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
——政协十年履职心得
发布时间:2010-10-28 09:48:55
|
作者: 邹建华
1995年我从北仑区物资局调到区政协办,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其间除了在区人大办公室工作外,我一直从事政协工作,前后算起来有十个年头,人生最宝贵的十年光阴是在政协岗位上度过的。我担任过北仑区四、五、六届政协委员、常委,区政协办副主任、副秘书长,兼文史委副主任(后兼主任)。通过政协这个平台,我不但走上了为民代言的政治舞台,也结识了许多朋友,尔后又成了民建一员,人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快乐充实。回首往事,那些委员和民建会员的身影和他们孜孜不倦为之奋斗的事业是我难以释怀的。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在政协大部分时间分管的是秘书科,主要与文字打交道,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做好文史资料工作。这是人民政协一项最具特色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以史为鉴、鉴往知来、服务当今、利在千秋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时任北仑区政协主席的张嘉梁主席常说:我们这些人迟早是会没有的,但那些文史资料是永存的。当时区政协文史委兵强马壮,几乎每年都有文史作品问世。《北仑的老总们》收集了北仑建区18年来35位在区域内作出贡献的企业家,总结交流了他们在经营管理中的宝贵经验,再现了他们的辉煌创业史;《北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史料》对北仑区域海防遗址和海防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和剖析,收录了北仑人民在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斗争中的英雄业绩,讴歌了北仑人民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斗争精神;《浙江寺院胜览》收录全省130余座名寺古刹,并对900余座历代寺院作了简介,还介绍了浮图、名僧,这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深受旅游爱好者、佛教界人士的好评,具有很高收藏价值;《求索》介绍了北仑籍著名语言学家乐嗣炳生平事迹;《北仑,我的故乡》是北仑籍著名音乐家周大风的自述文,真实叙述了周大风童年时代故乡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北仑景观》收集了有关景点彩照近百幅,文字介绍材料百余篇,使读者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宽领域了解北仑;《九峰山风景旅游度假区旅游文化初探》不但介绍了景区内景点概况,还收集了数十篇民间传说,并收录有关照片、碑文、诗词,等。文史资料工作不但要静下心来收集整理史料,还要筹集经费,联系出版、印刷等诸多事宜,文史人默默奉献使那些珍贵的史料得以留存于世。我从事文史工作那些年,埋头于典籍之中,涉猎诸多名刹古寺、文物瑰宝,接触各方英杰,也对宁波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了解,更重要的是受到那些“文化人”的熏陶,获益匪浅。
我为人民鼓与呼
政协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是反映社情民意。在政协会议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抓辫子、不打棍子。正是有了这样的氛围,政协和民主党派成为最民主的场所,你能听到不少真知灼见。当时的李长富常委是那样敢于直言,而樊阿达等委员则是那样不辞辛苦收集民意,令人感动。我也由一个怕多说、认为说了也白说、“外地人”不要多管闲事的“哑巴委员”,不知不觉得了爱挑刺的“职业病”。我撰写了不少提案,涵盖百姓生活和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政协大会上也多次发言,内容有加强文史工作的,有加快发展汽配产业的,有积极应对入世的,有尽快建立北仑山公园的,有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撰写的信息更是不计其数,一次我下乡发现某地在耕地整理时有破坏树林现象,马上撰写信息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随后派人实地察看,纠正了这一错误做法。去年年初我提出家电以旧换新的建议后上报市民建,现在这一做法已得到推广。对于委员反映的问题我们也及时反馈上去,起到监督作用,如反映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态度不好、吃拿卡要等现象的,我们收集整理上报后,很快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加以解决落实。我还协助领导做好知识经济、旅游经济、海洋经济、港区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等研讨会的组织工作,自己也撰写不少论文,其中有一些在市委党校校刊、宁波大学、宁波经济丛刊等刊物上发表。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委员的意见建议得到了采纳,充分体现了委员们一颗真诚为百姓呼吁的心。
而今迈步从头越
六届政协时,我协助领导筹建了政协之友社,在担任农村基层工作组长期间,通过政协组织为当地村民办了一些实事,并为《北仑籍港澳台和海外人士》的编纂做了前期工作,2004年上半年我调到区人大办工作。2008年下半年随着新碶街道政协联委会的揭牌,我又重新回到了政协岗位,四年过后政协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提案网上征集办理、公民旁听、大会发言多媒体、特邀委员、专委会、委员工作室、菜单式选题、委员聚焦、届中自我评估、委组长约谈、社情民意联系点、人民政协林、界别活动周等等一系列新做法、新品牌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新碶街道政协联委会也是地地道道的新事物,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视下,联委会试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访贫问苦、视察走访、咨询招聘、外出考察等活动,委员们的热情让我诚惶诚恐的心也安下来了。为了发挥政协的参谋作用,上任初始,我受党工委委托,对凤洋一路东侧地块开发作可行性调研,组织委员走访区规划局、建设局、外口办、保税区、大港、高塘、银杏等有关部门和社区,通过QQ群、电子邮件、传真、信函等方式对有关企业进行调查问卷,重点访谈部分企业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供电、热电、重点房地产企业有关负责人座谈会,与城建科同志反复斟酌,最后形成八个方面的详细的调研报告,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讨论修改后以开发方案形式报区政府,得到原则上通过,现该地块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对街道其它重点工作如大同村住房制度改革、服务进企业等也积极参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这个曾经的老委员,现在的新委员,老兵新传,在政协的这片土壤上又开始新的耕耘。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政协对我来说不仅是人生中重要的经历,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时代在前进,人民政协已走过60多年光辉历程,作为一个在政协工作10年的专职人员,我亲身体会到政协的喜人变化,由此深信人民政协事业大有可为,前程似锦。
(作者系民建宁波市委委员、北仑区支部主任、北仑区新碶街道政协工作联络委员会主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在政协大部分时间分管的是秘书科,主要与文字打交道,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做好文史资料工作。这是人民政协一项最具特色的基础性工作,是一项以史为鉴、鉴往知来、服务当今、利在千秋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时任北仑区政协主席的张嘉梁主席常说:我们这些人迟早是会没有的,但那些文史资料是永存的。当时区政协文史委兵强马壮,几乎每年都有文史作品问世。《北仑的老总们》收集了北仑建区18年来35位在区域内作出贡献的企业家,总结交流了他们在经营管理中的宝贵经验,再现了他们的辉煌创业史;《北仑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史料》对北仑区域海防遗址和海防历史进行了全面的考证和剖析,收录了北仑人民在抗倭、抗英、抗法、抗日斗争中的英雄业绩,讴歌了北仑人民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斗争精神;《浙江寺院胜览》收录全省130余座名寺古刹,并对900余座历代寺院作了简介,还介绍了浮图、名僧,这本书融知识性、实用性于一体,深受旅游爱好者、佛教界人士的好评,具有很高收藏价值;《求索》介绍了北仑籍著名语言学家乐嗣炳生平事迹;《北仑,我的故乡》是北仑籍著名音乐家周大风的自述文,真实叙述了周大风童年时代故乡的社会风尚、风俗习惯;《北仑景观》收集了有关景点彩照近百幅,文字介绍材料百余篇,使读者可以从多视角、多层次、宽领域了解北仑;《九峰山风景旅游度假区旅游文化初探》不但介绍了景区内景点概况,还收集了数十篇民间传说,并收录有关照片、碑文、诗词,等。文史资料工作不但要静下心来收集整理史料,还要筹集经费,联系出版、印刷等诸多事宜,文史人默默奉献使那些珍贵的史料得以留存于世。我从事文史工作那些年,埋头于典籍之中,涉猎诸多名刹古寺、文物瑰宝,接触各方英杰,也对宁波的风土人情有了更深了解,更重要的是受到那些“文化人”的熏陶,获益匪浅。
我为人民鼓与呼
政协是联系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政协委员的重要职责是反映社情民意。在政协会议上大家可以畅所欲言,不抓辫子、不打棍子。正是有了这样的氛围,政协和民主党派成为最民主的场所,你能听到不少真知灼见。当时的李长富常委是那样敢于直言,而樊阿达等委员则是那样不辞辛苦收集民意,令人感动。我也由一个怕多说、认为说了也白说、“外地人”不要多管闲事的“哑巴委员”,不知不觉得了爱挑刺的“职业病”。我撰写了不少提案,涵盖百姓生活和开发建设的方方面面,在政协大会上也多次发言,内容有加强文史工作的,有加快发展汽配产业的,有积极应对入世的,有尽快建立北仑山公园的,有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撰写的信息更是不计其数,一次我下乡发现某地在耕地整理时有破坏树林现象,马上撰写信息上报,市政府有关部门随后派人实地察看,纠正了这一错误做法。去年年初我提出家电以旧换新的建议后上报市民建,现在这一做法已得到推广。对于委员反映的问题我们也及时反馈上去,起到监督作用,如反映部门办事效率不高、态度不好、吃拿卡要等现象的,我们收集整理上报后,很快得到党委政府的重视,加以解决落实。我还协助领导做好知识经济、旅游经济、海洋经济、港区经济、村级集体经济等研讨会的组织工作,自己也撰写不少论文,其中有一些在市委党校校刊、宁波大学、宁波经济丛刊等刊物上发表。包括自己在内的许多委员的意见建议得到了采纳,充分体现了委员们一颗真诚为百姓呼吁的心。
而今迈步从头越
六届政协时,我协助领导筹建了政协之友社,在担任农村基层工作组长期间,通过政协组织为当地村民办了一些实事,并为《北仑籍港澳台和海外人士》的编纂做了前期工作,2004年上半年我调到区人大办工作。2008年下半年随着新碶街道政协联委会的揭牌,我又重新回到了政协岗位,四年过后政协让我感到耳目一新:提案网上征集办理、公民旁听、大会发言多媒体、特邀委员、专委会、委员工作室、菜单式选题、委员聚焦、届中自我评估、委组长约谈、社情民意联系点、人民政协林、界别活动周等等一系列新做法、新品牌让人目不暇接。我们新碶街道政协联委会也是地地道道的新事物,在区委、区政府和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视下,联委会试点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轨。我们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反映社情民意、访贫问苦、视察走访、咨询招聘、外出考察等活动,委员们的热情让我诚惶诚恐的心也安下来了。为了发挥政协的参谋作用,上任初始,我受党工委委托,对凤洋一路东侧地块开发作可行性调研,组织委员走访区规划局、建设局、外口办、保税区、大港、高塘、银杏等有关部门和社区,通过QQ群、电子邮件、传真、信函等方式对有关企业进行调查问卷,重点访谈部分企业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供电、热电、重点房地产企业有关负责人座谈会,与城建科同志反复斟酌,最后形成八个方面的详细的调研报告,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讨论修改后以开发方案形式报区政府,得到原则上通过,现该地块已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对街道其它重点工作如大同村住房制度改革、服务进企业等也积极参与。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这个曾经的老委员,现在的新委员,老兵新传,在政协的这片土壤上又开始新的耕耘。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政协对我来说不仅是人生中重要的经历,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时代在前进,人民政协已走过60多年光辉历程,作为一个在政协工作10年的专职人员,我亲身体会到政协的喜人变化,由此深信人民政协事业大有可为,前程似锦。
(作者系民建宁波市委委员、北仑区支部主任、北仑区新碶街道政协工作联络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