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道理于故事 承使命于生命
——记民建全国优秀会员、瓯海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冠盛集团董事长周家儒
发布时间:2012-06-05 09:38:49
|
作者: 陈 好 周乐光
“唐僧有远大的理想,一定要取真经。而孙悟空、猪八戒这些徒弟没有,因此动不动一个要回花果山,一个要回高老庄。但是跟随有远大理想的唐僧,他们最后还是取得了真经,立地成佛了。”一见面,擅长讲故事的周家儒就用一个故事给他自己的故事开了个头。
周家儒是圈中公认的讲故事高手。爱听之余,我们细细回味这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会发现这些小故事背后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比如开头这个小故事: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企业家,都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有远大的理想,才会有大境界和大格局。说这句话时,周家儒眼神坚定。而他自己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个“使命感”下一路写就的。
冠盛的飞速成长有一个非常诗意的故事:一个从温州小巷深处的作坊中走出来的江南孩童,面对南方盛夏的酷暑,光着膀子一个猛子扎进塘河,想不到就随着瓯江游到了大海,不经意就游到了太平洋的彼岸,在美国打拼出了自己的一块天地。
1985年开始创业的周家儒,凭着肩挑背扛、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起家,在泥泞的创业之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了27年,如今其企业产品“等速万向节”产量和出口量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并在北美、欧洲设立了5家分公司,被温州市经济界誉为“隐形”冠军。而他本人也连续5年当选温州市优秀企业家,更在2006年荣登温州民营经济十大年度人物榜首。
“我在青少年时候,跟一个武艺高强的师傅学过武功。师傅曾对我说,有一招很厉害,很容易击倒人,你想不想学?我说学。师傅说,第一拳击在人家的肩膀上,打疼了;第二拳还打肩膀上,把肉击紫了;第三拳,还要落在肩膀上,打出血来,这样对方就会被击倒了,关键的技术就是三拳均击在同一点上。”这就是周家儒企业经营之道:专注于经营一个产品,因为“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简单了!”企业应该在稳健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健。
2002年,周家儒从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中得到启发,请来了上海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设计本土化的员工持股方案,最终决定拿出了20%的股份分给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一做法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方案实施后,企业迸发出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连续3年产值就跟坐火箭一样,增长率从60%连续飙升到100%。
诚然,周家儒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他还有另外一个不为人知却作用不小的身份:民建瓯海区基层委员会主委。2002年12月,民建温州市瓯海区基层委员会成立时,周家儒为首任主委,2006年3月换届选举时又以高票续任第二届主委。
2008年2月,周家儒在瓯海区七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学习十七大,把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发言至今让瓯海区的很多企业家印象深刻:“当时他的话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把大家心中的激情点燃了!”原来,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企业纷纷停产关闭,伴随危机的蔓延,一种恐慌情绪也在悄悄蔓延着。“其实当时我们冠盛也遭受了几千万的损失。”周家儒坦率地说。但在深入考察了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后,他静下心来思考:虽然中国民营企业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危机,但是这危机中也融合了巨大的机遇。中国的民营企业如能抓住这个机遇,必然能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大发展。“中国有三大优势:一是银行信誉系统健全;二是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后发优势明显;三是我国经济仍在快速增长中……”在灯火通明的大礼堂中,周家儒一五一十地向瓯海区的企业家们传达着黄金般的信心与信息,并以自身鲜活的例子为企业家们打气鼓舞。
几年来,他撰写的提案《关于加快我区制造业建设的意见建议》、《关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建议》、《关于继续做好节能减排的几点建议》、《关于加快我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关于发展我区低碳经济的建议》等被评为优秀提案,引起了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予以采纳落实。他本人还在2006年至2009年连续4年被评为区政协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8月,他还被中共温州市委统战部特聘为温州市非公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
说到慈善事业,周家儒又给我们说起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2003年,他与民建温州市委员会的委员们一起到瓯海区潘桥二小开展调研活动。令他感到十分惊讶的是,这个学校里竟然没有一台电脑。当他问孩子们想不想学电脑时,一个孩子认真地说:“很想有一台电脑,不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用电脑。”望着孩子们天真而渴望的眼神,周家儒心里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强烈念头:我们祖国的下一代,我能拿什么奉献给你们?在这样的“使命感”的驱使下,周家儒当年就捐助了10万元,为学校建起了一个多媒体教学教室。同时,他还发动瓯海民建会员,把潘桥二小当作长期结对基地,不仅为该校建起了图书馆,还设立了“优秀教学奖”、“优秀学习奖”等奖学金,鼓励学校老师、学生加强学习。“到现在,这个学校的‘春芽儿’文学社还每个月把学生们自己出的文学杂志给我邮寄过来,让我多看看孩子们的成长呢!”周家儒乐呵呵地说道。
“慈善不是请客吃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慈善不在于捐了多少钱,而在于切实帮助了别人。人的生命很短暂,但人生要做的事情却很多,我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帮助一些人。”周家儒这样想着,这样说着,也是这样做着。2006年至2009年,他共投入23项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捐资总额198万元。其中,数额较大也让他印象较深的是参与市“139富民攻坚计划”,捐助结对永嘉县溪下乡的事。永嘉溪下乡地处永嘉偏远高山上,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老百姓生活困苦。“我们去扶贫,不只是送‘鱼’给老百姓,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还是要教他们捕‘鱼’的方法,真正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周家儒发现溪下乡的种羊产业和茭白种植在当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他便积极引导帮助当地老百姓,建立起种羊养殖基地、茭白种植基地……现在溪下乡甩掉了“贫困乡”的帽子,走上了致富发家的道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烈的“使命感”赋予了周家儒宽广的眼界,支持着周家儒走到今天,并将一直走下去。
(作者系温州市瓯海新闻中心记者)
周家儒是圈中公认的讲故事高手。爱听之余,我们细细回味这一个又一个生动的小故事,会发现这些小故事背后都蕴含了丰富的人生道理。比如开头这个小故事: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企业家,都要有一种使命感。要有远大的理想,才会有大境界和大格局。说这句话时,周家儒眼神坚定。而他自己的故事也就是在这个“使命感”下一路写就的。
冠盛的飞速成长有一个非常诗意的故事:一个从温州小巷深处的作坊中走出来的江南孩童,面对南方盛夏的酷暑,光着膀子一个猛子扎进塘河,想不到就随着瓯江游到了大海,不经意就游到了太平洋的彼岸,在美国打拼出了自己的一块天地。
1985年开始创业的周家儒,凭着肩挑背扛、骑着破旧的自行车起家,在泥泞的创业之路上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了27年,如今其企业产品“等速万向节”产量和出口量已连续7年位居全国第一,并在北美、欧洲设立了5家分公司,被温州市经济界誉为“隐形”冠军。而他本人也连续5年当选温州市优秀企业家,更在2006年荣登温州民营经济十大年度人物榜首。
“我在青少年时候,跟一个武艺高强的师傅学过武功。师傅曾对我说,有一招很厉害,很容易击倒人,你想不想学?我说学。师傅说,第一拳击在人家的肩膀上,打疼了;第二拳还打肩膀上,把肉击紫了;第三拳,还要落在肩膀上,打出血来,这样对方就会被击倒了,关键的技术就是三拳均击在同一点上。”这就是周家儒企业经营之道:专注于经营一个产品,因为“能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已经很不简单了!”企业应该在稳健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稳健。
2002年,周家儒从孟子的“有恒产者有恒心”这句话中得到启发,请来了上海管理咨询公司的专家设计本土化的员工持股方案,最终决定拿出了20%的股份分给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这一做法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方案实施后,企业迸发出了巨大的发展动力,连续3年产值就跟坐火箭一样,增长率从60%连续飙升到100%。
诚然,周家儒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但他还有另外一个不为人知却作用不小的身份:民建瓯海区基层委员会主委。2002年12月,民建温州市瓯海区基层委员会成立时,周家儒为首任主委,2006年3月换届选举时又以高票续任第二届主委。
2008年2月,周家儒在瓯海区七届二次会议上所作的《学习十七大,把民营企业做强做大》的发言至今让瓯海区的很多企业家印象深刻:“当时他的话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把大家心中的激情点燃了!”原来,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企业纷纷停产关闭,伴随危机的蔓延,一种恐慌情绪也在悄悄蔓延着。“其实当时我们冠盛也遭受了几千万的损失。”周家儒坦率地说。但在深入考察了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后,他静下心来思考:虽然中国民营企业是第一次遇到这么大的危机,但是这危机中也融合了巨大的机遇。中国的民营企业如能抓住这个机遇,必然能在全球范围内有一个大发展。“中国有三大优势:一是银行信誉系统健全;二是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后发优势明显;三是我国经济仍在快速增长中……”在灯火通明的大礼堂中,周家儒一五一十地向瓯海区的企业家们传达着黄金般的信心与信息,并以自身鲜活的例子为企业家们打气鼓舞。
几年来,他撰写的提案《关于加快我区制造业建设的意见建议》、《关于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几点建议》、《关于继续做好节能减排的几点建议》、《关于加快我区工业转型升级的意见建议》、《关于发展我区低碳经济的建议》等被评为优秀提案,引起了区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多予以采纳落实。他本人还在2006年至2009年连续4年被评为区政协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8月,他还被中共温州市委统战部特聘为温州市非公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研究中心研究员。
说到慈善事业,周家儒又给我们说起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2003年,他与民建温州市委员会的委员们一起到瓯海区潘桥二小开展调研活动。令他感到十分惊讶的是,这个学校里竟然没有一台电脑。当他问孩子们想不想学电脑时,一个孩子认真地说:“很想有一台电脑,不然只能在电视上看到别人用电脑。”望着孩子们天真而渴望的眼神,周家儒心里涌动着一股说不出的强烈念头:我们祖国的下一代,我能拿什么奉献给你们?在这样的“使命感”的驱使下,周家儒当年就捐助了10万元,为学校建起了一个多媒体教学教室。同时,他还发动瓯海民建会员,把潘桥二小当作长期结对基地,不仅为该校建起了图书馆,还设立了“优秀教学奖”、“优秀学习奖”等奖学金,鼓励学校老师、学生加强学习。“到现在,这个学校的‘春芽儿’文学社还每个月把学生们自己出的文学杂志给我邮寄过来,让我多看看孩子们的成长呢!”周家儒乐呵呵地说道。
“慈善不是请客吃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慈善不在于捐了多少钱,而在于切实帮助了别人。人的生命很短暂,但人生要做的事情却很多,我希望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多帮助一些人。”周家儒这样想着,这样说着,也是这样做着。2006年至2009年,他共投入23项社会公益事业项目,捐资总额198万元。其中,数额较大也让他印象较深的是参与市“139富民攻坚计划”,捐助结对永嘉县溪下乡的事。永嘉溪下乡地处永嘉偏远高山上,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老百姓生活困苦。“我们去扶贫,不只是送‘鱼’给老百姓,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还是要教他们捕‘鱼’的方法,真正帮助他们脱贫致富。”通过多次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周家儒发现溪下乡的种羊产业和茭白种植在当地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他便积极引导帮助当地老百姓,建立起种羊养殖基地、茭白种植基地……现在溪下乡甩掉了“贫困乡”的帽子,走上了致富发家的道路。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强烈的“使命感”赋予了周家儒宽广的眼界,支持着周家儒走到今天,并将一直走下去。
(作者系温州市瓯海新闻中心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