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2008年1期
专题专栏
《浙江民建》
2008年1期
我的位置:主页  > 2008年1期
关于推进浙江县域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建议
丁国玉委员代表民建浙江省委会的发言
发布时间:2009-12-02 16:24:10
  |  
作者: 徐剑锋、车晓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县域经济得到了快速、持续发展,已成为浙江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水平位列全国前茅。但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制约因素和新挑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发展后劲有待增强。浙江多数县、市尤其是经济发达的百强县,面临着土地等资源瓶颈与环境治理压力增大的问题,也面临着教育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升级难等问题与挑战。第二,县域间及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县市主要分布在浙东北,23个欠发达县均为山区县,与经济强县的差距仍有不断扩大的态势。同时,县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在继续扩大。第三,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缓慢。目前,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超过55%。第三产业比重仍明显低于第二产业,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0%左右,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第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县域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但县域内的城市化水平仍只有40%左右,低于工业化进程。第五,农业基础不稳固,“三农”问题仍需高度关注。浙江农村多处山区,人多地少,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受到地形、土地流转制度等限制,造成农业生产的土地机会成本与劳动力价格等成本较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较低。
    在我省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中,县域经济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创新为主线,促进“五个和谐发展”,努力推进县域经济的创新与自主创业,实现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为此,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发展模式创新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粗放型增长走向集约型增长,创新县域经济的工业化模式与城市化模式。在工业化中,要注重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节能减排。对山区县要注重生态立县,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业等服务业。在城市化中,要注重城乡统筹发展,搞好长远规划,形成合理的城镇布局,加强县城与中心镇的辐射力与集聚力。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财政支出重点要向农村和山区倾斜,逐步推进城乡社会经济一体化。
    在具体发展模式上,经济实力较强、工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可以借鉴义乌模式、绍兴模式,推进县域第三产业发展,以工促商,以商兴工,使工业与商业良性互动;产业集聚明显的地区,可以借鉴乐清模式,不断推进产业组织优化与开放创新;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借鉴龙港模式,通过人口与资金适当集聚,促进城市化,再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山区县,可以借鉴新昌模式,立足本地实际,政府扶持,创设地方品牌,适当集中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农村新型合作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
    二、制度创新
    首先是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省管县模式、强县强镇扩权,带动欠发达县与弱镇,以及山区县的生态保护与工业化矛盾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管理体制创新、财政转移支付的制度创新来解决。
    其次是具体的管理制度创新。一是要创新现代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并以法定制,促进依法流转;二要创新工业用地制度,从增量、存量上创新交易流转制度;三是创新户籍管理制度,实现区域间居民的适当流转;四要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创新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五要创新农业经营管理制度,引导农民自愿发展各种股份制专业合作社与综合公司,推进农业产业化。
    三、产业组织创新
    各县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整合提升以传统优势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引导建设专业市场,创新交易方式,促进专业市场跨区域发展;积极培育大企业,促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形成中心—卫星的合作体系。
    对产业集群发展已较为成熟的县市,要着重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依托高新技术,将以传统产业为主的块状经济进行提升和整合;大力发展服务业,稳固产业集群,避免产业集群的外移与衰退;健全政策,鼓励以民引外,鼓励民营企业与外资企业的合资合作;鼓励发展网上交易等无形市场;推进行业商会协会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民间化发展,充实行业商会协会功能。
     四、技术创新
    一是细化技术创新发展目标。制定本区域技术创新规划和科技型企业培育纲要,细化规划。二是深化科技型企业发展政策。优惠政策要用足,要完善。三是优化科技型企业发展要素。把资本市场作为科技创新投资主渠道,创建风险投资机构,引进国外资本和民间资本,形成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四是强化鼓励技术创新的考核。把培育发展科技型企业、鼓励技术创新纳入市对县(市、区)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县级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五是鼓励县域的人才引进,加快本地人才的培养。重视与大城市科研院所的联系与合作,加快利用外部人才。
    五、鼓励自主创业
    一要营造创业的文化基础与社会氛围。激发和树立“致富光荣”的文化氛围;保护个人的自主意识,鼓励个人独立创业、模仿创业;增强社会的产权意识,严格执法,保护合法创业者的权益;大力建设诚信社会,促进合作创业。
    二要重点推进农民、大学毕业生创业。要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要引导新知识青年到乡镇农村创业。鼓励大学毕业生、研究生上山下乡,创办投资知识技术型服务业。
    三要着力降低创业成本。可在乡镇建设适量的针对个体工商业的创业园区或小企业园区,为不能进入工业园区的小企业与个体户提供廉租的厂房与经营场所。为创业者提供适当的扶助政策,如取消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向为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的民间融资公司提供适当的财政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