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浙生:加快笋竹产业发展,实现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布时间:2005-04-29 10:24:55
|
作者:
   一、现状
我市竹林资源丰富,2004年,全市竹林面积为109.8万亩,毛竹总立竹量达1.4亿支,年采伐量达1670万支,年产竹笋2.5万吨,是我省的重点产竹区。 全市有竹加工企业1200余家,加工农户约5000户,竹产业总值14.5亿元。主要产品有:竹胶板、竹炭、笋罐头、竹凉席、竹工艺品等10大类400多个品种。竹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相关的旅游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系列行业的发展,是我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二、问题
1、传统经营意识,制约笋竹产业的发展。自笋竹两用毛竹林推广实施以来,我市的笋竹两用林面积得以较快地发展,但仍有部分农民经营意识没有转变过来,原来以经营材用林为主的农户,还是保持原有的经营模式。还有部分地区的农村一直以来以种植粮食为主,如龙游县龙北地区的农民习惯于在开垦地上种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在八十年代后期,逐步发展起柑桔种植。近几年,该县在“南竹北移”发展笋竹产业的号召下,也发展一些竹子,但由于毛竹林要8年后才初显效益,周期长,见效慢,传统经营意识一下难以改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竹产业的发展。
2、政府扶持政策持续性不够、扶持力度不强。如龙游县2000年出台的笋用小径竹种植和毛竹栽植扶持政策,补助标准分别为每亩补80元和60元,期限为三年,补助年限偏短,标准偏低,政策持续性不够、力度不强,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笋竹种植的积极性。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我市竹区的林区道路、采收便道相对滞后,有相当部分区域以人工背运为主,给竹产品的采收带来了很大不便,增加了毛竹的采收成本。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趋老龄化,这个问题就更显突出。
4、毛竹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竹加工业的发展,对原竹的需求日趋迫切。就龙游县来说,2004年,全县各类竹材加工企业共消耗原竹约1500万支,今后需求量还将逐年增大,根据该县现有资源存量,仅可供原竹800万支左右,所缺的原料需向周边地区求购。但由于近几年周边地区也在不断加快竹加工业发展,对原竹外销也都采取“地方保护政策”加以限制,这对龙游引进周边地区原料相应增加了难度。同时,由于毛竹原料供不应求,收购价格攀升,加之竹农急功近利,违背竹子生长规律,提前过度采伐。二度以下毛竹使用大量的化肥,导致竹林立竹结构不合理,竹子“竹壁变薄,竹质变脆”,竹材质量下降,竹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5、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发展合作意识淡薄。当前,我市企业--农户--基地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连接机制,农户与企业的供求关系缺乏必要的协作和约束,因而农户的原料生产与企业的产品生产极不稳定。各企业往往对内高价竞争原料,对外低价竞争客户,形成无序恶性竞争现象。而在生产管理与常规技术上又互不交流,相互封锁,严重影响着笋竹产业的发展。
6、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缺乏。一是部分竹木加工企业管理层文化层次不高,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老板,一人身兼数职,因工作繁忙,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阻碍了企业的壮大;二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较为突出,不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三是平时不注重技术工人的培训,特别是中间技术力量的培训,认识不到位,担心技术工人培训后“跳槽”,无长远的观念,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7、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体系。深加工比重太低,设备简陋,加工工艺简单、落后。企业不注重技术资金的投入,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在加工工艺上未有新的突破。新产品的开发、研制等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建议
1、合理规划,统筹发展。按照“工业立市与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实现“规模化基地、国际化开放、产业化集聚、市场化推动”的战略目标。从我市竹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加快制定《衢州市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同时,尽快开发龙游“浙西大竹海”等森林旅游项目,充分利用竹海景观生态优势,抓紧项目包装与招商引资,形成全市竹产业“一、二、三产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2、加强扶持力度,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建议市、县(市、区)政府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笋竹种植和低产林改造,用于发展竹林资源以及竹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用于龙头骨干企业技改贴息,用“四两拨千斤”办法促使我市的竹产业加快发展。
3、依托园区,打响品牌,推动产业集聚。依托龙游县、衢江区竹木专业加工园区,充分发挥他们笋竹资源培育在全国影响力大的资源品牌优势,竹胶板、竹炭、水煮笋等产品对外辐射面广的加工品牌优势,竹海绿色景观开发潜力大的生态旅游品牌优势,全面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我市竹产业的集聚。
4、注重科技,加强合作,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继续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我市指导、推广现代高科技,提高竹资源的经营水平与综合效益,提高笋竹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产品竞争力;二是分期分批组织相关部门(企业)领导或技术骨干,到科研院校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笋竹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三是创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思维,通过由政府出面协调,筹划企业联合出资,在英特网上开通“阿里巴巴网站”,专设“竹产业信息库”和“竹产业人才库”等;四是配套制订激励科技投入的政策,对凡技术创新、设备创新、产品创新等产生巨大效益的个人或单位给予重奖;五是加强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竹林培育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5、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建议市政府制订有关发展笋竹产业各项制度,如:联系工作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目标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要把笋竹产业各项工作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扎扎实实推进我市笋竹产业快速发展。
6、加强领导,优化服务,推进产业化进程。营造各级政府重视发展笋竹产业的氛围,健全“领导联系竹产业点”制度,推行“委派干部指导竹产业”制度。建议从市、县(市、区)机关中选派部分干部到重点毛竹乡镇、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协会,开展种植、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工作指导;选派部分干部到安吉、临安等竹产业发达地区挂职,学习他们先进经验;由政府出面,帮助加工企业到毛竹资源多、加工利用程度低的地区寻求资源,协助骨干龙头企业在外建立原料基地或半成品基地。
7、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协会联络、交流、自律、展销等服务职能,促进企业共享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市场联合竞争力,促进全市笋竹产业走向“强中求大,大中保强”,实现企业、社会与政府三者“叠加效应”关系满意化,有效提升竹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该文是民建衢州市委会副主委李浙生代表民建衢州市委在市政协会议上的发言)
我市竹林资源丰富,2004年,全市竹林面积为109.8万亩,毛竹总立竹量达1.4亿支,年采伐量达1670万支,年产竹笋2.5万吨,是我省的重点产竹区。 全市有竹加工企业1200余家,加工农户约5000户,竹产业总值14.5亿元。主要产品有:竹胶板、竹炭、笋罐头、竹凉席、竹工艺品等10大类400多个品种。竹产业已经成为我市的又一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解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带动了相关的旅游业、运输业、服务业等系列行业的发展,是我市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二、问题
1、传统经营意识,制约笋竹产业的发展。自笋竹两用毛竹林推广实施以来,我市的笋竹两用林面积得以较快地发展,但仍有部分农民经营意识没有转变过来,原来以经营材用林为主的农户,还是保持原有的经营模式。还有部分地区的农村一直以来以种植粮食为主,如龙游县龙北地区的农民习惯于在开垦地上种植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在八十年代后期,逐步发展起柑桔种植。近几年,该县在“南竹北移”发展笋竹产业的号召下,也发展一些竹子,但由于毛竹林要8年后才初显效益,周期长,见效慢,传统经营意识一下难以改变,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竹产业的发展。
2、政府扶持政策持续性不够、扶持力度不强。如龙游县2000年出台的笋用小径竹种植和毛竹栽植扶持政策,补助标准分别为每亩补80元和60元,期限为三年,补助年限偏短,标准偏低,政策持续性不够、力度不强,一定程度影响了农民笋竹种植的积极性。
3、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我市竹区的林区道路、采收便道相对滞后,有相当部分区域以人工背运为主,给竹产品的采收带来了很大不便,增加了毛竹的采收成本。特别是在当前农村劳动力日趋老龄化,这个问题就更显突出。
4、毛竹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竹加工业的发展,对原竹的需求日趋迫切。就龙游县来说,2004年,全县各类竹材加工企业共消耗原竹约1500万支,今后需求量还将逐年增大,根据该县现有资源存量,仅可供原竹800万支左右,所缺的原料需向周边地区求购。但由于近几年周边地区也在不断加快竹加工业发展,对原竹外销也都采取“地方保护政策”加以限制,这对龙游引进周边地区原料相应增加了难度。同时,由于毛竹原料供不应求,收购价格攀升,加之竹农急功近利,违背竹子生长规律,提前过度采伐。二度以下毛竹使用大量的化肥,导致竹林立竹结构不合理,竹子“竹壁变薄,竹质变脆”,竹材质量下降,竹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5、产业组织化程度低、发展合作意识淡薄。当前,我市企业--农户--基地之间缺乏科学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有效的连接机制,农户与企业的供求关系缺乏必要的协作和约束,因而农户的原料生产与企业的产品生产极不稳定。各企业往往对内高价竞争原料,对外低价竞争客户,形成无序恶性竞争现象。而在生产管理与常规技术上又互不交流,相互封锁,严重影响着笋竹产业的发展。
6、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缺乏。一是部分竹木加工企业管理层文化层次不高,特别是规模较小的企业老板,一人身兼数职,因工作繁忙,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阻碍了企业的壮大;二是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较为突出,不重视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引进,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三是平时不注重技术工人的培训,特别是中间技术力量的培训,认识不到位,担心技术工人培训后“跳槽”,无长远的观念,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
7、产业发展缺乏技术支撑体系。深加工比重太低,设备简陋,加工工艺简单、落后。企业不注重技术资金的投入,产品档次低、技术含量不高,在加工工艺上未有新的突破。新产品的开发、研制等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建议
1、合理规划,统筹发展。按照“工业立市与生态建设”的战略目标,立足当前,放眼未来,统筹规划,科学定位,实现“规模化基地、国际化开放、产业化集聚、市场化推动”的战略目标。从我市竹产业的发展实际出发,加快制定《衢州市竹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同时,尽快开发龙游“浙西大竹海”等森林旅游项目,充分利用竹海景观生态优势,抓紧项目包装与招商引资,形成全市竹产业“一、二、三产互动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
2、加强扶持力度,保证政策的延续性。建议市、县(市、区)政府建立健全各项优惠政策,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扶持笋竹种植和低产林改造,用于发展竹林资源以及竹区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用于龙头骨干企业技改贴息,用“四两拨千斤”办法促使我市的竹产业加快发展。
3、依托园区,打响品牌,推动产业集聚。依托龙游县、衢江区竹木专业加工园区,充分发挥他们笋竹资源培育在全国影响力大的资源品牌优势,竹胶板、竹炭、水煮笋等产品对外辐射面广的加工品牌优势,竹海绿色景观开发潜力大的生态旅游品牌优势,全面开展招商引资,推动我市竹产业的集聚。
4、注重科技,加强合作,提升产业层次。一是加强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合作,继续聘请知名专家教授来我市指导、推广现代高科技,提高竹资源的经营水平与综合效益,提高笋竹加工产品的技术含量与附加值,增加产品竞争力;二是分期分批组织相关部门(企业)领导或技术骨干,到科研院校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笋竹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三是创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思维,通过由政府出面协调,筹划企业联合出资,在英特网上开通“阿里巴巴网站”,专设“竹产业信息库”和“竹产业人才库”等;四是配套制订激励科技投入的政策,对凡技术创新、设备创新、产品创新等产生巨大效益的个人或单位给予重奖;五是加强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建立竹林培育技术集成示范基地。
5、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建议市政府制订有关发展笋竹产业各项制度,如:联系工作制度、定期检查制度、目标考核制度以及奖惩制度等。要把笋竹产业各项工作指标分解到各县(市、区),纳入市政府对各县(市、区)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扎扎实实推进我市笋竹产业快速发展。
6、加强领导,优化服务,推进产业化进程。营造各级政府重视发展笋竹产业的氛围,健全“领导联系竹产业点”制度,推行“委派干部指导竹产业”制度。建议从市、县(市、区)机关中选派部分干部到重点毛竹乡镇、骨干龙头企业和产业协会,开展种植、加工、流通各环节的工作指导;选派部分干部到安吉、临安等竹产业发达地区挂职,学习他们先进经验;由政府出面,帮助加工企业到毛竹资源多、加工利用程度低的地区寻求资源,协助骨干龙头企业在外建立原料基地或半成品基地。
7、充分发挥产业协会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协会联络、交流、自律、展销等服务职能,促进企业共享资源,充分发挥企业的团队精神,提高企业市场联合竞争力,促进全市笋竹产业走向“强中求大,大中保强”,实现企业、社会与政府三者“叠加效应”关系满意化,有效提升竹产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该文是民建衢州市委会副主委李浙生代表民建衢州市委在市政协会议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