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查暗访
——省政风行风监督员的一次履职经历
发布时间:2011-12-20 09:33:10
|
作者: 赵蕙兰
2011年6月17日,省纪委、省监察厅、省纠风办举行浙江省第六届政风行风监督员聘任仪式,我以民建会员的身份担任了本届政风行风监督员。并随小组6名监督员开展了一次明查暗访活动。
7月4日 最高温度37℃
上午8时从杭州出发,中午时分抵达某地级市。根据全省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工作方案,我们将对该市省质监系统和公安、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国家税务、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系统的行风建设情况和民主评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
下午14时,在当地市政府纠风办的配合下,召开了有关检查单位负责人的座谈会。
座谈会一召开,表明这些相关部门已经做好了接受检查的准备。在明知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暗访?这是检查组面临的难题。我们商议后决定:检查组6人分成两组分头检查,检查地点随机确定。
15时30分,我与另外两位监督员一起,到该市地税办事大厅查看。办事大厅整洁凉快,环境很好,前来办事的群众不多,没有排队等候现象。
约17时20分,在地税办公楼。该办公区域每个办公室门前没有标识,有些办公室关门无人。在“12356”热线电话办公室,其中一位已提前下班,有人电话告知后气喘吁吁地赶回来。
晚饭后,两个组汇总下午的检查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商议第二天的行程。小组里有三位监督员已参加过多次监督活动,属于“老”监督员,经验比较丰富。有老监督员说:“查出问题来,监督活动才有成效;否则,是监督员的失职”。
今天的活动,我基本上是随同观看,看老监督员们怎样履职;感觉有点流于形式,只看表面现象,尚未探及根源。
7月5日 最高温度38℃
今天依然分小组分片检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小组4人,其中一位是当地纠风办的同志,为我们指路的。
上午8∶30,正是上班时间,车子沿市区街道走。我们没有明确说明去何处检查,想随机抽查。沿途看到区城东派出所的牌子,我们便停车进去观看。见派出所一楼办事厅狭窄闷热,没有空调、电扇,有饮水机但没有纸杯,感觉便民设施不到位。
约9时许,来到区工商分局。一楼过道墙壁布置着公开承诺事项、严令禁止的内容等,比较规范。走到三楼,发现一间办公室敞开着,桌上电脑开着游戏的画面,主人不知去向。请来该单位负责人查看并说明原因。我们走后,该负责人感到事态严重,立即汇报到市局。市局严令查明事情原因,责令该工作人员作出检讨。中午,区工商分局着人送来了检讨书。据反馈,是因为昨晚加班后忘了关闭电脑,今天刚上班不久又出去办案了。
9时30分,来到区行政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是省级文明单位,市级群众满意单位。问一名工作人员:“是否知道我们来检查?”答:“刚收到短信提示。”问:“知道我们查什么吗?”答:“不知道。”巡视中,看到一名工作人员在玩游戏。问:“知道上班时间不能玩游戏吗?”该工作人员说自己是环评中介机构,不知道此规定。接着,发现交通窗口工作人员请假无人,建设局窗口工作人员迟到,安监窗口电脑没有物理隔离等。
10时许,我们前往某乡镇工商所检查,距城区约20公里。途经城郊一个T字路口时,见一辆沪字牌照的小轿车与一辆两轮摩托车相撞后停在路中央等候处理。组长说:我们是否返回去看看交警对此事的出警情况?大家一致赞同。于是车子调转方向回到出事地点。
只见一名伤者坐在小轿车内,下眼皮渗出一道血痕。询问110报案时间,手机显示是9∶58。随同的市纠风办同志怕耽误时间,又掏出手机向110报案。接警员却怎么也听不明白出事方位。该同志不得不亮明身份:我是纠风办的,请你们领导听电话!
至10∶25,一辆警车开过来,下来一人放下两个隔离墩后走了;10∶27,派出所的警车到达现场;10∶32,120救护车到场。据出事现场周围群众反映,平时,大约要1个多小时才会有人来处理。
从乡镇工商所检查回来,大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跟踪了解接警情况。于是,我们返回到市区110指挥中心。下午15时,只见指挥中心内的工作人员一个个汗流浃背!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对接线员为什么搞不清楚事故方位的问题,负责人解释:这条省道去年年底改名了,我们都不知道。作为110指挥中心,省道改名大半年了,竟然还不知道,是谁的错?
今天应该是检查很有成效的一天,随机案例很典型。
7月6日 最高温度38℃
这几天时值高温,出门就有“烤”的感觉,路面温度超过42℃,即便在车子里也感觉闷热。市纠风办的同志一直陪同着,“地陪”的人会照顾当地的利益,消息总会先我们到达检查点。于是,今天我们基本采用明查的方式。
上午8∶30,在该县办事大厅的效能办,我们看到该县设有机关效能110,每月出简报,已持续6年。每期简报都编印群众通过机关效能110网络反映的热点问题以及办理情况,供县领导班子参阅。我认为这是掌握舆情的有效渠道,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处理。据说此举已在全市范围推广。
10时,在县城建规划局,了解城市综合执法情况。查阅了两本近期的执法案卷,发现处罚依据不明晰;审批面积与土地证上的面积不一致;发票处罚数字与处罚数字不一致等三个问题。
下午,在县城所在地的镇国土资源中心查看后,便驱车到距城较远的某镇检查。据了解,该镇违章建房整治中进行地类调整补办手续多,在对2010年之前违章整治工作中,108件案件中作拆除处理仅6件,实际拆除更少。该负责人说,去年对违章土地使用的处置,上报了8项,只处理1项;普遍存在执法难,镇一级国土资源中心能做的就是把违章使用土地情况拍照留存。看着该镇国土资源中心墙上标识清晰的红线土地规划图,我不知道这条红线是否能守住。
返程途中,回想这几天的明查暗访,不知不觉间我已融入其中。我想,监督员就是这样培训出来的。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处长)
7月4日 最高温度37℃
上午8时从杭州出发,中午时分抵达某地级市。根据全省民主评议行风活动工作方案,我们将对该市省质监系统和公安、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国家税务、地方税务、工商行政管理、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系统的行风建设情况和民主评议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明察暗访。
下午14时,在当地市政府纠风办的配合下,召开了有关检查单位负责人的座谈会。
座谈会一召开,表明这些相关部门已经做好了接受检查的准备。在明知的情况下如何做到暗访?这是检查组面临的难题。我们商议后决定:检查组6人分成两组分头检查,检查地点随机确定。
15时30分,我与另外两位监督员一起,到该市地税办事大厅查看。办事大厅整洁凉快,环境很好,前来办事的群众不多,没有排队等候现象。
约17时20分,在地税办公楼。该办公区域每个办公室门前没有标识,有些办公室关门无人。在“12356”热线电话办公室,其中一位已提前下班,有人电话告知后气喘吁吁地赶回来。
晚饭后,两个组汇总下午的检查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商议第二天的行程。小组里有三位监督员已参加过多次监督活动,属于“老”监督员,经验比较丰富。有老监督员说:“查出问题来,监督活动才有成效;否则,是监督员的失职”。
今天的活动,我基本上是随同观看,看老监督员们怎样履职;感觉有点流于形式,只看表面现象,尚未探及根源。
7月5日 最高温度38℃
今天依然分小组分片检查,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小组4人,其中一位是当地纠风办的同志,为我们指路的。
上午8∶30,正是上班时间,车子沿市区街道走。我们没有明确说明去何处检查,想随机抽查。沿途看到区城东派出所的牌子,我们便停车进去观看。见派出所一楼办事厅狭窄闷热,没有空调、电扇,有饮水机但没有纸杯,感觉便民设施不到位。
约9时许,来到区工商分局。一楼过道墙壁布置着公开承诺事项、严令禁止的内容等,比较规范。走到三楼,发现一间办公室敞开着,桌上电脑开着游戏的画面,主人不知去向。请来该单位负责人查看并说明原因。我们走后,该负责人感到事态严重,立即汇报到市局。市局严令查明事情原因,责令该工作人员作出检讨。中午,区工商分局着人送来了检讨书。据反馈,是因为昨晚加班后忘了关闭电脑,今天刚上班不久又出去办案了。
9时30分,来到区行政服务中心。该服务中心是省级文明单位,市级群众满意单位。问一名工作人员:“是否知道我们来检查?”答:“刚收到短信提示。”问:“知道我们查什么吗?”答:“不知道。”巡视中,看到一名工作人员在玩游戏。问:“知道上班时间不能玩游戏吗?”该工作人员说自己是环评中介机构,不知道此规定。接着,发现交通窗口工作人员请假无人,建设局窗口工作人员迟到,安监窗口电脑没有物理隔离等。
10时许,我们前往某乡镇工商所检查,距城区约20公里。途经城郊一个T字路口时,见一辆沪字牌照的小轿车与一辆两轮摩托车相撞后停在路中央等候处理。组长说:我们是否返回去看看交警对此事的出警情况?大家一致赞同。于是车子调转方向回到出事地点。
只见一名伤者坐在小轿车内,下眼皮渗出一道血痕。询问110报案时间,手机显示是9∶58。随同的市纠风办同志怕耽误时间,又掏出手机向110报案。接警员却怎么也听不明白出事方位。该同志不得不亮明身份:我是纠风办的,请你们领导听电话!
至10∶25,一辆警车开过来,下来一人放下两个隔离墩后走了;10∶27,派出所的警车到达现场;10∶32,120救护车到场。据出事现场周围群众反映,平时,大约要1个多小时才会有人来处理。
从乡镇工商所检查回来,大家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跟踪了解接警情况。于是,我们返回到市区110指挥中心。下午15时,只见指挥中心内的工作人员一个个汗流浃背!没有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对接线员为什么搞不清楚事故方位的问题,负责人解释:这条省道去年年底改名了,我们都不知道。作为110指挥中心,省道改名大半年了,竟然还不知道,是谁的错?
今天应该是检查很有成效的一天,随机案例很典型。
7月6日 最高温度38℃
这几天时值高温,出门就有“烤”的感觉,路面温度超过42℃,即便在车子里也感觉闷热。市纠风办的同志一直陪同着,“地陪”的人会照顾当地的利益,消息总会先我们到达检查点。于是,今天我们基本采用明查的方式。
上午8∶30,在该县办事大厅的效能办,我们看到该县设有机关效能110,每月出简报,已持续6年。每期简报都编印群众通过机关效能110网络反映的热点问题以及办理情况,供县领导班子参阅。我认为这是掌握舆情的有效渠道,群众反映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处理。据说此举已在全市范围推广。
10时,在县城建规划局,了解城市综合执法情况。查阅了两本近期的执法案卷,发现处罚依据不明晰;审批面积与土地证上的面积不一致;发票处罚数字与处罚数字不一致等三个问题。
下午,在县城所在地的镇国土资源中心查看后,便驱车到距城较远的某镇检查。据了解,该镇违章建房整治中进行地类调整补办手续多,在对2010年之前违章整治工作中,108件案件中作拆除处理仅6件,实际拆除更少。该负责人说,去年对违章土地使用的处置,上报了8项,只处理1项;普遍存在执法难,镇一级国土资源中心能做的就是把违章使用土地情况拍照留存。看着该镇国土资源中心墙上标识清晰的红线土地规划图,我不知道这条红线是否能守住。
返程途中,回想这几天的明查暗访,不知不觉间我已融入其中。我想,监督员就是这样培训出来的。
(作者系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科研处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