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师院支部与经贸支部在谢舟、陈海峰两位支部主委的带领下,赴江苏镇江参观民建中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冷遹纪念馆。追随民建创始人的足迹,开启一段令人难忘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之旅。冷遹纪念馆原址为冷遹故居,位于镇江市丹徒区辛丰镇黄墟老街,始建于1917年,占地面积800平方米。由主楼一幢和厢房四间组成,主楼是一幢两层楼房,上下十间中西合璧式建筑,前后花园,主楼后边各四间厢房。2002年将其故居改建成冷遹纪念馆。纪念馆大门上方镶嵌着的一方长方形汉白玉大理石门楣,上面镌刻着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2004年11月为“冷遹纪念馆”题写的馆名。
冷遹,1882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县黄墟镇。他不仅是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创始人之一,还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国民主同盟前身)的创始人之一,更是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建国会前身)的创始人之一。早年投身军戎,追随孙中山先生。1921年,冷遹亲眼目睹自己为之奋斗的民国虽已成立,却终因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毅然退出军界,致力于地方实业和教育救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立刻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与中共领袖及各方社会贤达精诚团结,同心抗日,支持中共的抗日统一战线和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1945年12月冷遹参加民建,历任民建第一届中央常委,民建江苏省第一、二届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冷遹曾任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水利部部长、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省政协副主席。
黄炎培先生曾称赞他“才大功偏实,名藏位自高。”冷遹的一生,从辛亥革命元勋、著名实业家到成为爱国民主人士,充分反映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和对民生的关怀;他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相识相知,风雨同舟,真诚合作,在建国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团结民建会员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充分反映了他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选择和坚定信念。这些崇高的品质都是民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民建“五个坚持”优良传统的生动体现。
民建先辈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会员,历史的脚步不曾停歇,精神的传承不会停止。短暂的镇江之行,却给大家留下深刻的记忆,也让这次“寻根之旅”尤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