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交时代的领跑者
——记湖北省十堰市公交集团董事长张朝荣
发布时间:2010-05-14 09:10:42
|
作者: 严 谨 解会才
抓住最佳历史机遇,在温州交通运输业创造了一个个改革开放的奇迹的张朝荣,2003年来到湖北省十堰市,以每年800万元买断那里22条公交线路18年的特许经营权,同时买断集团公司资产,在全国开创了一个中等城市国有公交被民企收购的先河,拉开了我国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帷幕,成为现代城市公交新时代的领跑者。2003—2004年,他当选为十堰市张湾区人大代表,同时被推选为十堰市政协委员,并获得中国鄂西北优秀企业家等殊荣。
2002年12月11日清晨6点,湖北省十堰市市委书记赵斌接到紧急报告:市公交公司的372台车全部停运!很多无法正常上班的工人滞留在站台上不知所措。
湖北省委、省政府发来传真,要求十堰公交尽快恢复营运。
国务院发来传真,要求十堰公交尽快恢复营运。
7点,赵斌与几位市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匆匆前往几条重要公交干道,看到城市交通几乎全部瘫痪;一些市民流露出忧郁的眼神,一些人挥动着旗帜在谩骂、呼叫:“赵斌把公交公司卖给温州商人了!”“温州老板要带600个司机到十堰来了!”
这里所提到的“温州老板”就是张朝荣。
早在1995年,张朝荣就曾在浙江温州引发过“鹿运事件”,不但引起了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且引发了一场遍及决策机构、学术界和媒体的大讨论。
今天,张朝荣在湖北十堰又引发“公交风波”,不仅引起了广大市民、各级领导机关和众多媒体的关注,而且正是这场共和国历史上尚无先例的公交体制改革,冲破了这个城市改革开放的坚冰,揭开了中国公交新时代的篇章。
不论是“鹿运事件”,还是“十堰风波”,都引发了一个划时代的心灵震撼。人们不禁要问:张朝荣究竟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引起轩然大波?
上篇:带着疲惫和艰辛在两个城市间奔走
20世纪50年代,张朝荣出生在温州。
1966年,小朝荣依依不舍地放下了心爱的课本,离开了朝夕相伴的老师、同学和父母,开始独自到杭州谋生。
起先,他在工地跟着师傅学习做通风材料。张朝荣的悟性高,待人又谦虚,很快就得到了师傅们的夸赞。不久,师傅们还看到了这个年轻学徒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服输,肯钻研,有一股子韧劲。很快,张朝荣就成了浙江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出类拔萃的技术工人。他参加过浙江体育馆、杭州剧院和一些大宾馆的建设施工。
1984年,34岁的张朝荣带着200元的家底和满身的疲惫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里。这时,他发现温州变了。作为中国第一批开放的城市,这里的空气中流荡着一种久违的热力,那是激情、梦想与创造的热力。张朝荣再也坐不住了。他成立了一个安装队。凭着自己的技术和信誉,很快就接到了一个加工螺旋滚动结晶设备的工程。
看了图纸,对方要求的精密度是0.050。2个月过去了,一台完全按图纸制造的精密仪器摆在了客户的面前,精密度竟达0.010!对方赞不绝口。
第一次牛刀小试,张朝荣净赚1万元。这是他有生以来挣到的第一笔数额庞大的财富。
生活是如此的充满戏剧性。18年的时间,他的积蓄只有200元,而现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能挣上1万元。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张朝荣的胆子更大了。他开始自己包起了工程,和合作人四六分账,短短的40天时间里,奇迹般地挣了10多万元。就在昨天,金钱曾经和他那样遥远,然而当命运把自己的魔方颠倒过来的时候,他忽然觉得自己似乎领悟了关于这个城市的一些生存法则。
每天走在温州的街道上,张朝荣的心里越来越不能平静。改革开放之后,温州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公交事业一直是垄断经营,要靠政府的财政补贴过日子,市民乘车难成了困扰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张朝荣开始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交产业。香港公交事业的发展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由此带动相关产业。香港的公交旅游事业每年就能补贴很大的公共支出。渐渐地,一个关于城市交通事业的蓝图,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他所要等待的只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
中篇:带着成功与伤痛走进公众视野
1985年,张朝荣开始投资交通运输业。他给自己的第一个经济实体取名为胜利客运服务社。不过,他碰到了一个大难题--城市运输拒绝民间投资。
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张朝荣居然敢于要求将20辆三轮车投入城市运输,这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在张朝荣看来,自己的请求合情合理。城市的交通必须最大程度地符合市民的利益,他相信自己的要求是符合城市发展利益的。于是,张朝荣去找一位政府领导人,向他详细汇报了当地运力不足的问题和自己的服务方案。这位领导人沉吟良久,最后批示:“下不为例!”
这是一个开明的“下不为例”。它充满了政治的老练和机智,在宽容与原则之间,这种中庸的表达,在若干年之后催生出中国的一个“尚无先例”。没有谁会想到,这个要求给自己20辆三轮车上牌照的人,会在中共十六大之后不久便改变了中国交通事业的经济格局,成为中国投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第一人。
后来注册了温州五马公司的张朝荣意识到,要发展面向未来的城市交通,必须要有好的车型。他和朋友们一合计,去上海购买了20辆菲亚特,浩浩荡荡开回了温州。
张朝荣的出租汽车公司管理规范,加上他守信用,办事规矩,许多出租车司机纷纷挂靠到他的名下。到1987年6月,五马出租公司的车辆已经达到了200辆。
1987年,张朝荣发现温州城市之间的运输车辆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求,而经过几年城市间运输网的改造,道路的性能已经大大提高,这无疑给发展温州民间的城市间交通提供了最佳的历史机遇。
张朝荣一次性购买了10辆62座黄海牌大巴,申请开往杭州、金华和长沙的线路,成立了当时温州唯一用高档车跑长途的车队。线路开通以后,很快就在这些线路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为了保障运输的安全,张朝荣在管理上下功夫,对公司的200辆车的车号、运行线路,他倒背如流。
1990年,张朝荣买了35辆少林牌中巴车,准备投入市内交通,拟成立鹿城运输总公司。但是,和当年的三轮车一样,35辆中巴车再一次被无情地挡在了城市公交系统之外。
张朝荣很欣赏这样一副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他觉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远的道路。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张朝荣很快意识到,这将给民营资本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于是又购买了35辆扬子牌中巴。前车未动,又添新车,有人劝阻张朝荣:你这不是把资金往水里扔吗?他笑而不答。
所谓成功者,就是善于捕获机遇的人。张朝荣经过再三思考,决定主动出击。他找到当时的区团委,希望为贫困地区搞“义运”,立即得到了赞同。有了区团委这面旗帜,张朝荣的10辆中巴车很快出发了。10辆车7天的收入全部交到市民政局,捐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儿童。
很快,有关部门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这10辆车将会有合法的牌照,但必须挂靠单位,戴上集体的“红帽子”。1993年2月19日,张朝荣挂靠的鹿城运输总公司正式开始营运。当时公司的注册性质是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是180万元人民币。温州鹿城运输总公司的加盟,激活了公交系统的竞争机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交通的面貌。半年之后,当时的市长又给鹿城运输总公司批了86辆车辆的指标。
鹿城运输总公司的资本介入,直接延伸了当时温州市的交通网络布局。1994年,公司投入23辆中巴开辟了“温州——茶山”的旅游专线。
从1993年到1995年,鹿城运输总公司在张朝荣的带领下迅猛发展,车辆从10辆增加到93辆,固定资产也从180万元增加到800多万元。
张朝荣的出色工作不仅赢得了股东的拥戴,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许。他先后被推选为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工商联执委。
1995年3月,温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鹿运事件”。
3月16日中午,张朝荣接到了一份10个小时后去参加股东大会的通知,这让他大惑不解。在公司里,张朝荣是最大的股东,约占公司总股金的62%,而且一直出任公司总经理和法人代表。这样的股东大会自己怎么全然不知?
落座之后,张朝荣感觉更加异常。公司的36名股东有29名缺席,到会的连同自己在内仅有7人,其余有5人则是鹿城区工交委的官员。一个既不是公司股东也不是区工交委领导的不速之客神秘列席,更使他感到意外。
会议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很快地宣布:罢免张朝荣鹿城运输总公司的总经理和法人代表。同时,在29名股东缺席的情况下,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非股东以原始股大于50%股值入股。这意味着公司的现有资产将被非法转移,股东的权益将遭受极大的侵害。不仅如此,非股东将通过股权来操控公司的命脉,几百名员工的心血将因此付诸东流。
面对这个精心策划的陷阱,张朝荣愤怒了,他用提前退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抗议。
紧接着,在短短的几天里,新的公司班子霍然启用了新的公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更换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并将公司地址飞速迁移到一个皮鞋厂内。
张朝荣忍无可忍,投书《中华工商时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温州市股份企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这次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表决效力、新公章的启用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质疑。
一时间,“鹿运事件”成为整个社会争论的焦点,因为这个问题带有极大的普遍性。长期以来,大量民营资本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戴着“红帽子”。“鹿运事件”的处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民营资本未来的命运。
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和普遍性,《中华工商时报》以来函照登的方式率先向公众披露了这一消息。该报记者还深入温州,一连采写了7篇关于“鹿运事件”的报道。《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浙江经济》等多家媒体也对此作了报道。
在温州,“鹿运事件”更是掀起轩然大波。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建言,其中包括市、区的几位领导同志。
在北京,一批专家学者也对“鹿运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995年5月,张朝荣试图通过行政诉讼的方法,要求撤销对自己的不公正处理。但是,直到1999年秋天,在鹿城区法院院长亲自过问下,鹿城区法院才受理了诉讼,经过鹿城区经委(原工交委)与体改委、工商局、交通局多方协调,鹿城运输总公司终于正名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年12月底,张朝荣领回了失去将近5年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在这5年里,张朝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好在历史是最严厉的考察官,它不会为伟人讳,为名人忌,为权力饰……它会对人和事作出真实公平的评判。
经过几个月的重整旗鼓,2000年4月5日,鹿城运输总公司举行了新一届董事会,张朝荣再次以最高票当选公司董事长。
走过雨季的张朝荣心情格外灿烂。他预感“鹿运事件”的解决是一个有意义的征兆,它预示着中国民营经济的曙光闪现了!因而,他的公交梦做得更大、更远。
下篇:带着激情与梦想领跑公交新时代
张朝荣没有想到,自己的圆梦时刻竟然这么快就到来了。
2002年6月7日,应民建十堰市委会的邀请,民建温州市委会组织一批温州企业家赴湖北十堰考察,民建市委委员张朝荣就在其中。
美丽的6月,鄂西北的这座山城似乎要向远方的客人展露她全部的曲线和魅力,那些在夕阳下蜿蜒的山脊和潺潺的溪水,让张朝荣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十堰。
十堰是汽车城,公共交通道路质量相当优越。凭借着自己多年经营城市交通的经验,张朝荣敏锐地发现十堰市较为落后的公共汽车与宽广平坦的城市道路很不相称。于是,他那个魂牵梦萦的城市公交梦顿时开始燃烧起来。能不能进军十堰市的公共交通事业?他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向十堰投入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他有丰富的市政交通管理经验,可以一举改变十堰的交通现状,提高整个城市的交通功能和格局。
同年11月28日,在一次座谈会上,十堰市委书记赵斌说:“投资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创造力,就是凝聚力!谁影响了十堰的改革开放,谁就是十堰的罪人!”一席话掷地有声。
已经对十堰进行了反复研究的张朝荣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正在向自己走来。他沉吟了片刻,试探性地问:“赵书记,要是我来投资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行不行啊?”这是一个绵里藏针的问题。如果对方回答含糊,一切后话自不用多说。同行中有人会心地看了张朝荣一眼,他们知道,这个问题太厉害了,当着如此众多的商界名流和政府高层,他张朝荣就敢向一方最高领导要一句准话。
赵斌的回答斩钉截铁:“行,怎么不行?!”不但当场就给张朝荣吃了一粒定心丸,还让所有商界人士看到了十堰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胸怀。
于是两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第二天,市委的几位主管领导以及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与张朝荣就公交合资一事进行了后续商谈,就一些关键问题达成了意向性协议。
不料,12月11日清晨,这个意向协议签订才13天,十堰就发生了“公交风波”,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12月11日上午,刚刚察看过公交干线的赵斌主持召开市委常委紧急会议,通报情况,统一思想,部署工作,到会的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一致表示,改革必须推进。
12月11日夜,赵斌带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到三个车场以及主要交通要道,宣传政策,疏通人流和车流。
12月12日凌晨4点,毫无困意的赵斌在办公室桌前草拟上午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发言提纲。
12月12日凌晨6点,赵斌接到电话,三个车场已经全部正点发车,恢复营运。彻夜未眠的他长吁一口气,走到窗前,向东方眺望,一轮红日正在穿过稀薄的云雾喷薄而出。
这是一次政策与资本的碰撞,也是一次旧理念与新理念的碰撞。
十堰市公共汽车总公司成立于1968年,当时有职工1908人,公司拥有营运线路22条,营运车辆372辆,尽管每年有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但是截至1998年仍然累计亏损2700万元。近几年仍是明盈暗亏。如果减去财政每年补贴的550万元和应交未交的330万元营业税,2002年亏损760万元。这说明十堰公交像其他城市公交一样存在着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依赖财政补贴,缺乏发展资金。
对于十堰的决策层来说,公交改革不仅是行业的革新、建立公交大网络的需要,更是要以此推动那些已经锈蚀的旧机制发生变革,带动整个十堰经济的发展和第二次飞腾。
面对公交职工的各种顾虑和情绪,张朝荣以书面形式庄严承诺:职工不下岗,工资不降低,优秀管理人员不设年龄限制,承担政府要求的全部社会责任和义务。
2003年1月4日,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参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这和十堰市正在推进的改革不谋而合。
2003年2月18日,十堰公汽公司举行职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改制合资方案。3月22日,市长陈天会主持召开的市政府会议同意张朝荣独家出资2320万元购买国有公交公司的全部股权,再以每年800万元买断十堰市22条公交线路18年的特许经营权。
十堰公交的成功改制,不仅触动了这座城市中锈蚀的旧机制,冲破了阻碍十堰改革开放的坚冰,而且揭开了中国公交新时代的篇章,同时预示着中国民营资本自主时代的来临。
2003年4月29日,十堰市市委书记赵斌宣布,湖北省十堰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史上尚无先例的大事。
公交集团公司成立以后,减少了中间管理层,优化组合人力、物力、财力,引入充满活力的用人、分配、营运、服务、财务成本管理新机制,逐步创办了广告公司、旅游公司、物资公司、快餐公司等第三产业,努力倡导“公交服务、追求进步”的服务理念,打造“团结、务实、改革、创新”的企业精神。
集团公司投资3380万元购买了110辆空调豪华大巴,相继投入到7条线路上营运,并成立了女子品牌线路。公司还对部分站廊、路牌进行了整修,对物资公司等20多座办公楼进行了改造,大修车辆23辆,报废整车113辆。
公交集团不但以完善的服务监督机制促进优质服务,还大大提升了公交科技含量,在全线推广了车辆监控系统、电子显示屏、荧光电子线路牌等高科技车载设备。
改制后的2003年,公交集团实现经营收入643423万元,同比增长23%,完成营运里程3087万公里,增长12%,实现利税699万元;2004年实现经营收入7819.3万元,利税598万元;2005年公司确定了实现经营收入1.01亿元的目标。
公交集团公司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真情回报社会。向光彩事业捐款100万元;为环卫部门出资80万元购置垃圾桶200只;顶住空调车高成本运行的巨大压力,暂缓车票调价,让利于广大乘客;调集车辆和人员免费为市内大型活动服务;忠实履行8项免费乘车服务职能;发售困难职工和学生月票。这一系列措施,树立了民营公交的良好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03--2004年,张朝荣当选为十堰市张湾区人大代表,同时被推选为十堰市政协委员。他还获得了中国鄂西北优秀企业家等光荣称号。
从温州到十堰,张朝荣总是不停地奔跑,以智慧和实力赢得喝彩和掌声,以领跑者的姿态不断超越自己。尽管生命中的一个个冰点曾经那样深深地刺痛他的心,但他仍坚定地把发展中国公交事业作为自己永恒的使命,将自己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创造了一个民营企业家辉煌的价值。
2002年12月11日清晨6点,湖北省十堰市市委书记赵斌接到紧急报告:市公交公司的372台车全部停运!很多无法正常上班的工人滞留在站台上不知所措。
湖北省委、省政府发来传真,要求十堰公交尽快恢复营运。
国务院发来传真,要求十堰公交尽快恢复营运。
7点,赵斌与几位市领导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匆匆前往几条重要公交干道,看到城市交通几乎全部瘫痪;一些市民流露出忧郁的眼神,一些人挥动着旗帜在谩骂、呼叫:“赵斌把公交公司卖给温州商人了!”“温州老板要带600个司机到十堰来了!”
这里所提到的“温州老板”就是张朝荣。
早在1995年,张朝荣就曾在浙江温州引发过“鹿运事件”,不但引起了众多媒体的高度关注,而且引发了一场遍及决策机构、学术界和媒体的大讨论。
今天,张朝荣在湖北十堰又引发“公交风波”,不仅引起了广大市民、各级领导机关和众多媒体的关注,而且正是这场共和国历史上尚无先例的公交体制改革,冲破了这个城市改革开放的坚冰,揭开了中国公交新时代的篇章。
不论是“鹿运事件”,还是“十堰风波”,都引发了一个划时代的心灵震撼。人们不禁要问:张朝荣究竟为什么会一次又一次地引起轩然大波?
上篇:带着疲惫和艰辛在两个城市间奔走
20世纪50年代,张朝荣出生在温州。
1966年,小朝荣依依不舍地放下了心爱的课本,离开了朝夕相伴的老师、同学和父母,开始独自到杭州谋生。
起先,他在工地跟着师傅学习做通风材料。张朝荣的悟性高,待人又谦虚,很快就得到了师傅们的夸赞。不久,师傅们还看到了这个年轻学徒的另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服输,肯钻研,有一股子韧劲。很快,张朝荣就成了浙江工业设备安装公司出类拔萃的技术工人。他参加过浙江体育馆、杭州剧院和一些大宾馆的建设施工。
1984年,34岁的张朝荣带着200元的家底和满身的疲惫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里。这时,他发现温州变了。作为中国第一批开放的城市,这里的空气中流荡着一种久违的热力,那是激情、梦想与创造的热力。张朝荣再也坐不住了。他成立了一个安装队。凭着自己的技术和信誉,很快就接到了一个加工螺旋滚动结晶设备的工程。
看了图纸,对方要求的精密度是0.050。2个月过去了,一台完全按图纸制造的精密仪器摆在了客户的面前,精密度竟达0.010!对方赞不绝口。
第一次牛刀小试,张朝荣净赚1万元。这是他有生以来挣到的第一笔数额庞大的财富。
生活是如此的充满戏剧性。18年的时间,他的积蓄只有200元,而现在不到2个月的时间就能挣上1万元。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张朝荣的胆子更大了。他开始自己包起了工程,和合作人四六分账,短短的40天时间里,奇迹般地挣了10多万元。就在昨天,金钱曾经和他那样遥远,然而当命运把自己的魔方颠倒过来的时候,他忽然觉得自己似乎领悟了关于这个城市的一些生存法则。
每天走在温州的街道上,张朝荣的心里越来越不能平静。改革开放之后,温州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是,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公交事业一直是垄断经营,要靠政府的财政补贴过日子,市民乘车难成了困扰温州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
张朝荣开始关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公交产业。香港公交事业的发展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城市交通不仅是一个产业,还可以由此带动相关产业。香港的公交旅游事业每年就能补贴很大的公共支出。渐渐地,一个关于城市交通事业的蓝图,在他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他所要等待的只是一个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地点。
中篇:带着成功与伤痛走进公众视野
1985年,张朝荣开始投资交通运输业。他给自己的第一个经济实体取名为胜利客运服务社。不过,他碰到了一个大难题--城市运输拒绝民间投资。
在当时的一些人看来,张朝荣居然敢于要求将20辆三轮车投入城市运输,这简直不可思议。然而在张朝荣看来,自己的请求合情合理。城市的交通必须最大程度地符合市民的利益,他相信自己的要求是符合城市发展利益的。于是,张朝荣去找一位政府领导人,向他详细汇报了当地运力不足的问题和自己的服务方案。这位领导人沉吟良久,最后批示:“下不为例!”
这是一个开明的“下不为例”。它充满了政治的老练和机智,在宽容与原则之间,这种中庸的表达,在若干年之后催生出中国的一个“尚无先例”。没有谁会想到,这个要求给自己20辆三轮车上牌照的人,会在中共十六大之后不久便改变了中国交通事业的经济格局,成为中国投资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第一人。
后来注册了温州五马公司的张朝荣意识到,要发展面向未来的城市交通,必须要有好的车型。他和朋友们一合计,去上海购买了20辆菲亚特,浩浩荡荡开回了温州。
张朝荣的出租汽车公司管理规范,加上他守信用,办事规矩,许多出租车司机纷纷挂靠到他的名下。到1987年6月,五马出租公司的车辆已经达到了200辆。
1987年,张朝荣发现温州城市之间的运输车辆比较落后,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的需求,而经过几年城市间运输网的改造,道路的性能已经大大提高,这无疑给发展温州民间的城市间交通提供了最佳的历史机遇。
张朝荣一次性购买了10辆62座黄海牌大巴,申请开往杭州、金华和长沙的线路,成立了当时温州唯一用高档车跑长途的车队。线路开通以后,很快就在这些线路中占据了很大的市场份额。为了保障运输的安全,张朝荣在管理上下功夫,对公司的200辆车的车号、运行线路,他倒背如流。
1990年,张朝荣买了35辆少林牌中巴车,准备投入市内交通,拟成立鹿城运输总公司。但是,和当年的三轮车一样,35辆中巴车再一次被无情地挡在了城市公交系统之外。
张朝荣很欣赏这样一副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他觉得,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没有比脚更远的道路。
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张朝荣很快意识到,这将给民营资本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于是又购买了35辆扬子牌中巴。前车未动,又添新车,有人劝阻张朝荣:你这不是把资金往水里扔吗?他笑而不答。
所谓成功者,就是善于捕获机遇的人。张朝荣经过再三思考,决定主动出击。他找到当时的区团委,希望为贫困地区搞“义运”,立即得到了赞同。有了区团委这面旗帜,张朝荣的10辆中巴车很快出发了。10辆车7天的收入全部交到市民政局,捐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儿童。
很快,有关部门带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这10辆车将会有合法的牌照,但必须挂靠单位,戴上集体的“红帽子”。1993年2月19日,张朝荣挂靠的鹿城运输总公司正式开始营运。当时公司的注册性质是集体企业,固定资产是180万元人民币。温州鹿城运输总公司的加盟,激活了公交系统的竞争机制,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城市交通的面貌。半年之后,当时的市长又给鹿城运输总公司批了86辆车辆的指标。
鹿城运输总公司的资本介入,直接延伸了当时温州市的交通网络布局。1994年,公司投入23辆中巴开辟了“温州——茶山”的旅游专线。
从1993年到1995年,鹿城运输总公司在张朝荣的带领下迅猛发展,车辆从10辆增加到93辆,固定资产也从180万元增加到800多万元。
张朝荣的出色工作不仅赢得了股东的拥戴,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许。他先后被推选为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工商联执委。
1995年3月,温州发生了震惊全国的“鹿运事件”。
3月16日中午,张朝荣接到了一份10个小时后去参加股东大会的通知,这让他大惑不解。在公司里,张朝荣是最大的股东,约占公司总股金的62%,而且一直出任公司总经理和法人代表。这样的股东大会自己怎么全然不知?
落座之后,张朝荣感觉更加异常。公司的36名股东有29名缺席,到会的连同自己在内仅有7人,其余有5人则是鹿城区工交委的官员。一个既不是公司股东也不是区工交委领导的不速之客神秘列席,更使他感到意外。
会议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很快地宣布:罢免张朝荣鹿城运输总公司的总经理和法人代表。同时,在29名股东缺席的情况下,会议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非股东以原始股大于50%股值入股。这意味着公司的现有资产将被非法转移,股东的权益将遭受极大的侵害。不仅如此,非股东将通过股权来操控公司的命脉,几百名员工的心血将因此付诸东流。
面对这个精心策划的陷阱,张朝荣愤怒了,他用提前退席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抗议。
紧接着,在短短的几天里,新的公司班子霍然启用了新的公章,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更换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和《税务登记证》,并将公司地址飞速迁移到一个皮鞋厂内。
张朝荣忍无可忍,投书《中华工商时报》,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温州市股份企业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对这次股东大会的召集程序、表决效力、新公章的启用等诸多问题提出了质疑。
一时间,“鹿运事件”成为整个社会争论的焦点,因为这个问题带有极大的普遍性。长期以来,大量民营资本为了生存与发展,不得不戴着“红帽子”。“鹿运事件”的处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民营资本未来的命运。
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高度敏感性和普遍性,《中华工商时报》以来函照登的方式率先向公众披露了这一消息。该报记者还深入温州,一连采写了7篇关于“鹿运事件”的报道。《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浙江经济》等多家媒体也对此作了报道。
在温州,“鹿运事件”更是掀起轩然大波。一些有识之士纷纷建言,其中包括市、区的几位领导同志。
在北京,一批专家学者也对“鹿运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1995年5月,张朝荣试图通过行政诉讼的方法,要求撤销对自己的不公正处理。但是,直到1999年秋天,在鹿城区法院院长亲自过问下,鹿城区法院才受理了诉讼,经过鹿城区经委(原工交委)与体改委、工商局、交通局多方协调,鹿城运输总公司终于正名为股份合作制企业。是年12月底,张朝荣领回了失去将近5年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在这5年里,张朝荣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好在历史是最严厉的考察官,它不会为伟人讳,为名人忌,为权力饰……它会对人和事作出真实公平的评判。
经过几个月的重整旗鼓,2000年4月5日,鹿城运输总公司举行了新一届董事会,张朝荣再次以最高票当选公司董事长。
走过雨季的张朝荣心情格外灿烂。他预感“鹿运事件”的解决是一个有意义的征兆,它预示着中国民营经济的曙光闪现了!因而,他的公交梦做得更大、更远。
下篇:带着激情与梦想领跑公交新时代
张朝荣没有想到,自己的圆梦时刻竟然这么快就到来了。
2002年6月7日,应民建十堰市委会的邀请,民建温州市委会组织一批温州企业家赴湖北十堰考察,民建市委委员张朝荣就在其中。
美丽的6月,鄂西北的这座山城似乎要向远方的客人展露她全部的曲线和魅力,那些在夕阳下蜿蜒的山脊和潺潺的溪水,让张朝荣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十堰。
十堰是汽车城,公共交通道路质量相当优越。凭借着自己多年经营城市交通的经验,张朝荣敏锐地发现十堰市较为落后的公共汽车与宽广平坦的城市道路很不相称。于是,他那个魂牵梦萦的城市公交梦顿时开始燃烧起来。能不能进军十堰市的公共交通事业?他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向十堰投入发展所必需的资金;他有丰富的市政交通管理经验,可以一举改变十堰的交通现状,提高整个城市的交通功能和格局。
同年11月28日,在一次座谈会上,十堰市委书记赵斌说:“投资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创造力,就是凝聚力!谁影响了十堰的改革开放,谁就是十堰的罪人!”一席话掷地有声。
已经对十堰进行了反复研究的张朝荣敏锐地感觉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机遇正在向自己走来。他沉吟了片刻,试探性地问:“赵书记,要是我来投资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行不行啊?”这是一个绵里藏针的问题。如果对方回答含糊,一切后话自不用多说。同行中有人会心地看了张朝荣一眼,他们知道,这个问题太厉害了,当着如此众多的商界名流和政府高层,他张朝荣就敢向一方最高领导要一句准话。
赵斌的回答斩钉截铁:“行,怎么不行?!”不但当场就给张朝荣吃了一粒定心丸,还让所有商界人士看到了十堰改革开放的决心和胸怀。
于是两只大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第二天,市委的几位主管领导以及市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与张朝荣就公交合资一事进行了后续商谈,就一些关键问题达成了意向性协议。
不料,12月11日清晨,这个意向协议签订才13天,十堰就发生了“公交风波”,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12月11日上午,刚刚察看过公交干线的赵斌主持召开市委常委紧急会议,通报情况,统一思想,部署工作,到会的市委和市政府领导一致表示,改革必须推进。
12月11日夜,赵斌带领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和有关人员到三个车场以及主要交通要道,宣传政策,疏通人流和车流。
12月12日凌晨4点,毫无困意的赵斌在办公室桌前草拟上午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发言提纲。
12月12日凌晨6点,赵斌接到电话,三个车场已经全部正点发车,恢复营运。彻夜未眠的他长吁一口气,走到窗前,向东方眺望,一轮红日正在穿过稀薄的云雾喷薄而出。
这是一次政策与资本的碰撞,也是一次旧理念与新理念的碰撞。
十堰市公共汽车总公司成立于1968年,当时有职工1908人,公司拥有营运线路22条,营运车辆372辆,尽管每年有一定额度的财政补贴,但是截至1998年仍然累计亏损2700万元。近几年仍是明盈暗亏。如果减去财政每年补贴的550万元和应交未交的330万元营业税,2002年亏损760万元。这说明十堰公交像其他城市公交一样存在着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依赖财政补贴,缺乏发展资金。
对于十堰的决策层来说,公交改革不仅是行业的革新、建立公交大网络的需要,更是要以此推动那些已经锈蚀的旧机制发生变革,带动整个十堰经济的发展和第二次飞腾。
面对公交职工的各种顾虑和情绪,张朝荣以书面形式庄严承诺:职工不下岗,工资不降低,优秀管理人员不设年龄限制,承担政府要求的全部社会责任和义务。
2003年1月4日,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参与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这和十堰市正在推进的改革不谋而合。
2003年2月18日,十堰公汽公司举行职工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改制合资方案。3月22日,市长陈天会主持召开的市政府会议同意张朝荣独家出资2320万元购买国有公交公司的全部股权,再以每年800万元买断十堰市22条公交线路18年的特许经营权。
十堰公交的成功改制,不仅触动了这座城市中锈蚀的旧机制,冲破了阻碍十堰改革开放的坚冰,而且揭开了中国公交新时代的篇章,同时预示着中国民营资本自主时代的来临。
2003年4月29日,十堰市市委书记赵斌宣布,湖北省十堰市公交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中国市政公用事业史上尚无先例的大事。
公交集团公司成立以后,减少了中间管理层,优化组合人力、物力、财力,引入充满活力的用人、分配、营运、服务、财务成本管理新机制,逐步创办了广告公司、旅游公司、物资公司、快餐公司等第三产业,努力倡导“公交服务、追求进步”的服务理念,打造“团结、务实、改革、创新”的企业精神。
集团公司投资3380万元购买了110辆空调豪华大巴,相继投入到7条线路上营运,并成立了女子品牌线路。公司还对部分站廊、路牌进行了整修,对物资公司等20多座办公楼进行了改造,大修车辆23辆,报废整车113辆。
公交集团不但以完善的服务监督机制促进优质服务,还大大提升了公交科技含量,在全线推广了车辆监控系统、电子显示屏、荧光电子线路牌等高科技车载设备。
改制后的2003年,公交集团实现经营收入643423万元,同比增长23%,完成营运里程3087万公里,增长12%,实现利税699万元;2004年实现经营收入7819.3万元,利税598万元;2005年公司确定了实现经营收入1.01亿元的目标。
公交集团公司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真情回报社会。向光彩事业捐款100万元;为环卫部门出资80万元购置垃圾桶200只;顶住空调车高成本运行的巨大压力,暂缓车票调价,让利于广大乘客;调集车辆和人员免费为市内大型活动服务;忠实履行8项免费乘车服务职能;发售困难职工和学生月票。这一系列措施,树立了民营公交的良好形象,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2003--2004年,张朝荣当选为十堰市张湾区人大代表,同时被推选为十堰市政协委员。他还获得了中国鄂西北优秀企业家等光荣称号。
从温州到十堰,张朝荣总是不停地奔跑,以智慧和实力赢得喝彩和掌声,以领跑者的姿态不断超越自己。尽管生命中的一个个冰点曾经那样深深地刺痛他的心,但他仍坚定地把发展中国公交事业作为自己永恒的使命,将自己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发挥到极致,从而创造了一个民营企业家辉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