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09年6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09年6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09年6期
魏加宁:银行业需自我完善
发布时间:2010-01-28 09:25:18
  |  
作者: 袁华明
    日前,在民建浙江省委会等部门主办的“2009(杭州)村镇银行发展高峰论坛”期间,《市场导报》记者对话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研究员。
    魏加宁指出,当前金融危机和金融理论的变迁有一定关系,他认为银行业要实现自我完善,防范和控制风险。
    《市场导报》:您说当前的金融危机和金融理论演变也有一定的关系,能不能具体解释一下其演变路径?
    魏加宁:在上世纪60年代初,实行“金融压制”,严格限制市场准入,实际上这是由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实行垄断经营,不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政府对金融市场的价格和数量进行严格管制,结果是扭曲了资源配置,从而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随后便有了“金融深化”理论,主张放开市场准入,同时放开利率,也就是说,对最需要资金的部门,利率可以高一些,这样可以使金融资源配置到更需要的部门。
    后来又有了新的“金融约束”理论。提出适度和适当的限制市场准入、适度限制利率水平。但这一理论过于理想化。
    《市场导报》:为什么说金融理论和金融危机有关?
    魏加宁:经历了上述三个理论之后,国际上对金融理论又提出了新的观点,就是“金融创新理论”。强调市场的作用、反对政府对金融创新及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监管,结果就发生了这次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先导的国际金融危机。
    《市场导报》: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对金融理论又会有哪些影响?
    魏加宁:这次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主流观点认为,是美国的市场力量过强,市场失灵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认为金融创新过度、市场监管缺位等都是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现在这个讨论还在进行中。
    《市场导报》:那么,如何才能确保金融安全?
    魏加宁: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出现了金融危机。我们认为,就是由于这些国家在金融自由化过程中,没有建立起健全的金融安全网,比如说中央银行缺少独立性,比如说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安排等。发达国家中,这次美国在金融危机中未能及时调整和健全金融安全网,所以,它的金融安全网也存在漏洞。
    《市场导报》:如何构建好金融安全网?
    魏加宁:实际上,狭义的金融安全网就是存款保险制度。广义的是金融救助。建设金融安全网要有三道防线:一是审慎监管,目的是维护信用秩序;二是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制度,目的是防范系统性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三是建立投资者保护机制,目的是保护中小投资者或中小存款人的利益。
    《市场导报》:总体上的趋势如何?
    魏加宁:从趋势上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存款保险,而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都在调整保险制度。还有一个趋势是除了银行之外,证券投资者可以建立保护基金,保险可以建立保障基金,这是对投资者的保护机制。所以,现代金融安全体系由三道防线组建了金融安全网。
    《市场导报》:银行业是不是应该更加注重风险防控机制?
    魏加宁:是的,银行应当更加注重这方面的问题。银行业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层面都要努力,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起步很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目前随着金融机构的多元化,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小型金融机构的建立,更要在一开始就注意风险防范,避免造成金融领域的重大风险。
    关于村镇银行发展,魏加宁表示,第一步是要让公众放心地在你那里存款。另外,要适时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如果有了存款保险这把保护伞,可大大地提高村镇银行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魏加宁指出,村镇银行一定要差异化经营,要和大银行有所不同,服务对象要有所区别。有些村镇银行在利益驱使下,服务对象偏离“三农”,倾向于在发达的县城设立分支机构,求大求全,最后演变成同质化经营。这就违背了既定经营理念,偏离了服务“三农”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办行宗旨,不利于村镇银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