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谊报]衢州市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情况调查
发布时间:2014-12-15 11:44:45
|
作者: 省政协原副主席 程炜
11月上旬,随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农业农村工委和衢州市种粮农民互保合作协会在衢州地区作调查,旨在了解今年粮食收成情况,重点是调研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家庭农场,在推进土地流转适度规模经营,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应,加快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和当前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
新气象新变化
种粮大户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衢州当地农民经营的家庭农场,承包田少的有几十亩至几百亩,多则几千亩,依靠人工劳作是无法完成的。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贷款,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质量和工效,不但完成了承包田任务,还为周边农户开展代耕、代育、代插、代收、代烘、代销、代防治病虫害粮食生产一条龙服务,受到了农民欢迎。减少了耕田抛荒,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大力推行科学种田。通过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复耕指数,采用水旱轮作或套种,稻鱼稻鸭共生,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增产增效。
经营理念转变推动业态创新。农民把培育发展名优茶叶与发展观光旅游业结合起来,在小山坡上建游步道,在山顶上开设休闲茶室,一边品茶一边观光。有一家主要从事芦笋生产销售的家庭农场,建起了标准化大棚和自动化灌溉系统,大量消纳畜禽排泄物和食用菌菌渣作有机物肥,发展生态农业。芦笋营养和药用价值高,经济价值也高,而且多年生,每亩有1万多元年收益,她承包几百亩,年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一些年轻后起之秀回到农村,使农业生产后继有人。原来人们最担心的是今后谁来农村种田,谁来继承。现在有了新生代,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看到农村的发展前途,自愿放弃城市舒适工作和优厚待遇,立志扎根农村继承父业。他们有文化、有知识,适应快、干劲足、肯吃苦,现在成了农场的接班人,这是十分可喜之事。
问题及建议
当前我省农业形势很好,由广大农民创造的符合我省省情的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现在家庭农场发展势头不错,应不失时机地密切关注它的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引导,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
要求粮食承包田相对稳定。家庭农场除自有土地外,大量土地都是向农户承包的。每年要支付一定的出租金。出租金有高有低,出租给种植苗木的或鱼塘养鱼的,年租金800~1000元以上/亩,出租给种粮的,年租金只有400~500元,人往高处走,农民往往愿出租给种苗木、鱼塘或其他经济作物的,而不愿租给种粮的。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不能和种苗木的在土地承包权上开展竞争,形成了土地流转到哪里,粮食退到哪里(指粮田在减少)的状况。家庭农场只能承包一些较差的田,或不连片的田。种苗木和挖鱼塘的田,使用后破坏了农田水系和耕作层,修复土地都很困难。由于承包的粮田不稳定,种粮大户不敢在基本农田增加投入,生怕今年投入了,明年不能承包,前期投入打水漂。种粮大户迫切要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稳定粮食承包田,压制恶性循环。
农业保险理赔。农业是弱势产业,现在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因此推广农业保险是十分必要的。种粮大户在座谈会上反映,虽然都参加了保险,但是真正遭灾时要获得理赔是很难的。有的农户拍下受灾农作物,并请农业局出具证明,但保险公司仍坚持不在理赔范围,或只能得到较少的赔偿,原因是负责农保的保险公司是独家经营的,缺乏第三方仲裁,农户有苦无处说。种粮大户希望保险公司秉承为农服务的宗旨,在农业遭灾时为农民挡风遮雨、保驾护航。
农村雇工发生工伤事故理赔问题。现在缺乏制度,一旦发生工伤时双方私下协商了结。小的工伤事故容易处理,大的事故就难处理了,应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制度。
大田补贴问题。按政府规定,每亩粮田每年政府补贴10元,这个规定已连续十多年了。补贴是按土地面积计算的。现在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土地已经不再种植粮食,改为其他用途,但是补贴仍旧照常。种粮大户们反映这样做不合理,应该经过调查清理整顿,取消不该补的,把钱真正补到需要支持的粮田上。
做好粮食储备工作。做好粮食储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有之义。过去我国农村基本上是千家万户储粮,也可以说是“储粮于民”。可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农民家里基本上不储粮,他们和城里人一样,只储存很少的口粮,吃完了再到粮站或超市去购买。如此现状,一旦发生大的突发情况是十分危险的。虽然中央和地方有储备粮库,但中央储备是用于应对大规模市场突发状况,地方储备用于区域性市场突发状况,平时是不轻易动用的。市县中心粮库应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作用。种粮大户要求政府批准少量的专项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他们用于建造储备粮库。现在家庭农场有的虽有粮库,但多数是简易的临时建筑,在“三改一拆”时随时有可能被拆除。
要引导教育农户,牢记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现在虽然实现了“十一连增”,也只是做到“紧平衡”,我国地域广阔,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在增加,用粮在逐年增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粮食安全。我省是全国缺粮大省,要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水平。
提高政策透明度。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惠农扶农政策,但是有的种粮大户反映,他们并不知晓。由于信息不对称,谈不上用好用足政策,往往出现一面政策上已经有明确规定,但一面仍继续反映问题。问题可能出在中间层次脱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保障政令畅通,使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新气象新变化
种粮大户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衢州当地农民经营的家庭农场,承包田少的有几十亩至几百亩,多则几千亩,依靠人工劳作是无法完成的。在政府的支持下得到贷款,购置了大型农机具,全程采用机械化操作,大大提高了质量和工效,不但完成了承包田任务,还为周边农户开展代耕、代育、代插、代收、代烘、代销、代防治病虫害粮食生产一条龙服务,受到了农民欢迎。减少了耕田抛荒,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入。
大力推行科学种田。通过精耕细作,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复耕指数,采用水旱轮作或套种,稻鱼稻鸭共生,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增产增效。
经营理念转变推动业态创新。农民把培育发展名优茶叶与发展观光旅游业结合起来,在小山坡上建游步道,在山顶上开设休闲茶室,一边品茶一边观光。有一家主要从事芦笋生产销售的家庭农场,建起了标准化大棚和自动化灌溉系统,大量消纳畜禽排泄物和食用菌菌渣作有机物肥,发展生态农业。芦笋营养和药用价值高,经济价值也高,而且多年生,每亩有1万多元年收益,她承包几百亩,年收入是相当可观的。
一些年轻后起之秀回到农村,使农业生产后继有人。原来人们最担心的是今后谁来农村种田,谁来继承。现在有了新生代,有的大学生毕业后,看到农村的发展前途,自愿放弃城市舒适工作和优厚待遇,立志扎根农村继承父业。他们有文化、有知识,适应快、干劲足、肯吃苦,现在成了农场的接班人,这是十分可喜之事。
问题及建议
当前我省农业形势很好,由广大农民创造的符合我省省情的各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是改造传统农业,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方向,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现在家庭农场发展势头不错,应不失时机地密切关注它的发展,按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积极引导,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以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
要求粮食承包田相对稳定。家庭农场除自有土地外,大量土地都是向农户承包的。每年要支付一定的出租金。出租金有高有低,出租给种植苗木的或鱼塘养鱼的,年租金800~1000元以上/亩,出租给种粮的,年租金只有400~500元,人往高处走,农民往往愿出租给种苗木、鱼塘或其他经济作物的,而不愿租给种粮的。种粮经济效益较低,不能和种苗木的在土地承包权上开展竞争,形成了土地流转到哪里,粮食退到哪里(指粮田在减少)的状况。家庭农场只能承包一些较差的田,或不连片的田。种苗木和挖鱼塘的田,使用后破坏了农田水系和耕作层,修复土地都很困难。由于承包的粮田不稳定,种粮大户不敢在基本农田增加投入,生怕今年投入了,明年不能承包,前期投入打水漂。种粮大户迫切要求政府通过政策引导和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稳定粮食承包田,压制恶性循环。
农业保险理赔。农业是弱势产业,现在条件虽有很大改善,但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经常会受到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侵袭,因此推广农业保险是十分必要的。种粮大户在座谈会上反映,虽然都参加了保险,但是真正遭灾时要获得理赔是很难的。有的农户拍下受灾农作物,并请农业局出具证明,但保险公司仍坚持不在理赔范围,或只能得到较少的赔偿,原因是负责农保的保险公司是独家经营的,缺乏第三方仲裁,农户有苦无处说。种粮大户希望保险公司秉承为农服务的宗旨,在农业遭灾时为农民挡风遮雨、保驾护航。
农村雇工发生工伤事故理赔问题。现在缺乏制度,一旦发生工伤时双方私下协商了结。小的工伤事故容易处理,大的事故就难处理了,应根据相应法律法规,制定相应制度。
大田补贴问题。按政府规定,每亩粮田每年政府补贴10元,这个规定已连续十多年了。补贴是按土地面积计算的。现在实际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少土地已经不再种植粮食,改为其他用途,但是补贴仍旧照常。种粮大户们反映这样做不合理,应该经过调查清理整顿,取消不该补的,把钱真正补到需要支持的粮田上。
做好粮食储备工作。做好粮食储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有之义。过去我国农村基本上是千家万户储粮,也可以说是“储粮于民”。可是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农民家里基本上不储粮,他们和城里人一样,只储存很少的口粮,吃完了再到粮站或超市去购买。如此现状,一旦发生大的突发情况是十分危险的。虽然中央和地方有储备粮库,但中央储备是用于应对大规模市场突发状况,地方储备用于区域性市场突发状况,平时是不轻易动用的。市县中心粮库应发挥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的作用。种粮大户要求政府批准少量的专项建设用地指标,支持他们用于建造储备粮库。现在家庭农场有的虽有粮库,但多数是简易的临时建筑,在“三改一拆”时随时有可能被拆除。
要引导教育农户,牢记习总书记讲话精神,中国人要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现在虽然实现了“十一连增”,也只是做到“紧平衡”,我国地域广阔,自然灾害频发,人口在增加,用粮在逐年增多,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粮食安全。我省是全国缺粮大省,要努力提高粮食自给率水平。
提高政策透明度。这些年来,党和政府相继出台了许多惠农扶农政策,但是有的种粮大户反映,他们并不知晓。由于信息不对称,谈不上用好用足政策,往往出现一面政策上已经有明确规定,但一面仍继续反映问题。问题可能出在中间层次脱节,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保障政令畅通,使政策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