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革命圣地寻访红色记忆
发布时间:2011-12-20 09:22:29
|
作者: 朱晓君
西柏坡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西柏坡,但是西柏坡是啥样的,一直没有机缘去见识它的真相。10月15日,终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能够走进西柏坡,去看、去摸、去感受……
西柏坡位于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市80公里,是一个松柏苍翠,风光秀美的小山村。这里曾经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政治环境好,从而被我们的党中央看中,成为“理想的总指挥部”,周恩来称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进驻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此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贡献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当我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踏入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人的简陋房屋时,伟人气息弥漫在四周,仿佛还能听见他们激烈的讨论声,我仔细的聆听着;穿过拓宽过的防空洞,敌人的飞机似乎依然在头顶轰炸,紧张之情油然而生;坐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我全身的热血都沸腾了,这里,就是这里,“两个务必”诞生于此……这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物品都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有惨痛的经验教训,但更多的是我们先辈们的勇气、智慧和民族精神。
冉 庄
冉庄,也许大家都不那么熟悉,如果不是那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地道战》,冉庄或许永远都不会走进人们的记忆。10月15日,我们慕名来到了这里,先参观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展厅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
当我们猫腰走进宽0.7-0.8米,高1.5-1.7米的地道时,才真正体验到地道的复杂。地道里,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一一真实的浮现在眼前。而地道口在哪儿呢?墙壁、地面、灶台、衣柜等等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都有,而且如果讲解员不提醒,我们还真发现不了。当走到悬挂报警钟的古槐时,树已枯,铁钟也只是当年的复制品,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它视为冉庄的标志。在这里,现实与电影进行了交汇,我仿佛置身在当年,钟声总在耳边回荡,枪声不停、炮声不绝,飞机的轰鸣声时刻来袭……
这一路,虽然没有见识到河北秋天的艳丽美景,但是映入脑海中的每张图片都让我热血沸腾,这一路,我收获着许许多多人用生命谱写的红色故事,用热血印染的红色记忆,那是民族精神的血脉,红色中沉淀的是坚韧、智慧、奉献、理想,承载的是希望与未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到红色圣地走一走,听听那过去的故事,或许你会更容易体会什么叫幸福,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信念。
(作者系民建衢州市委会干部)
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西柏坡,但是西柏坡是啥样的,一直没有机缘去见识它的真相。10月15日,终于,我有了这样的机会,能够走进西柏坡,去看、去摸、去感受……
西柏坡位于平山县境内,距石家庄市80公里,是一个松柏苍翠,风光秀美的小山村。这里曾经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政治环境好,从而被我们的党中央看中,成为“理想的总指挥部”,周恩来称为“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
1947年5月,以刘少奇、朱德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先期进驻西柏坡。1948年5月,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移驻西柏坡,在此组织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迁往北京。西柏坡以其特殊的贡献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树立了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
当我跟随着讲解员的脚步,踏入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朱德等人的简陋房屋时,伟人气息弥漫在四周,仿佛还能听见他们激烈的讨论声,我仔细的聆听着;穿过拓宽过的防空洞,敌人的飞机似乎依然在头顶轰炸,紧张之情油然而生;坐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会场,我全身的热血都沸腾了,这里,就是这里,“两个务必”诞生于此……这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物品都犹如一幅长长的历史画卷,有惨痛的经验教训,但更多的是我们先辈们的勇气、智慧和民族精神。
冉 庄
冉庄,也许大家都不那么熟悉,如果不是那部脍炙人口的电影《地道战》,冉庄或许永远都不会走进人们的记忆。10月15日,我们慕名来到了这里,先参观冉庄地道战陈列馆,展厅占地面积980平方米,厅内珍藏着大批宝贵文物,主要有挖地道使用过的镐、铁锨、辘轳和照明灯;烈士遗物、遗诗、资料、照片、奖旗及抗日支前用具等。
当我们猫腰走进宽0.7-0.8米,高1.5-1.7米的地道时,才真正体验到地道的复杂。地道里,指挥部、休息室、储粮室一一真实的浮现在眼前。而地道口在哪儿呢?墙壁、地面、灶台、衣柜等等不容易被发现的地方都有,而且如果讲解员不提醒,我们还真发现不了。当走到悬挂报警钟的古槐时,树已枯,铁钟也只是当年的复制品,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把它视为冉庄的标志。在这里,现实与电影进行了交汇,我仿佛置身在当年,钟声总在耳边回荡,枪声不停、炮声不绝,飞机的轰鸣声时刻来袭……
这一路,虽然没有见识到河北秋天的艳丽美景,但是映入脑海中的每张图片都让我热血沸腾,这一路,我收获着许许多多人用生命谱写的红色故事,用热血印染的红色记忆,那是民族精神的血脉,红色中沉淀的是坚韧、智慧、奉献、理想,承载的是希望与未来。抽点时间,找点空闲,到红色圣地走一走,听听那过去的故事,或许你会更容易体会什么叫幸福,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信念。
(作者系民建衢州市委会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