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绍兴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绍兴
藏汇于民未必利民 建立外汇基金正当时
发布时间:2007-06-28 15:52:32
  |  
作者: 徐剑锋

如何减缓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势头,并尽可能适当减少我国外汇储备,已成为我国货币当局的一件大事。
但在人民币没有迅速升值的情况下,未来几年因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心理影响,仍会有大量的国际投机资本源源不断地通过“投资”、外资银行“借贷”、现金私下带入等形式流入我国。对此,2006年底,中国金融管理当局明确提出要“藏汇于民”,并大幅提高中国公民的购汇数额,每人一次可购外汇可达到5万美元。此举被一些官员和学员作为“藏富于民”的良策。本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藏汇于民有可能藏险于民。近日商务部负责人已明确表示为抑制外贸顺差,人民币保持4%-5%的升值。有专家分析认为既然人民币与美元比价,会从8.11上升至7.80,未来还会升至7.30,甚至突破7.00,那为何还要藏汇于民?这不是明摆着要让购买并持有外汇的老百姓去承担汇率风险吗?因为百姓个人得到相关信息的不充分,其承担的损失往往要比国家更大。
其次,藏汇于民可能性不大。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中国老百姓很少会购买并持有大量外汇。因为用得着外汇的,或者真有购买较大数量外汇的人,大多已对人民币升值预期有了认识,既然如此,除了少数的人真想对国家做出“贡献”(这种贡献实际上是损害了国家利益)外,绝大多数人不会去持有大量外汇。想让人均年收入还不到2000美元的中国人大量购汇陪同团旅游或购买昂贵的进口商品?这更是对中国经济有害。
既然藏汇于民不利民,为减少外汇风险,建议建立外汇基金,实行保值运作。
目前我国外汇储备超过一万亿美元,未来还会不断上升。而从我国的外贸进口需求看,我们只要保持5000亿美元就足以应对国际经济交往的需要。建议将剩余的6000亿美元,建立“外汇基金”,仿照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由央行直接成立运作部门,从央行、外汇管理局与基金公司,招聘投资管理人员,进行专项投资运作,通过行情预测,专门用外汇资金投资不同的货币(非人民币)及货币资产(定期可转让存单、国债券、公司债券、保险受益合同,与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并进行短期套汇活动。
同时,由央行与外汇管理局成立专门部门,对基金资产与运作进行监督管理审计。由于资金量巨大,必须对有关巨额投资项目进行事先申报,并严格对投资人员的信息保密监督管理,以避免引起国际外汇市场行情的过大波动,最终确保外汇基金年获利程度超过人民币升值幅度,以抵补外汇交易风险造成的人民币资产损失。
(民建浙江省委工业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