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08年6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08年6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08年6期
最好的医生是你自己
钟南山“养生经”(三)
发布时间:2009-12-14 17:00:28
  |  
作者: 黎 蘅
                                 即使再忙,也要运动
    在我的健康词典里面,几十年来都没有离开过两个字———锻炼。我在北医大上学时,练的是田径,我相信自己良好的体质就是从那时打下的基础。虽然现在我已经离开了竞技赛场,但打球、跑步、游泳……我什么都玩,周五打篮球、周日打羽毛球。即使再忙,只要有十分钟,我都会抓紧时间锻炼,例如在家跑跑步,我的跑步机就摆在卧室的床边。
    不过,现在不少人的运动存在一个误区,就是以为打羽毛球、篮球,出身汗就达到运动目的了。其实不然,我们还应关注体质锻炼和功能锻炼。因为人体在30岁以后体质就开始下降,而50岁之后,体质就会进入衰老期,需要功能锻炼来使人体系统发生功能性的改变。例如肌肉,如果我们能通过举哑铃、俯卧撑等锻炼保持肌肉的力量,那么肌肉对关节、脊柱的支撑就会增强,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中青年人年纪轻轻就腰酸背痛了。同样,如果我们通过慢跑增强了自己的耐力,那么心肺功能也就会变得更好。还有柔韧性,是帮助身体平衡的。
    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我推崇的锻炼是步行。英国曾对1645名中老年人做过4年以上的前瞻性研究,结果发现每周步行4小时的人比那些每周步行少于1小时的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低60%,病死率低70%。因此建议那些不适宜做剧烈运动的人,最好每天都留出步行的时间。
                           调整饮食,迫在眉睫
    近年来有一种趋势让人担忧,就是直肠癌和结肠癌在中国的高发。
    相信很多人都还有印象,均瑶集团的董事长王均瑶就是死于肠癌,终年只有38岁。事实上,直肠癌、结肠癌以前在中国的发病率并不高,反而在发达国家很高。这与中国人几十年前的饮食习惯关系很大,那时大家经济都不怎么好,吃的是粗粮,肉类、油腻的东西不多。但现在,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已经成了大多数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肉类与蔬菜的比例严重失衡,直肠癌就多起来了。
    因此,调整饮食结构已经迫在眉睫,不仅肠癌,还有很多疾病都与不良饮食方式有密切关系。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等。像我本人,其实以前也很喜欢吃汉堡包,喜欢吃肉,但自从上次生病后,我就很注意饮食,现在基本上不吃肥肉了,吃饭前先吃些蔬菜沙拉,而且每餐都会督促自己多吃蔬菜。
    另外,一日三餐的安排也很值得注意。按照很多健康专家的倡导,应该是“早餐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但现实中,很多白领、上班一族恰恰是“早饭不吃,午饭凑合,晚饭撑饱”。长期不吃早餐容易得胆囊炎,午饭不按时吃容易得胃病,晚上吃得太饱,本来需要休息的肠胃却要超负荷工作,这对身体很不好,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
                                钟南山健康贴士
    作息:不熬夜,晚上11∶30前睡觉;早上7∶00起床;中午小睡半小时。
    饮食:不挑食,心脏手术后吃肉少了,动物油太多的食物也尽量少吃,不抽烟,不喝酒。每餐一定多吃蔬菜。最爱吃的食物是鱼和坚果。
    心态:以前脾气不太好,现在则更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