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民建会员张春丽援疆心得:茶香在大漠风沙的磨砺里轻扬
发布时间:2022-03-28 16:28:33
|
作者:
戈壁荒漠、天山胡杨;
杏花烟雨、茶香轻扬。
泪别稚子,百转千回;
肩负使命,毅然西行。
苦痛迷惘、无助彷徨;
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在孤独思念的包裹里,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在大漠风沙的磨砺里,
舍家报国、倾情援疆。
昔有驼铃丝路者,万里孤征,
今有万千援疆人,豪情万丈。
长路万里,浙疆情浓;
此身西域,情牵西子;
彼身江南,心怀大漠;
从此,眷恋的清梦里,胡杨烟柳两厢牵。
——张春丽
张春丽,民建市属四支部会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茶文化方向)专业教师,副教授,国家二级茶艺技师,国家高级评茶员,国家级茶艺竞赛裁判员,2017中日茶文化交流茶艺团总教练。2013年至今,每年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茶文化赛事中获得多项奖项,多次获国家级茶艺比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21年被授予“优秀援疆人才”称号。2021年被授予“优秀援疆人才”称号。
肩负使命,在援疆中努力拼搏奉献
作为浙江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之一,张春丽于2020年3月26日跟随大部队一起进疆,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之路。初到新疆的张春丽,一边是心驰神往,一边却也是迷茫无措。
“我原来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来到新疆之后,我成为了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组的一名内勤,同时也是阿克苏文旅局产业发展科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领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张春丽时常需要为了一个文件的出台与各方衔接沟通,收集地区旅游产业办公室38家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电话一打就是一个星期,而后是反复的斟酌、修改和商榷。她还需要协助对接地区和县市各大旅游项目管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参与阿克苏地区旅游行业校企合作以及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等等。每项工作,张春丽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更多时候还需要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而有效应对。
这些对于16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张春丽来说,挑战是很大的。一方面,处于新的岗位,她需要学会处理新的问题。刚开始,她经常在电脑前,面对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文件,一坐就是一晚上,忙起来的时候,三餐都是对付一口。敬业的她主动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积极参与不同产业的实地调研,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尽管尘土飞扬的施工工地、轰隆作响的生产车间与她瘦削的身影极不协调,尽管“电商物流”“百村千厂”“万亩亿元”这些产业项目的专业名词让她有些费解,但是她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习和融入产业援疆,才能提升和强化对阿克苏地区产业发展情况的认知,才能更进一步做好产业组内勤工作,进而丰盈和立体对产业援疆使命的认知”。另一方面,当地的旅游业态与浙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理念的差异和现实的因素,想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张春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援疆是一份历练,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牵线搭桥提供文旅发展的相关技术和资源,努力为阿克苏文旅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jpg)
肩负使命,在援疆中努力拼搏奉献
加入民建十年来,张春丽一直都在发挥自己在旅游和茶文化方向的专业特长,积极履行党派参政议政职能。2018年,张春丽撰写的《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茶文化人才培养策略分析》获民建浙江省委会“工匠精神的研究课题”立项,并在民建中央第三届“工匠精神”论坛——“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学术成果研讨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新疆阿克苏地区的茶文化与祖国传统茶文化一脉相承,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些风味独特、药效特别、又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茶,应该成为人们了解南疆的重要窗口之一,我要尽我所能向内地茶友推广这里的‘香茶和药茶’,让茶也成为阿克苏地区的文创产品代表之一。”工作之余,张春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走街串巷,深入菜场、超市、街边小店,了解阿克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茶。她用图片、视频记录阿克苏的独特饮茶风情,积极向广大茶友宣传推广。同时,张春丽主动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茶文化普及,给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四年级的民族小朋友讲授茶文化课。
张春丽的结对亲戚阿力木•吐尼亚孜是个电工,家里有三个孩子,生活拮据,全靠他平时靠零碎打工挣钱。张春丽坦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工作机会。张春丽时常去看望他们,并且教导孩子们要刻苦学习,要用知识成就更好的人生,走向更大的世界,回来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每个周末,只要一有时间,在指挥部的“茶室”里,张春丽都会选择适当的茶品,一边冲泡一边为大家分享茶的相关知识。她说:“就算什么也不说,能够为光荣的援疆人服务,看着大家都很放松地互相交流,我很荣幸,也很开心。”
“阿克苏的人民都非常淳朴。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但在这里的种种,都会让你由衷地觉得,我们聚在一起,踏踏实实得去做好每一件能做到的小事,不为名,不为利,虽然并不容易,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能够有幸参与党和政府的对口支援工作,作为民建人的张春丽感到十分荣幸。
杏花烟雨、茶香轻扬。
泪别稚子,百转千回;
肩负使命,毅然西行。
苦痛迷惘、无助彷徨;
毫不退缩、勇往直前。
在孤独思念的包裹里,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
在大漠风沙的磨砺里,
舍家报国、倾情援疆。
昔有驼铃丝路者,万里孤征,
今有万千援疆人,豪情万丈。
长路万里,浙疆情浓;
此身西域,情牵西子;
彼身江南,心怀大漠;
从此,眷恋的清梦里,胡杨烟柳两厢牵。
——张春丽
张春丽,民建市属四支部会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休闲服务与管理(茶文化方向)专业教师,副教授,国家二级茶艺技师,国家高级评茶员,国家级茶艺竞赛裁判员,2017中日茶文化交流茶艺团总教练。2013年至今,每年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茶文化赛事中获得多项奖项,多次获国家级茶艺比赛“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2021年被授予“优秀援疆人才”称号。2021年被授予“优秀援疆人才”称号。
肩负使命,在援疆中努力拼搏奉献
作为浙江省第十批援疆干部人才之一,张春丽于2020年3月26日跟随大部队一起进疆,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援疆之路。初到新疆的张春丽,一边是心驰神往,一边却也是迷茫无措。
“我原来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来到新疆之后,我成为了浙江省援疆指挥部产业发展和就业促进组的一名内勤,同时也是阿克苏文旅局产业发展科的一名专业技术人员。完全陌生的工作环境和工作领域给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张春丽时常需要为了一个文件的出台与各方衔接沟通,收集地区旅游产业办公室38家合作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电话一打就是一个星期,而后是反复的斟酌、修改和商榷。她还需要协助对接地区和县市各大旅游项目管理、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参与阿克苏地区旅游行业校企合作以及旅游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等等。每项工作,张春丽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更多时候还需要随时根据情况变化而有效应对。
这些对于16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张春丽来说,挑战是很大的。一方面,处于新的岗位,她需要学会处理新的问题。刚开始,她经常在电脑前,面对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数据和文件,一坐就是一晚上,忙起来的时候,三餐都是对付一口。敬业的她主动调整自己的工作时间,积极参与不同产业的实地调研,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尽管尘土飞扬的施工工地、轰隆作响的生产车间与她瘦削的身影极不协调,尽管“电商物流”“百村千厂”“万亩亿元”这些产业项目的专业名词让她有些费解,但是她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学习和融入产业援疆,才能提升和强化对阿克苏地区产业发展情况的认知,才能更进一步做好产业组内勤工作,进而丰盈和立体对产业援疆使命的认知”。另一方面,当地的旅游业态与浙江还是有很大的差距,由于理念的差异和现实的因素,想要改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张春丽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援疆是一份历练,更是一份责任和使命。她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坚持着,尽自己所能为当地牵线搭桥提供文旅发展的相关技术和资源,努力为阿克苏文旅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jpg)
肩负使命,在援疆中努力拼搏奉献
加入民建十年来,张春丽一直都在发挥自己在旅游和茶文化方向的专业特长,积极履行党派参政议政职能。2018年,张春丽撰写的《以“工匠精神”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茶文化人才培养策略分析》获民建浙江省委会“工匠精神的研究课题”立项,并在民建中央第三届“工匠精神”论坛——“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学术成果研讨活动中荣获二等奖。
新疆阿克苏地区的茶文化与祖国传统茶文化一脉相承,且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些风味独特、药效特别、又充分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茶,应该成为人们了解南疆的重要窗口之一,我要尽我所能向内地茶友推广这里的‘香茶和药茶’,让茶也成为阿克苏地区的文创产品代表之一。”工作之余,张春丽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走街串巷,深入菜场、超市、街边小店,了解阿克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茶。她用图片、视频记录阿克苏的独特饮茶风情,积极向广大茶友宣传推广。同时,张春丽主动创造各种机会进行茶文化普及,给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镇国语小学四年级的民族小朋友讲授茶文化课。
张春丽的结对亲戚阿力木•吐尼亚孜是个电工,家里有三个孩子,生活拮据,全靠他平时靠零碎打工挣钱。张春丽坦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们需要的是更多的工作机会。张春丽时常去看望他们,并且教导孩子们要刻苦学习,要用知识成就更好的人生,走向更大的世界,回来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
每个周末,只要一有时间,在指挥部的“茶室”里,张春丽都会选择适当的茶品,一边冲泡一边为大家分享茶的相关知识。她说:“就算什么也不说,能够为光荣的援疆人服务,看着大家都很放松地互相交流,我很荣幸,也很开心。”
“阿克苏的人民都非常淳朴。个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但在这里的种种,都会让你由衷地觉得,我们聚在一起,踏踏实实得去做好每一件能做到的小事,不为名,不为利,虽然并不容易,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能够有幸参与党和政府的对口支援工作,作为民建人的张春丽感到十分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