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08年6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08年6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08年6期
做世界最先进的工厂
发布时间:2009-12-14 16:48:23
  |  
作者: 徐玲英 朱 丹
    一次不成功的进口设备引进,在陈大魁心中埋下了创新的种子。在此后国产化的道路上,他坚持“碰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国外同等设备基础上进行了50多项创新,引领了世界POF收缩膜市场;他怀揣着“做世界最先进的工厂”的梦想,在一次次失败中寻找成功的法门,最终站到了产业的高端;他说做企业就是爱国,而这也是他积极谋求上市的主要动力。“启动时间与成功率成正比,错过一个时间就是错过一个时代”。陈大魁用他“赢在领先”的理念抓住了这个“启动时间”,并获得了企业发展的“黄金时代”。
                                    “赢在领先”
    主持人: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嘉善调研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时候,“众成”被作为自主创新中小企业的典型,可见“众成”在这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是不是先介绍一下,“众成”在自主创新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能够引起政府高层的关注?
    陈大魁:可能大家对“众成”还不是很熟悉,我先介绍一下。我们公司成立于1996年,是国内最大的专业生产环保型POF热收缩膜的厂家,年生产能力达25000吨,今年销售额预计达4.5亿元,占国内产能的40%,市场占有率为20%,全球仅次于美国的希悦尔公司。我们公司从创立开始就非常注重创新,所以我们确立了一个理念,叫“赢在领先”。
    主持人:“众成”的第一条生产线是完全从意大利引进的,后来是怎么领悟到不光要走引进这条路,还要走创新这条路?现在你的生产线已经达到了17条,当中有多少是引进的,多少是自主研发的?
    陈大魁:当初我们引进第一条进口生产线准备投产的时候,请外国专家来调试,结果他们自己都调试不成功,原因就在于生产线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是分离的。于是我们就蹦出来一个理念,以后一定要想办法自己造设备给自己用。目前我们用的设备基本上是自己造的,成本比进口少一半,而且其中6条的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主持人:国内的企业几乎都喊过一个口号叫“引进—消化—吸收”,但是真正成功的并不多,“众成”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成果,你认为你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陈大魁:坚持,不怕失败。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世界最先进的工厂。这个理念我们早就有了,但是实现起来得一步一步走。在创新的过程中,我们经历过很多失败,但面对失败不能灰心,从失败中可以取得成功,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今天,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就在我们“众成”了。
    主持人:怎么来界定你的生产线是世界最先进的?
    陈大魁:现在国际上一般都采用单泡法,我们是唯一使用三泡法的。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美国现在生产出来的交联膜质量和我们差不多,但是他们生产的膜靠近纸芯的100多米就不能用了。我们解决了这个行业当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一年下来为客户节省十几个百分点的成本。这就是领先。
                                  最简单的包装,需最持久的创新
    主持人:借助于自主创新,“众成”的生产线达到了世界领先,并且市场占有率达到了20%。我知道现在你在筹划上市,如果上市成功,对“众成”意味着什么?
    陈大魁:如果上市成功,我们将上12条世界最先进的三泡法生产线。现在做的宽幅是2.4米,将来做的是3.4米。解决了这个宽度问题,成品率可以提高10%,利润增加5%。而且我们这种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比普通生产工艺成本还低,所以“众成”的产品在国际上畅通无阻。
    主持人:你为什么能把生产成本降那么低呢?
    陈大魁:设备好了,生产效率高了,同样400个人,在美国平均一名工人能做77吨,我们可以做到100吨。而且我们是以相同的价格,用最高端的产品和人家低端的产品竞争,就像同等价格的羊毛衫和羊绒衫,你要哪个?现在世界最大的包装膜生产公司美国希悦尔已经盯上我们了,因为从技术和成本上讲,我们已经超越他们了。
    主持人:现在你的产品已经跟世界同步了,只是销量问题。陈总能不能介绍一下,这种包装膜主要用在哪些方面,目前国内跟你合作的企业有哪些?
    陈大魁:我们的产品使用范围很广,具备包装简单、环保、成本低的优点,食品、电子、书刊、汽车配件、高档电子产品的包装都用得着。最常见的像碗装方便面的包装膜用的就是这种产品,6瓶装的娃哈哈果奶也是用它包装成一打一打的。这是世界上最简单的包装,生命力很强,随着经济的发展,增长潜力无穷。
    主持人:去年“众成”被国家科委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前段时间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政策,其中有一条就是对高新产业的扶持。作为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企业,“众成”是否在发展方面也能赢得一些先机?
    陈大魁:称号是一个概念,最根本的还是设备要领先、品种要齐全、质量要稳定、经营要诚信。而保证设备领先的前提就是创新,创新永无止境。
    主持人:1996年你投产包装膜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会做到世界领先?
    陈大魁:我们一直朝这个目标去做的。不过当年投产的时候只知道这个产品是国内没有的,而且发展前景很好,至于怎样的行业状况不是太清楚。我当时想,要保持领先就要做国内没有的,比如现在我们有8个系列产品,其中5个只有我们能够生产。
                                      做企业要有爱国心
    主持人:你的两次创业,第一次是在竞争充分的电气制造行业,第二次是在相对领先的包装膜行业。你觉得作为一个创业者,在哪个领域做起来更得心应手?
    陈大魁:说实话,电气也有很大发展空间,但是不适合我,电气我做得非常一般,但是做包装膜我比他们有能力。创业者跟行业也有“水土不服”的问题,如果当年不转行,我可能还停留在几百万元的水平,甚至还退步了。
    主持人:很多有一定积累的创业者,都会有一个转型或者重新寻找创业基点的问题,他们最困惑的是“我往哪里转”、“怎样去找新产品”,你是怎么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陈大魁:主要是看市场的需求、市场的发展趋势。娃哈哈是我们的第一个合作大客户,合作之前,我们就去市场调研,娃哈哈为什么不用包装膜,如果要用,它需要什么样的包装膜。调研发现,不是它不想用,而是市场无法提供成熟合格的产品,所以我们就根据娃哈哈的要求来生产,最后我们成功了。
    主持人:12年来一直要在理念上保持领先的话,你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吧?
    陈大魁:那是肯定的,我自己首先要树立不断创新的思想,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比如我发现这个产品在这点上做得还不好,我就想办法去解决,解决问题就是创新。创新就是一步一步地做,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
    主持人:你说的是从具体的工作环节把握创新,但是当发展到一定程度甚至上市以后,企业规模越来越大,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你是不是应该从更宏观的整体的领先来着手呢?
    陈大魁:宏观的东西是一点一滴组成的。做好一点一滴,一百个小点就等于一个大点。总体的目标要靠细节去抓。
    主持人:一个人领先的理念跟他的年龄和企业的规模非常有关系。你12年前就是一个非常有冲劲的领先者,12年后还能依然保持,这背后是不是有一个比较大的精神动力?
    陈大魁:对,这是一个驱动的力量。说大一点,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作份贡献。
    主持人:为民族工业崛起作一份贡献?是不是跟你当兵的经历有关。你1984年创业之前主要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做过多少行业?
    陈大魁:那时候纯粹是想办法怎么挣到钱。我种过地,养过猪,甚至还做过豆腐,挑个担子到乡下去卖。当兵的确是很好的经历,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爱国心。
    主持人:你认为做企业跟爱国两者的关系重要吗?
    陈大魁:很重要。
    主持人:这是我第一次在访谈当中听到企业老总说爱国心跟做企业是直接关联的。
    陈大魁:我为什么做世界最先进的工厂,就是要为中国争气啊。我们到国外去参加展会,国外的客商说我们的产品比欧洲的产品都好,听到这样的话,多有自豪感。一定要想办法把个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这是最主要的。
    主持人:你的这种想法有没有跟周围的人说过?他们会不会觉得你这个人太唱高调了?
    陈大魁:没有说过,很多老板都想有了钱就到国外定居,我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做个中国人蛮光彩的。不过到外国去办个厂我是有想法的,去占领他们的市场,这也是我上市最主要的动力。
□ 专家点评
    点评人:民建嘉兴市委会副主委、嘉兴学院企业经营管理学院执行院长 程利仲 教授
    记得刘永好曾经讲过,“成功就是顺应潮流先行一步,我只是一个先期进入者”。陈大魁将“赢在领先”作为“众成”的企业文化,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社会里,“赢在领先”是“众成”成功的保障。
    他将“自主创新”作为“众成”前进过程中的动力源泉。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后开发和制造成功与意大利同等技术水平的POF收缩膜生产线,并且青出于蓝胜于蓝,大大提高了成品率和生产效率,代表了当今世界最高技术水平。
    他将“为国家作贡献”作为公司的价值观和使命感,把目标放在“做世界最先进的工厂”,为中国争气,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作贡献。在这种驱动力引领下,他人生的目标永远不会满足。(徐玲英 朱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