务,成就了现在的研究院。今后,研究院将继续牢固树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照习近平在考察研究院时的指示:“纺织业为全国和浙江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解决了大量城乡劳动力就业问题,你们要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及时转化更多的技术创新成果,为纺织业优化升级作出应有的贡献。”继续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创造性,提高纺织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并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增强对区域经济的服务与支撑力度,为纺织产业的转型升级作出更大的贡献!
(绍兴县总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