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金华
我的位置:主页  > 地方信息 > 金华
[会员风采]潘晓东:用心用情二十载 躬耕后陈法治热土
发布时间:2025-06-16 10:58:47
  |  
作者: 管理员

20250616031.jpg

潘晓东(右一)

  潘晓东,民建会员,武义县第十届政协委员,后陈法律服务委员工作室领衔委员,浙江今日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浙江省法律援助工作先进个人。

   日前,金彩云《法治·平安金华》栏目对潘晓东进行了采访报道。作为一名扎根基层的法律工作者,他深耕专业、服务为民,助力基层法治建设。

  在闻名全国的“后陈经验”发源地后陈村,潘晓东和他的工作室成员坚守初心、无惧风雨,在这片不断深入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沃土上,他主动投身到基层社会治理中,勤而不倦地为广大基层群众答疑释惑、排忧解难,为城市发展与乡村振兴建言献策。在20多年“助万人、建万言”的生动实践中,他是持续发挥政协在全过程人民民主独特优势的一个缩影。潘晓东在履职中也体会到了他座右铭中的滋味——“真理的味道‘危险’甜”。

  一、践初心,为“后陈经验”丰羽翼

  “后陈经验”从“治村之计”上升为“治国之策”前,为健全完善这项以村务监督制度为核心的基层工作创新,潘晓东倾注了大量心力。根据后陈村党支部书记介绍,“2004年村监会成立之初,我们就从建章立制入手,潘晓东为此忙前跑后,但工作很有方法,为后陈的村务制度建设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贡献。”这种矢志不渝的付出,与他对人民政协的“认、知、学、懂、通”密不可分,他将政协章程烂熟于心,熟练掌握政协之能方式方法,结合专业所长,得以有条不紊、游刃有余地处理繁多的基层事务。20年来,作为后陈村的法律顾问,潘晓东还通过政协履职平台,将发展后陈、深化“后陈经验”的意见建议提交到政府部门,并得到肯定采纳和实施。

  二、勤调研,为城乡发展献良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全是办法”,潘晓东也时刻将这句“名言警句”挂在心上。化解矛盾纠纷、解决问题困难,需要身体动起来,脑筋转起来。“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向群众学习,拜群众为师”,潘晓东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一有时间就到乡里乡外、田间地头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和反映基层社情民意,提出针对性极强的意见建议。他曾受邀列席村务联席会议或村民代表大会220余次,共提出专业建议360余条;向县政协提交了《关于打造武义城东“芯”共建美丽城镇幸福家的建议》《关于盘活低效工业用地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关于优化人文自然环境创建和谐校园的建议》等涉及城建、工业、教育、交通、法律、环保、农业农村等领域的10余件高质量提案,其中多件提案被评为优秀提案。

  三、善服务,为基层治理添效能

  “你下班,我上班。”早在2006年,潘晓东靠着自己法律特长“经营”起了后陈村“六点半”驿站,专门为老百姓提供“家门口的法律服务”。经过18年的努力,驿站已成为“了解民意的窗口”与“服务群众的阵地”,而“有困难找驿站”这句话也早已深入人心。后来,经县政协重新布置挂牌,在潘晓东的领衔下,“六点半”工作室摇身一变,成为了现在的武义县后陈法律服务工作室,通过完善职责、丰富内容、建强团队,以“五个一”特色开门“迎客”,以团队形式走出去扶危助困。目前,这个工作室(驿站)共接待村民及周边工业区群众1.5万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意见2.3余条次,参与协助化解矛盾纠纷20余起。潘晓东因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成绩突出,获2024年浙江省司法厅通报表扬。

  潘晓东还发挥界别委员特长,通过新媒体渠道积极普法,全力培育基层村(社)“法律明白人”,共开展进企业、进校园、进村社等法律知识专题讲座200余场次,为法治乡村、法治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潘晓东说,“履职服务没有止境”。面向未来,他和他的后陈法律服务委员工作室将继续坚守初心,以己所能做好思想引领、政策宣讲、民意反映等工作,不断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夯实法治根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民建力量。

  (部分文字来源:金华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