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23年3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23年3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23年3期
从刘鸿生故居悟时代精神
发布时间:2023-08-08 09:14:14
  |  
作者: 洪玲 刘奕辰

        统一战线作为“三大法宝”之一,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建,其先贤的统战故事同样被浓墨重彩地印刻在历史的画卷中。


        铭记历史、接续奋斗、追光逐梦,是新时代民建人的光荣使命,也是我们的应担之责。


                       探寻一座故居


        初夏时节,从繁华喧闹的定海芙蓉洲路拐进一条名为聚奎弄的小巷,时光恍若慢了下来,目之所及皆是一排青砖黛瓦的老屋,沿着小巷走不到百米,就来到了一座修葺一新的故居——民建先贤刘鸿生故居。


        白墙、黑瓦、朱漆大门,保留着当年的岁月痕迹;咖啡、灯箱、城市书房,焕发着古宅的现代气息。


        刘鸿生故居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距今百余年历史,屋子原是典型的二进四合院。1959年因解放东路拆迁,现余正屋及左右厢房各三间、杂屋若干间,占地555平方米。


        历经百年风雨。2010年,舟山市政府曾对故居进行了一次整体修缮。但因缺乏常态化管理及台风侵蚀,故居破坏严重。2023年5月5日,民建舟山市工委历时一年零八个月对故居进行全面修缮布展,并以数字化新貌正式对外开放,为我们走进这位民建先贤的创业故事、探寻它背后的精神力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入口。


                        打开一段历史


        步入故居,古色古香的主体建筑被完整保留下来,展厅内,一件件藏品、一段段影像、一张张文史资料,穿过历史,向世人“讲述”着刘鸿生实业救国的爱国故事和兴教乐育的桑梓情怀。


        刘鸿生(1888-1956),他一生励精图治、敢为人先,经营领域遍布轻重工业、运输业、商业和金融业,创立了近代中国数一数二的民族企业集团,被誉为中国的“煤炭大王”“火柴大王”“水泥大王”和“毛纺大王”。


            (一)东方哈佛的学霸


        刘鸿生出生于上海商人家庭,七岁时父亲病故、家道中落。在母亲的竭力支持下,他十三岁考入圣约翰中学,十七岁考入圣约翰大学,这是当时被誉为“东方哈佛”的中国第一所全英文授课教会大学。大学里,他成绩优异、屡获奖学金,不仅免去学费,还能补贴家用。


        1906年,圣约翰大学校长欲送刘鸿生去美国留学深造,回国后做牧师兼英语讲师,被刘鸿生拒绝。校长以他违背上帝意旨为由将他开除出校。


        18岁的刘鸿生,被迫走上了谋生之路。


          (二)实业救国的商人


     “跑街”跑出人生第一桶金


        凭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刘鸿生在巡捕房当教员、给别人做翻译,虽能维持生活,但这些都不是他的志向。


        经宁波帮前辈周仰山介绍,刘鸿生进入英商所办的开平矿务局任上海办事处“跑街”。他积极推动统煤分级出售、按质论价,打开了开平煤在上海的销路;去宜兴推销煤炭,为窑户免费改建新式窑,高薪雇佣烧窑工,解决了柴民生计问题,迅速拿下宜兴市场……“处处为用户着想”的经营理念开始贯穿在他的创业中。


        一战爆发,眼看上海煤炭断运,刘鸿生抓住商机,承租船只往返于秦皇岛、上海,短短三年赚到了100多万两银子。自此,他开辟码头、兴建仓库,成立了上海煤业公栈股份公司和中华码头公司,成为不折不扣的“煤炭大王”。


            一根火柴擦亮半个中国


        真正让刘鸿生在民族工业史上留下重墨的,是火柴。1919年夏天,苏北发大水,大批难民涌入上海、苏州。刘鸿生以宁波同乡会会长身份办理救灾事务,但单纯救济势难持久。火柴生产工艺简单,手工操作量大。1920年初,刘鸿生联合7位股东集资12万元,在苏州创办鸿生火柴公司。


        火柴的第一个商标是“定军山”,但因质量不佳而亏损严重。为扭转颓势,刘鸿生亲自学习考察,并重金聘用中外专家,最终解决了火柴化学配方问题,“定军山”更名“宝塔”,宝塔火柴在国内外市场上异军突起。


商之大者,为国为民。1928年,面对瑞典、日本火柴侵占中国市场,刘鸿生为“联华制夷”,发表告火柴同业书,推动成立“全国火柴同业联合会”。1930年,鸿生、荧昌、中华三家火柴公司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至抗战前夕,大中华火柴增资至365万元,年产火柴15万箱,终结了“洋火”在中国的垄断地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火柴大王”。


          “办实业成为了他的嗜好”


        刘鸿生的实业遍布各个行业。办实业“已成为他的一个嗜好”“办了轻工业、纺织工业,又办重工业;办了工业,又办码头、仓库、银行、保险等事业”,先后创办企业达70余家。


        “我的全部理想,只是为了发展民族工业。我总希望把我的企业从一个变成两个、三个,越多越好。”他也在实业之路中找到了自己的志向。无论是洋人手里的煤矿、“洋火”还是“洋灰”,他都做成了国货;无论是大战“瑞典火柴”还是大战“日本水泥”,他都执着发展壮大国货。


        1930年,刘鸿生在上海四川中路建造8层高的企业大楼,一层至八层分别是他开办的各类企业,此时刘鸿生实业救国之路走到了顶峰。


              (三)子女教育的楷模


            不惜工本苦心教育


        刘鸿生曾对朋友说:“我一生有两个得意的投资,一个是工矿企业,一个是子女教育。”


        刘鸿生与妻子叶素贞感情笃厚,育有八子三女。后纳两妾也各生一子。他对十子三女一视同仁,相继送往国外留学。当时从送去留学到培养成材,所需花销相当于开办一家中型企业,但刘鸿生果断地说:“舍得!”


          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个筐子


        刘鸿生很欣赏一句英国谚语:“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筐子。”办实业如此,培养子女亦如此。


        刘鸿生安排子女留学,分别送往不同国家,4个儿子留美,4个儿子留英,2个儿子留日,3个女儿分别留美、英、日。还安排他们学不同专业,儿子们分别学经济、法律、银行、管理、工程、会计、机械,女儿们学家政、营养。子女留学归国后,都被安排在刘氏企业不同行业的公司,从底层小职员做起。他教诲子女:“只有学会真本领,才能担当大事情。”在刘鸿生不惜工本苦心教育之下,他的十三个子女无一骄奢、庸碌。


               (四)情系桑梓的赤子


            办家乡最好的学校


        刘鸿生不仅胸怀“国之大者”,也心系“家乡之切”。“家乡舟山要有一所最好的中学”是他的执念。


        1921年,刘鸿生以上海闸北的“天来”“大来”两家丝厂的全部房产(估价23.25万银元)为办学基金,又召集旅沪乡亲捐资27.3万元,在定海城关创办了舟山第一所新式中等学校——定海公学(1962年定名舟山中学),聘请黄炎培、陶行知、陈鹤琴等著名教育家为办校顾问,定海公学很快成为当时浙东地区最好的私立学校。不仅舟山各乡学子咸来“程门立雪”,连宁波、台州、上海、长沙、武汉等地也有许多学子慕名负箧前来求学。


        1926年,他又捐资创办了私立定海女子初级中学。1935年,两校合并成立私立舟山初级中学,也就是舟山中学的前身。


        1920年,教育部先后授予刘鸿生捐资兴学一等褒奖状和大总统“乐育菁莪”匾额。


        为感念刘鸿生捐资办学的义举,定海公学其中一幢教学楼命名“思刘堂”。百年来,定海公学校名、校址几经变迁,但“从严求实、开拓创新”的校风未移,“诚实尚礼、学思至精”的学风不变,为国家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他

今天的“思刘堂”、舟山中学不仅是一个历史坐标,更是一种精神归依。


              建当时急需的医院


        1919年,定海时疫流行。刘鸿生、朱葆三等创设临时时疫医院,从上海聘请西医黄世康等到定海开诊10日,收治病员500余人。


        1922年8月,刘鸿生、朱葆三等旅沪绅商及地方商会集资在镇鳌山麓成仁祠东边建公立定海医院,免费为贫病人士提供医疗和膳食服务。


        1947年,定海城乡霍乱流行。刘鸿生、王启宇等旅沪同乡筹款26307.06万元,在定海城内中大街84号成立定海时疫医院,日夜应诊,无论挂号、住院、医药费等,概不收取分文。


              抗战后的一次故乡行


        1947年5月8日,刘鸿生回到故乡定海。随行的还有善后救济总署上海分署副署长兼渔管处处长王人麟和渔业、航运方面的专家学者。


        刘鸿生在定海县国民参议会上作即兴演说。他说到,此次故乡行的主要目的,是想在家乡兴办水产加工和航运企业。舟山地处海岛,舟山人吃穿用都得从外地买进,很难富起来。为此,一定要发挥优势,开拓赚钱的新路子。


        舟山的优势在哪里?一是世界著名渔场,海产品丰富;二是地处海上交通要冲,地理环境优越,最适宜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和航运业。发展这两个产业要有长期打算,首先要从办教育入手,借用定海原水产学校校舍办一所学校,培养一批能操纵机器、懂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人才,这是第一步,然后再把企业办起来。刘鸿生的一番话受到与会参议员的共鸣与赞赏。


        如今舟山正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刘鸿生先生在大半个世纪前就想到了,可见先生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


        遗憾的是,因当时国民党统治区形势急转直下,刘鸿生在家乡建工厂、办学校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五)爱国革命的先驱


        1937年抗战爆发,时任中国红十字会长的刘鸿生从上海各煤商处调集150辆卡车组成“上海煤业救护队”开赴前线,为“淞沪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初,刘鸿生竭力协助六子刘公诚抗日募捐,筹得一大批医药物品,转运延安。


        新中国成立,刘鸿生来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


        1950年6月,刘鸿生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先后任民建中央常委、民建上海市委会副主委。同年10月,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1954年,先后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二届委员。


        1950年12月,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刘鸿生在工商界带头捐献飞机大炮,共捐献人民币20.17亿元旧币。


        1953年,党中央发布过渡时期总路线总任务,刘鸿生积极响应,第一批申请公私合营。1956年初,刘鸿生在各地价值2000余万元的企业全部实现公私合营,为新中国工业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有人问他是否舍得时,他说:“等到国家发达了,民族兴旺了,我感到的只能是骄傲和幸福,没有什么舍不得的。”


        1956年,刘鸿生病重弥留之际,嘱咐子女把所余全部定息献给国家。去世前,刘鸿生接受《人民中国》杂志采访,发表《为什么我拥护共产党》的谈话,他以40多年来的坎坷经历揭露了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压迫摧残中国民族工商业的种种行径,力证了中国民族资本家只有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的真理。


        1956年10月1日,刘鸿生辞世,享年69岁。在刘鸿生的追悼会上,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为他题文:“明察秋毫,恢恢大度。创业维新,不封故步。细大不捐,勤攻所务。爱国心长,义无反顾。”


                         赓续一种精神


        走出故居已是傍晚时分,门口题匾上“刘鸿生故居”五个字在夕阳下熠熠生辉。白墙青瓦之外,暮色下的故居分外令人流连。


        从积极投身民主革命,到参与民主建国事业,我们从刘鸿生先生身上看到民建先贤心怀天下、志振中华的高尚品格和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对历史最郑重的纪念,是不忘初心;对先贤最真挚的承诺,是接续奋斗。今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75周年。当前,全国统一战线正在全面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随着新时代形势任务的不断变化,多党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也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但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立场永远不变,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政治态度永远不变。


        “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刘鸿生故居的重焕新生,它的价值绝不是给“逝者如斯”之叹作些许补偿,而是重建一隅供人们精神赓续的历史空间,让更多新时代的民主党派人士走进先贤的精神世界,从历史与记忆中赓续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在舟山这座千岛之城续写先贤之缘、初心之缘、奋斗之缘!


        夕照流苏,映照一方故居。斯人已逝,但砖瓦之上,一种精神永远镌刻,永远焜耀于东海之滨。


(洪玲系民建舟山市工委办公室主任;刘奕辰系民建舟山市工委办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