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辈子和水打交道的人
—— 记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兆申
发布时间:2010-05-24 15:10:20
|
作者: 王安祥
吴兆申是专门与现代水工业打交道的人,他的设计、科研成果多次获得省、部级的奖励,曾被授予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他曾担任过一届省人大代表,三届市人大代表和一届市政协委员,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担任城建环保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是杭州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建设厅科技委员会委员、民建浙江省参政议政委员会副主任。
一个现代化城市除了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还要有相应的给水排水设施,给水是对自然资源的“水”进行加工、分配,以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排水工程则是收集、净化“水”,并返回自然界,防止水环境的污染。给水排水工程的水平,是关系到城市的日常运转、居民生活质量好坏的大事。
吴兆申就是专门与现代水工业打交道的人,从17岁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给水排水专业始,至今已是69岁的老人,他始终在为城市的“水”操劳奔波,呕心沥血。他参加过施工和生产管理,但更多的则是在给水排水工程上的规划设计。他像一位精心描画的画家,凭着他对水工业的理解与认识,凭着他坚实厚重的科技知识,在纵横交错的设计图上,驰骋着他的理想、抱负,把他对国家的爱、城市的爱,亲笔细绘在城市给水排水的蓝图上。最终,由他规划、设计的工程,改善了城市的水质环境,为市民送去了甘美纯净的自来水。为此,他的设计、科研成果多次获得部、省级的奖励。
在大西北奉献青春
1956年,吴兆申结束了学生生涯,分配至西北兰州工作。父亲鼓励他去兰州工作,告诉他“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恋上海。父亲吴光汉,一位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而后在上海创办了华元染化厂。上海解放前夕,一大批资本家携款去台湾,但他的父亲没走这条路,他深信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他的技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会有用武之地。解放后,他积极响应党对民族资本家改造、利用的政策,带头公私合营,带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吴兆申是非常敬重父亲的。父亲的爱国情怀,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对事业的执着,都给他以深刻影响。怀抱着“支援西北、报效祖国”的壮志情怀,他告别了上海的父母,跨上了西去的列车。
在兰州的生活是艰苦的。风沙蔽日,高原缺氧,缺少食品,尤其缺水,人们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但大西北也磨砺了他的斗志,使他的专业知识得以尽情地发挥。
吴兆申到兰州后参加了兰州西固水厂的建设。西固水厂是一座处理黄河高浊度水的自来水厂,由苏联设计并提供主要设备,当时水厂会集了数百名上海等地的建设者和许多苏联专家,大家都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吴兆申任规划设计组组长,对全市的给排水工程提出方案。他认识了很多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是他的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吴兆申学到了技术、工作方法和工作精神。由于工作认真,他被评为兰州市青年突击手。
黄河水的高含沙量世界第一,每立方米水的泥沙含量达数百千克,最高达一千多千克。将这种水处理成自来水是世界性难题。苏联设计的西固水厂能处理20千克泥沙,一旦黄河水超过这个含沙量,水厂只能停产,这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当时吴兆申已调至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工作,他与设计院的同志一起在黄河边做试验,摸索出用高分子絮凝剂净化高浊度水的规律和理论。由于兰州用水量的增加,领导将西固水厂二期工程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吴兆申。他利用研究成果,将水厂规模扩大到日处理96万立方米,处理能力扩大至每立方米水中含有100千克泥沙。经过三年建设,二期工程投产后达到了预期效果,成为上世纪70年代我国水处理领域的一个突破,被甘肃省和建设部评为优秀设计。
为了总结经验,建设部要求编写高浊度水设计规范,吴兆申承担其中净水部分的编写。他总结设计、研究和生产成果,走遍黄河沿线水厂,废寝忘食地工作,正式编写成《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并正式出版发行。这本给水设计规范是国内和国际目前仅有的一本。
整整23年,吴兆申为西北和兰州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西子湖畔再创新业
虽然吴兆申生在上海,但他的故乡是杭州。他父母都是杭州人,祖辈至他已在杭州居住了17代。能回杭州工作,是他多年的梦。年轻时,他把岁月留在了西北,人过中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才可以流动了,又勾起了他心中的梦。1979年的一天,两份通知书同时放到了他的面前:一份是移民美国的领事馆通知,一份是调往杭州规划局的调令。望着两份通知书,他的心潮再也难以平静了。移民美国的绿卡是他岳父在美国给办的,一则希望他们能去美国发展,二则自然希望能在美国团聚。从亲情出发他应该去美国,但建设家乡杭州是他多年未竟的梦。在信函里,杭州的规划部门向他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他为改变杭州的水环境做点贡献。自然,爱国爱乡的情怀占据了他的心头,他毫不犹豫地来到了令他魂牵梦萦的杭州。
1979年的杭州,正是百废待兴,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正在规划、启动。他积极参与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及中东河的综合治理工程、西湖引水工程、旧城改造、道路拓宽工程等,可以说,吴兆申的到来,正赶上了杭州建设的大好时机,他可以在杭州规划设计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了。
1984年,杭州市规划设计院成立,吴兆申担任院长,在几间破房、1万元资金、46位员工的条件下,他开始艰苦创业。在这段时间,由他主持的重大项目有运河截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杭州给水专业规划、杭州污水工程专业规划、中加合作杭州市战略交通研究、杭州城站地区详细规划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杭州的城市面貌。现在杭州的供水水质越来越好,河道正在变清,城市越来越漂亮,这些都凝聚着吴兆申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
吴兆申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杭州的水环境治理和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论文中呼吁,杭州市区的水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杭州的水环境必须遵循“水循环”的基本规律,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此他提出了杭州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十三项措施。他发表的《杭州市水工业和污染治理的回顾与展望》、《浙江城市水污染治理探讨》等论文,为浙江和杭州水环境的保护、利用、治理等,提出了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建议。这些建议,有的已被采纳实施,正发挥效益;有的还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预见,待全部工程建成,杭州及浙江的水环境将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在杭州,他始终在规划设计的第一线辛劳着,一些规划设计项目,获得了省、部级的奖励,他也被授予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参政议政 不负重托
吴兆申担任过一届省人大代表,三届市人大代表和一届市政协委员,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担任城建环保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是杭州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建设厅科技委员会委员,因而有较多的社会工作。他认为社会工作和技术工作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在历年人民代表大会或政协大会期间,他根据规划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提出60余件议案、建议。他提出的关于加强运河治理和加强西湖治理的议案都列入了杭州市人代会1号议案。在制定《杭州市供水条例》时,他建议将杭州市给水工程的发展趋势和目标等有关内容列入《条例》中,在《条例》正式实施后,使给水工程的发展有了法制保证。吴兆申认为,作为人民代表要关心杭州的建设和发展的大事,也要关心老百姓的小事,要敢于提出建设性意见,要讲真话,要实事求是。
吴兆申的父亲是民主建国会的老会员,是上海市一至七届人大代表。吴兆申加入民建后,关心民建工作,认真完成省、市民建交给的任务。2003年,他女儿也参加了民建组织,他们祖孙三代都加入了民建大家庭,通过民建组织提高思想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
热爱生活 热爱家庭
对工作,吴兆申充满执着;对生活,他同样充满热情,就像一团燃烧不尽的火。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一位性情中人。他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做两件事:为国家多做贡献,搞好家庭。这话看似简朴,却极富人生的感悟。有些人事业成功,家庭却不美满;有些人埋头于小家庭建设,对国家、对社会却无贡献。最好的人生,应该于国于家都美满。
吴兆申就是这样一个人,豁达、乐观,他的工作作风从不简单粗暴,总是和颜悦色,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从不主观武断,总是在反复召开各种层面的研讨会后再决定行事。他常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此,周围的人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他们说,和吴老师在一起心情舒畅,工作有劲。
既要搞好领导工作,又要负责繁多的规划设计,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他在工作中采用活页记事本,把院内的一些重要工作、学术研究等,分门别类地记在活页记事本上。特别是一些学术上的重要数据,容易遗忘,用活页本记事,就能随时翻找。这小小的记事本,他记得非常仔细,条理清晰,字迹端正,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每当一次工作结束,他就将活页簿装订成册存档。至今这种工作笔记已积了50余本。
同样,他的家庭也幸福美满。他的妻子是大学同班同学,也是一位给排水专业的高级工程师。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工作,商量方案,有时在吃饭时也谈工作,称得上“工作午餐”。他们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儿子在美国一家大公司工作,女儿经营自己的公司。对妻子,他是一位体贴入微的称职丈夫;对儿女,他是一位关怀备至、和蔼的父亲;对父母,他也能献出一片孝心。在家中,他48年来每天记日记,从不间断。大事、小事,父母的生日、子女的生日、妻子的生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样就不会忘记,到时就给他们过生日。
吴兆申没有豪言壮语,他的人生格言是: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说他是属牛的,他有忍辱负重、默默无闻的性格,但有时也免不了发发牛脾气。回顾自己做过的事,他说,有些满意,绝大多数不满意。要进步,就得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
已近古稀之年的吴兆申,满面红光,走起路来精神抖擞,呈现出他健康乐观的心境。现在他的工作仍是排得满满的,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他有做不完的事。他还想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规划设计,为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再尽一份力。
一个现代化城市除了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还要有相应的给水排水设施,给水是对自然资源的“水”进行加工、分配,以满足城市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排水工程则是收集、净化“水”,并返回自然界,防止水环境的污染。给水排水工程的水平,是关系到城市的日常运转、居民生活质量好坏的大事。
吴兆申就是专门与现代水工业打交道的人,从17岁进入上海同济大学学习给水排水专业始,至今已是69岁的老人,他始终在为城市的“水”操劳奔波,呕心沥血。他参加过施工和生产管理,但更多的则是在给水排水工程上的规划设计。他像一位精心描画的画家,凭着他对水工业的理解与认识,凭着他坚实厚重的科技知识,在纵横交错的设计图上,驰骋着他的理想、抱负,把他对国家的爱、城市的爱,亲笔细绘在城市给水排水的蓝图上。最终,由他规划、设计的工程,改善了城市的水质环境,为市民送去了甘美纯净的自来水。为此,他的设计、科研成果多次获得部、省级的奖励。
在大西北奉献青春
1956年,吴兆申结束了学生生涯,分配至西北兰州工作。父亲鼓励他去兰州工作,告诉他“好男儿志在四方”,不要恋上海。父亲吴光汉,一位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而后在上海创办了华元染化厂。上海解放前夕,一大批资本家携款去台湾,但他的父亲没走这条路,他深信共产党能够救中国,他的技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会有用武之地。解放后,他积极响应党对民族资本家改造、利用的政策,带头公私合营,带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吴兆申是非常敬重父亲的。父亲的爱国情怀,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对事业的执着,都给他以深刻影响。怀抱着“支援西北、报效祖国”的壮志情怀,他告别了上海的父母,跨上了西去的列车。
在兰州的生活是艰苦的。风沙蔽日,高原缺氧,缺少食品,尤其缺水,人们喝的是浑浊的黄河水。但大西北也磨砺了他的斗志,使他的专业知识得以尽情地发挥。
吴兆申到兰州后参加了兰州西固水厂的建设。西固水厂是一座处理黄河高浊度水的自来水厂,由苏联设计并提供主要设备,当时水厂会集了数百名上海等地的建设者和许多苏联专家,大家都在实践中学习技术。吴兆申任规划设计组组长,对全市的给排水工程提出方案。他认识了很多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都是他的良师益友,从他们身上,吴兆申学到了技术、工作方法和工作精神。由于工作认真,他被评为兰州市青年突击手。
黄河水的高含沙量世界第一,每立方米水的泥沙含量达数百千克,最高达一千多千克。将这种水处理成自来水是世界性难题。苏联设计的西固水厂能处理20千克泥沙,一旦黄河水超过这个含沙量,水厂只能停产,这严重影响了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当时吴兆申已调至中国市政工程西北设计院工作,他与设计院的同志一起在黄河边做试验,摸索出用高分子絮凝剂净化高浊度水的规律和理论。由于兰州用水量的增加,领导将西固水厂二期工程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吴兆申。他利用研究成果,将水厂规模扩大到日处理96万立方米,处理能力扩大至每立方米水中含有100千克泥沙。经过三年建设,二期工程投产后达到了预期效果,成为上世纪70年代我国水处理领域的一个突破,被甘肃省和建设部评为优秀设计。
为了总结经验,建设部要求编写高浊度水设计规范,吴兆申承担其中净水部分的编写。他总结设计、研究和生产成果,走遍黄河沿线水厂,废寝忘食地工作,正式编写成《高浊度水给水设计规范》,并正式出版发行。这本给水设计规范是国内和国际目前仅有的一本。
整整23年,吴兆申为西北和兰州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青春。
西子湖畔再创新业
虽然吴兆申生在上海,但他的故乡是杭州。他父母都是杭州人,祖辈至他已在杭州居住了17代。能回杭州工作,是他多年的梦。年轻时,他把岁月留在了西北,人过中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人才可以流动了,又勾起了他心中的梦。1979年的一天,两份通知书同时放到了他的面前:一份是移民美国的领事馆通知,一份是调往杭州规划局的调令。望着两份通知书,他的心潮再也难以平静了。移民美国的绿卡是他岳父在美国给办的,一则希望他们能去美国发展,二则自然希望能在美国团聚。从亲情出发他应该去美国,但建设家乡杭州是他多年未竟的梦。在信函里,杭州的规划部门向他发出了诚挚的邀请,希望他为改变杭州的水环境做点贡献。自然,爱国爱乡的情怀占据了他的心头,他毫不犹豫地来到了令他魂牵梦萦的杭州。
1979年的杭州,正是百废待兴,一系列基础设施工程正在规划、启动。他积极参与杭州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及中东河的综合治理工程、西湖引水工程、旧城改造、道路拓宽工程等,可以说,吴兆申的到来,正赶上了杭州建设的大好时机,他可以在杭州规划设计的舞台上大显身手了。
1984年,杭州市规划设计院成立,吴兆申担任院长,在几间破房、1万元资金、46位员工的条件下,他开始艰苦创业。在这段时间,由他主持的重大项目有运河截污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杭州给水专业规划、杭州污水工程专业规划、中加合作杭州市战略交通研究、杭州城站地区详细规划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改变了杭州的城市面貌。现在杭州的供水水质越来越好,河道正在变清,城市越来越漂亮,这些都凝聚着吴兆申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
吴兆申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对杭州的水环境治理和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在论文中呼吁,杭州市区的水环境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杭州的水环境必须遵循“水循环”的基本规律,要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此他提出了杭州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十三项措施。他发表的《杭州市水工业和污染治理的回顾与展望》、《浙江城市水污染治理探讨》等论文,为浙江和杭州水环境的保护、利用、治理等,提出了一整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建议。这些建议,有的已被采纳实施,正发挥效益;有的还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预见,待全部工程建成,杭州及浙江的水环境将会有一个质的变化。
在杭州,他始终在规划设计的第一线辛劳着,一些规划设计项目,获得了省、部级的奖励,他也被授予杭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参政议政 不负重托
吴兆申担任过一届省人大代表,三届市人大代表和一届市政协委员,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担任城建环保委员会、法制委员会委员,是杭州市人民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杭州城市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和浙江省建设厅科技委员会委员,因而有较多的社会工作。他认为社会工作和技术工作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在历年人民代表大会或政协大会期间,他根据规划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共提出60余件议案、建议。他提出的关于加强运河治理和加强西湖治理的议案都列入了杭州市人代会1号议案。在制定《杭州市供水条例》时,他建议将杭州市给水工程的发展趋势和目标等有关内容列入《条例》中,在《条例》正式实施后,使给水工程的发展有了法制保证。吴兆申认为,作为人民代表要关心杭州的建设和发展的大事,也要关心老百姓的小事,要敢于提出建设性意见,要讲真话,要实事求是。
吴兆申的父亲是民主建国会的老会员,是上海市一至七届人大代表。吴兆申加入民建后,关心民建工作,认真完成省、市民建交给的任务。2003年,他女儿也参加了民建组织,他们祖孙三代都加入了民建大家庭,通过民建组织提高思想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
热爱生活 热爱家庭
对工作,吴兆申充满执着;对生活,他同样充满热情,就像一团燃烧不尽的火。与他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还是一位性情中人。他说,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做两件事:为国家多做贡献,搞好家庭。这话看似简朴,却极富人生的感悟。有些人事业成功,家庭却不美满;有些人埋头于小家庭建设,对国家、对社会却无贡献。最好的人生,应该于国于家都美满。
吴兆申就是这样一个人,豁达、乐观,他的工作作风从不简单粗暴,总是和颜悦色,他善于听取不同意见,从不主观武断,总是在反复召开各种层面的研讨会后再决定行事。他常说,“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此,周围的人都喜欢和他在一起。他们说,和吴老师在一起心情舒畅,工作有劲。
既要搞好领导工作,又要负责繁多的规划设计,难免会有顾此失彼的时候。他在工作中采用活页记事本,把院内的一些重要工作、学术研究等,分门别类地记在活页记事本上。特别是一些学术上的重要数据,容易遗忘,用活页本记事,就能随时翻找。这小小的记事本,他记得非常仔细,条理清晰,字迹端正,让人看了爱不释手。每当一次工作结束,他就将活页簿装订成册存档。至今这种工作笔记已积了50余本。
同样,他的家庭也幸福美满。他的妻子是大学同班同学,也是一位给排水专业的高级工程师。他们经常一起讨论工作,商量方案,有时在吃饭时也谈工作,称得上“工作午餐”。他们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儿子在美国一家大公司工作,女儿经营自己的公司。对妻子,他是一位体贴入微的称职丈夫;对儿女,他是一位关怀备至、和蔼的父亲;对父母,他也能献出一片孝心。在家中,他48年来每天记日记,从不间断。大事、小事,父母的生日、子女的生日、妻子的生日,他都记得清清楚楚。他说,这样就不会忘记,到时就给他们过生日。
吴兆申没有豪言壮语,他的人生格言是:勤勤恳恳做事,老老实实做人。他说他是属牛的,他有忍辱负重、默默无闻的性格,但有时也免不了发发牛脾气。回顾自己做过的事,他说,有些满意,绝大多数不满意。要进步,就得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
已近古稀之年的吴兆申,满面红光,走起路来精神抖擞,呈现出他健康乐观的心境。现在他的工作仍是排得满满的,在城市规划设计领域,他有做不完的事。他还想为浙江省和杭州市的规划设计,为改善城市的水环境再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