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升明月
—— 记杭州出版社总编辑徐海荣
发布时间:2010-05-24 15:16:06
|
作者: 珠 峰
民建会员徐海荣曾在商海中经受过10年考验。2002年的一纸任命让他走上了杭州出版社的领导岗位,由此开始在新闻出版行业大展身手。两年时间,他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出版社扭亏为盈,好书迭出,声誉鹊起。
他曾是一个学者型的书商,也曾是一个书商型的学者。他主编的六大卷《中国饮食史》、《中国社会生活文库》等曾获省政府和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
当下出版业的形势不容乐观:滞销、积压、亏本……书款拖欠、度日如年的情形,在我国的一些出版社中屡见不鲜。然而杭州出版社,一个两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出版社,近年来却可谓欣欣向荣,新书迭出,新楼竖起,而且美誉度仿佛十五之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使得省内外诸多同业同行不免刮目相看。这变化,跟一个名字直接相关--徐海荣。
扭亏为盈 经营管理出奇迹
徐海荣,48岁,人长得并不魁梧。
他是在商海中经过10年考验,于2002年4月,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发文任命,走上领导岗位--杭州出版社法定代表人兼总编辑的。
在我国,新闻出版系统中的总编辑都是中共党员,徐海荣却以一名非中共党员的身份被起用,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成立于1995年的杭州出版社,至2002年4月徐海荣上任之前,其状态同全国诸多同业差不多。办公是租了写字楼几个房间,设施陈旧,存款为零。累计总资产据称达480万元,但其中440万元为积压在仓库里睡长觉、卖不出去的库存书。稍微值几个钱的家当,有一辆旧桑塔纳,一辆面包车,一辆小货车,几台旧电脑,加起来不过40万元。一年70个书号,选题只报20余个。
徐海荣上任后,于2002年5月8日组建新班子,至2004年6月14日他向前来调研的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同志作汇报,才两年时间,成效奇迹般地出现了--新版图书311种,重印(次)图书244种,总印数649万册,销售码洋88243万元,缴纳税金49157万元,实现利润108961万元。王国平握着徐海荣的手,称赞道:“你干得不错!”
徐海荣入主杭州出版社以来,绩效有五:
一、 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出《杭州出版社体制改革方案》,得到上级批准,使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二、 国有资产总量实际增长达500%以上,彻底扭亏为盈,并实现大幅增长。2003年销售码洋比2002年增长了292%。
三、 承接并完成的国家重点项目有:《五代史书汇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中国市场通史》、《中国旅游文化通史》等,突破了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零的记录。
四、 乔迁新居,在国家一级核心风景区曲院风荷附近,拥有了一座产权独立、优雅美丽的杭州出版社独家专用的楼房,引得全国同行及前来洽谈合作的国外同行艳羡不已。
五、 得到了省市和中央媒体的频频报道,杭州出版社声誉鹊起,名布四方,有口皆碑。
独立小楼 九州同业皆艳羡
徐海荣原是一个学者型的书商,也是一个书商型的学者。他主编的六大卷《中国饮食史》、《中国社会生活文库》等学术著作,先后荣获省政府和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
10年书商生涯,他得益匪浅。他不仅收获了财富,购置了私车和别墅;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摸着了中国图书市场行情的脉搏。
在徐海荣身上,具备三项无形资产,这比他私人购置的一些有形资产更值钱,也因此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哪三项呢?
一、 了然于胸的关于图书市场的资讯资源。
二、 广泛而牢固的人脉资源。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诸多教授,上海、广州、深圳、北京、西安出版界的诸多老总,文化界诸多名家,都是他的座上客。
三、 他先后担任过的职务有:杭州闸口电厂团总支书记,杭州八卦楼南宋名菜馆经理,华夏出版社浙江办事处主任,杭州社科院亚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书商老板等,不管哪一行,他都能轻松胜任。要知道,经营才能与管理经验,可是文化出版界最为短缺的稀有资源!
据笔者所知,徐海荣身上还有第四项无形资产--洁身自好。他十分酷爱诗意的栖居,对居住条件要求非常高。
他居住在独立别墅,大约有8年了。那里,内外装修讲究,不仅设施齐全,陈列华贵,而且庭院里树木葱茏,假山矗立。在他的小区,很多业主都对他很敬佩。
他希望他的员工也能够住在世界上最漂亮的屋子里,做出世界上最精美的图书。人一生的大半时间,不是在家里度过,而是在单位度过的呀!
哪个吃了豹子胆,敢在西子湖畔动土?没有。
徐海荣不过是将某机构急欲脱手的一幢独立的旧楼房,以650万元一次性买断,又投入数百万元,将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与装修,才使曙光路133号忽然间升起一道新的曙光。
见过杭州出版社小洋楼的人,外面看看也罢,进去转转也罢,没有一个不羡慕,没有一个不赞叹的。它已经成了西子湖畔一个亮丽的新景点。徐海荣为改善杭州市容街貌作出的贡献,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如今,这幢小楼据说市值已达3600万元人民币。不过徐海荣不想卖掉它,他要给杭州出版社留下永久的财富,永久的尊贵。
西湖丛书 基因工程传千秋
徐海荣第三件为世人瞩目的成就,就是启动了编纂西湖丛书的浩大工程。第一批成果《西湖全书》14册、《西湖文献集成》11册,于2004年10月20日在第六届西湖博览会的西湖书市上隆重问世。
西湖丛书由《西湖通史》、《西湖全书》、《西湖文献集成》三部分组成,被杭州市委、市政府称之为“西湖基因工程”。初次面世的25册西湖丛书,仅仅是这项浩大工程的一小部分。
有人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是保护西湖的硬件工程,那么研究西湖就是保护西湖的软件工程,编纂出版西湖丛书、征集西湖文献就是西湖的基因工程,其意义甚至要远远超过硬件工程。通过这一基因工程,把西湖2000多年演变过程中形成的遗传信息记录下来,保存下去,让西湖活得更好,至少要让它漂漂亮亮地再活2000年。
不过杭州出版社做得了这一赔本生意?徐海荣当得了这个冤大头吗?
说来真叫人喜出望外!
市财政自2004年起,为征集西湖文献,决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
中共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不仅担当《西湖丛书》总主编,撰写《西湖丛书·总序》,而且从2004年2月17日筹措,6月14日赴杭州出版社调研,10月20日举行《西湖丛书》首发式,他都是亲自参加,自始至终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完全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人的自信心。
调研时,徐海荣在汇报过程中讲到西湖丛书编纂工作不管会遇到多大困难,会碰到多大问题,看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干到底!他说:“我这个人,只要头梗(钻)出,尾巴轧牢勿轧牢,我勿管!”
“好啊!”王国平闻之,拍案叫绝。他提高嗓门,插话道:“你讲得好!办大事,就要这样。”
徐海荣的事业一定要成功的理由和根本性的保证,在于不仅得到了地方父母官的鼎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四方豪杰的拔刀相助。看看《西湖丛书》编纂指导委员会的一部分名单,我们就可以明白了--总顾问乔石,顾问钱其琛、钱学森、徐匡迪、查良镛、蔡美彪、余秋雨……
他曾是一个学者型的书商,也曾是一个书商型的学者。他主编的六大卷《中国饮食史》、《中国社会生活文库》等曾获省政府和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
当下出版业的形势不容乐观:滞销、积压、亏本……书款拖欠、度日如年的情形,在我国的一些出版社中屡见不鲜。然而杭州出版社,一个两年前还名不见经传的城市出版社,近年来却可谓欣欣向荣,新书迭出,新楼竖起,而且美誉度仿佛十五之夜--“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使得省内外诸多同业同行不免刮目相看。这变化,跟一个名字直接相关--徐海荣。
扭亏为盈 经营管理出奇迹
徐海荣,48岁,人长得并不魁梧。
他是在商海中经过10年考验,于2002年4月,由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发文任命,走上领导岗位--杭州出版社法定代表人兼总编辑的。
在我国,新闻出版系统中的总编辑都是中共党员,徐海荣却以一名非中共党员的身份被起用,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成立于1995年的杭州出版社,至2002年4月徐海荣上任之前,其状态同全国诸多同业差不多。办公是租了写字楼几个房间,设施陈旧,存款为零。累计总资产据称达480万元,但其中440万元为积压在仓库里睡长觉、卖不出去的库存书。稍微值几个钱的家当,有一辆旧桑塔纳,一辆面包车,一辆小货车,几台旧电脑,加起来不过40万元。一年70个书号,选题只报20余个。
徐海荣上任后,于2002年5月8日组建新班子,至2004年6月14日他向前来调研的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国平同志作汇报,才两年时间,成效奇迹般地出现了--新版图书311种,重印(次)图书244种,总印数649万册,销售码洋88243万元,缴纳税金49157万元,实现利润108961万元。王国平握着徐海荣的手,称赞道:“你干得不错!”
徐海荣入主杭州出版社以来,绩效有五:
一、 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制订出《杭州出版社体制改革方案》,得到上级批准,使改革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二、 国有资产总量实际增长达500%以上,彻底扭亏为盈,并实现大幅增长。2003年销售码洋比2002年增长了292%。
三、 承接并完成的国家重点项目有:《五代史书汇编》、《宋元浙江方志集成》、《中国市场通史》、《中国旅游文化通史》等,突破了国家重点图书出版零的记录。
四、 乔迁新居,在国家一级核心风景区曲院风荷附近,拥有了一座产权独立、优雅美丽的杭州出版社独家专用的楼房,引得全国同行及前来洽谈合作的国外同行艳羡不已。
五、 得到了省市和中央媒体的频频报道,杭州出版社声誉鹊起,名布四方,有口皆碑。
独立小楼 九州同业皆艳羡
徐海荣原是一个学者型的书商,也是一个书商型的学者。他主编的六大卷《中国饮食史》、《中国社会生活文库》等学术著作,先后荣获省政府和市政府社科成果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
10年书商生涯,他得益匪浅。他不仅收获了财富,购置了私车和别墅;而且,最关键的是,他摸着了中国图书市场行情的脉搏。
在徐海荣身上,具备三项无形资产,这比他私人购置的一些有形资产更值钱,也因此引起了相关领导的重视。哪三项呢?
一、 了然于胸的关于图书市场的资讯资源。
二、 广泛而牢固的人脉资源。清华、北大等高等学府的诸多教授,上海、广州、深圳、北京、西安出版界的诸多老总,文化界诸多名家,都是他的座上客。
三、 他先后担任过的职务有:杭州闸口电厂团总支书记,杭州八卦楼南宋名菜馆经理,华夏出版社浙江办事处主任,杭州社科院亚太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和书商老板等,不管哪一行,他都能轻松胜任。要知道,经营才能与管理经验,可是文化出版界最为短缺的稀有资源!
据笔者所知,徐海荣身上还有第四项无形资产--洁身自好。他十分酷爱诗意的栖居,对居住条件要求非常高。
他居住在独立别墅,大约有8年了。那里,内外装修讲究,不仅设施齐全,陈列华贵,而且庭院里树木葱茏,假山矗立。在他的小区,很多业主都对他很敬佩。
他希望他的员工也能够住在世界上最漂亮的屋子里,做出世界上最精美的图书。人一生的大半时间,不是在家里度过,而是在单位度过的呀!
哪个吃了豹子胆,敢在西子湖畔动土?没有。
徐海荣不过是将某机构急欲脱手的一幢独立的旧楼房,以650万元一次性买断,又投入数百万元,将之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与装修,才使曙光路133号忽然间升起一道新的曙光。
见过杭州出版社小洋楼的人,外面看看也罢,进去转转也罢,没有一个不羡慕,没有一个不赞叹的。它已经成了西子湖畔一个亮丽的新景点。徐海荣为改善杭州市容街貌作出的贡献,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如今,这幢小楼据说市值已达3600万元人民币。不过徐海荣不想卖掉它,他要给杭州出版社留下永久的财富,永久的尊贵。
西湖丛书 基因工程传千秋
徐海荣第三件为世人瞩目的成就,就是启动了编纂西湖丛书的浩大工程。第一批成果《西湖全书》14册、《西湖文献集成》11册,于2004年10月20日在第六届西湖博览会的西湖书市上隆重问世。
西湖丛书由《西湖通史》、《西湖全书》、《西湖文献集成》三部分组成,被杭州市委、市政府称之为“西湖基因工程”。初次面世的25册西湖丛书,仅仅是这项浩大工程的一小部分。
有人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是保护西湖的硬件工程,那么研究西湖就是保护西湖的软件工程,编纂出版西湖丛书、征集西湖文献就是西湖的基因工程,其意义甚至要远远超过硬件工程。通过这一基因工程,把西湖2000多年演变过程中形成的遗传信息记录下来,保存下去,让西湖活得更好,至少要让它漂漂亮亮地再活2000年。
不过杭州出版社做得了这一赔本生意?徐海荣当得了这个冤大头吗?
说来真叫人喜出望外!
市财政自2004年起,为征集西湖文献,决定每年安排专项资金300万元!
中共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不仅担当《西湖丛书》总主编,撰写《西湖丛书·总序》,而且从2004年2月17日筹措,6月14日赴杭州出版社调研,10月20日举行《西湖丛书》首发式,他都是亲自参加,自始至终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完全能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人的自信心。
调研时,徐海荣在汇报过程中讲到西湖丛书编纂工作不管会遇到多大困难,会碰到多大问题,看准了的事情一定要干到底!他说:“我这个人,只要头梗(钻)出,尾巴轧牢勿轧牢,我勿管!”
“好啊!”王国平闻之,拍案叫绝。他提高嗓门,插话道:“你讲得好!办大事,就要这样。”
徐海荣的事业一定要成功的理由和根本性的保证,在于不仅得到了地方父母官的鼎力支持,而且得到了四方豪杰的拔刀相助。看看《西湖丛书》编纂指导委员会的一部分名单,我们就可以明白了--总顾问乔石,顾问钱其琛、钱学森、徐匡迪、查良镛、蔡美彪、余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